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15郭晓莉
摘"要:语文学科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蕴藏了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戏剧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文章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节日和民风民俗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不断地积累传统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但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才会重视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才会进行深度的思考。文章主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基于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32-04
课题项目:文章系仓山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统编教材下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课题编号:CS2023CG025)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晓莉(1984~),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文化积累,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人的精神文明和行为意识有着正向的导向作用。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意识的重要养成时期,对其终身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融合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吸收我国的民族文化智慧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有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化(话本、故事、戏剧)、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传统的礼仪文化、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等。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内容,需要结合教材来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学更全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之外会阅读教材内容,就不会进行深度的思考;在课堂学习中,由于部分学生已经阅读过课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而教师结合课文挖掘出新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新课标中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扩充教学内容,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国家软实力。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校作为主要的育人基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学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依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即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非硬性要求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在思想道德上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
三、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重视传统文化的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近年来提出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教材上的基础内容,还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及时地了解当下新的教学要求,不断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挖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同时,教师需要牢记教学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将此教学目标纳入教案中。
另外,传统文化的教学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后,不仅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运用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时,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汉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了解祖国文化的丰富多样。
我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庆祝春节的形式也会有所差距,甚至在庆祝的时间上也会不同。但课文的内容有限,讲述的关于春节的习俗文化有限。对此,在教学本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外,还要围绕“春节”这一主题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不仅要分析《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搜集更多关于春节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者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私下探索更多的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今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那么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一下身边的春节习俗吧。可以的话,老师期待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春节文化,如不同民族的同胞是如何庆祝春节的,期待大家明天的分享。”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活动空间也受限,在课堂上完整地讲授关于“春节”的所有传统文化不现实。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自行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在生活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得到提升,进而落实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要求。
像这样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谚语等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传统文化,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以落实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对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得“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了解学生喜爱的游戏和其他活动,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发地探索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1.结合生活实际
例如,节日习俗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贴近的传统文化内容,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加重视,一知半解。社会上的整体趋势会影响未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尤其是部分学生家长可能不会陪伴在学生的身边,或者是没有庆祝节日的意识,导致学生对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深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对应的节日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教学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机遇,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在临近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布置教室,并让学生扮演古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古人会怎样度过中秋节;也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知道的关于中秋节的成语、诗句、俗语、文化习俗、故事等内容更多。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间接地将各种有关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授给学生。
2.设计文化比赛活动
在教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时,在结束了单元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个诗文比赛活动。教师和学生商量,设计特定的主题,让学生说出相关的诗句,并比比谁知道的诗文更多。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朗诵”部分时,该内容共有10首诗词,在结合之前学习的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以“风景”为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小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说出有关“风景”的古诗词,超时、说错即为失败。这样的活动可以周期性举办,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在下一场比赛中获得胜利,会自发地学习和背诵更多的古诗词。相比较于教师在课堂上单调地教学,学生自发地学习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文化底蕴。
3.借助信息技术
对小学生而言,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课文所描绘景象以及各种情感的感受。因小学生对形象化的教学资料会更感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展示给学生,或者通过播放音乐、朗诵视频等,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立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是专业人士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语言艺术、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感受春夜雨景的具体景象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1.讲解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化形式
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就得知道在语文课本中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哪些,进而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将要教学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明什么样的内容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文中,基本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有诗歌(《寒食》《十五望月夜》《浣溪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文言文(《守株待兔》)、古代小说(《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形式都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特征。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发现更多文化体裁,可以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诗词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了解不同诗词的创作要求和规范,尝试进行模仿写作,创造新的诗词。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认真地了解不同文化形式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行创作提供条件,盘活传统的文化形式,而不是仅仅通过课文来分析其内容。
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例如,诗词中用词精准、简练,通过短短的数词就可以描绘出宏大的景象,并将诗人的情感蕴藏在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仿写一句或者两句,并进行激励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挖掘课文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传统文化除了风格比较明确的文学艺术形式外,还有蕴藏在文本中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可能依存在各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中,也可能依存在当下的各种现代文本中。相比较于明显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隐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探索;且语文课本中的思想情感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文本,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借助优秀的思想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时,主要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彻、迁”等9个字,会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解标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该课文的核心主题是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而“为人民服务”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理国家的举措一致,都是强调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不论是在古代、当下、未来,其对我国的治理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了解其对我国道路建设的积极意义,将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围绕“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引用名言警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优秀的思想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进而证实其优越性,让学生意识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思想文化,可以进行借鉴,促进自身的发展。
3.探索课文中的传统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故事文本,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会折射深刻的人生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内容,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情感共鸣,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一定的认识。
不同的时代会涌现不同的英雄人物,展示不同时代的人格魅力,但探究其本质,在实质上具有相似性。在语文教材中,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故事内容,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学到不同的道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取长补短,以及延伸传统故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见识到传统故事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时,学生需要通过文本信息,梳理主人公孙膑帮助田忌获胜的缘由,进而感受主人公的足智多谋,以及通过这个故事意识到:人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尝试更换思路,要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而获得胜利,然后引导学生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考试中去。如有的学生在考场上,在遇到自己不会的题型时,不懂得进行变通,一直停留在原地思考,导致时间流逝,自己擅长的题型却没有时间去做。而懂得变通的学生,在考场中先易后难,将自己有把握的分数全部拿到手,进而有可能会比日常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
以此为例,学生会意识到古人的智慧,进而愿意主动阅读更多相关的传统故事,从中获取更多的人生道理,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外,教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人物背景,如孙膑被同门师兄弟陷害,受了酷刑成为残疾人,但是他没有气馁,立志要报仇,抓住机遇,为田忌获得了胜利,因此才有机会被举荐,成为齐威王的军师,也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人牢记。通过补充故事内容,让学生对主人公孙膑有更深刻的认识,心生敬佩之意;同时,也与自身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类型丰富,可以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课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潘娟.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4):106-108.
[2]张瑾.基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2(23):56-58.
[3]洪萍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1):84-86.
[4]潘祎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22.
[5]陈丽.优化教学策略,凸显语文学科人文价值[J].课外语文,2022(3):111-113.
[6]陆新芳.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1(35):131-132.
[7]黄怡.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0(24):58-59.
[8]朱明明.品读文字内涵,传承文化精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家长,2019(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