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

2024-12-14杨浩

体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区域推进专业发展

摘"要: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创新探索了“一体三化四维度”青年体育教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构建了从职业化到专业化再到专家化的三个递进阶段,围绕教育理念、知识素质、能力素养和教育影响四个维度推进教师发展。区域层面推进该模式的实施路径包括建设成长平台、开展基本技能培训、组织教学实践研修和设立教学研究基地;运作机制涵盖分层培养制度、考核评价体系、教育资源整合和激励反馈机制。这一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区域体育教育质量。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推进;一体三化四维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2-0051-04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其专业成长与国家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及学生体质的提升紧密相连。为推动体育教师队伍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体育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落实国家政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与健康学科创新探索“一体三化四维度”教师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推动了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化,为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新路径。

一、“一体三化四维度”的概念阐释

江苏省在推进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一体三化四维度”培训模式,旨在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青年教师的需求,促进其专业成长。如图1所示,“一体”指的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培训过程,从教师职业发展起步,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再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目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发展路径。

“三化”体现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递进阶段。在职业化阶段,青年教师深入认知职业角色,树立职责意识,建立起规范化的工作态度。进入专业化阶段时,教师在持续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形成扎实的专业能力。而在专家化阶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独到的教育见解,成长为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

“四维度”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框架,包含教育理念、知识素质、能力素养和教育影响四个方面。这些维度在螺旋式的课程体系中相互支撑,推动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知识素质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强化教学实践技能,教育影响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和同行的示范作用上。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推动教师的全面发展,构建起系统化的专业成长路径(图1)。

二、区域推进“一体三化四维度”的实施路径

(一)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发挥主体作用

为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省积极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小、初、高基本功大赛、优课教学评比成为省教研室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的重要活动,这些赛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相互切磋的机会。赛事设置兼具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的考查内容,着重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表现和临场应变能力。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设置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运动专业技能、课堂教学展示、评课等环节,全面检验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今年的小学体育教师优课评比中则侧重技术操作、教学创新和课堂管理等实践能力的考查。大赛评委由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从多个角度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省教研室建立了完整的赛后跟踪机制,持续发挥平台效能。通过举办丰富的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和培训研讨等活动,推动青年教师将竞赛收获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经验交流会上,获奖教师分享参赛心得和教学案例;教学观摩活动中,青年教师走进优秀教师课堂,零距离感受教学艺术;培训研讨则邀请专家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指导。这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激发了他们专业发展的热情。青年教师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教学探索,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进行了区县教研员专题研讨、县级以上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活动,要求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众多青年教师在平台中磨练成长,成为推动区域体育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更多同行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开展基本技能培训,促进职业规范化

以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为起点,省级教研部门系统规划了基本技能培训方案。2023年7月、2024年5月,面向全省各级教研员和青年体育教师的华师大版教材研讨培训、人教版教材培训分别在湖南长沙、山东泰安举行;培训内容涵盖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课程要求。专家讲座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引导青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2024年5月,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联合召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在徐州市展开,季浏、汪晓赞、潘绍伟、尹志华、周珂等专家齐聚现场进行专题报告,活动现场采取“示范课+专题研讨”形式,由优秀教师展示规范化教学流程。示范课聚焦大单元设计,围绕学习目标达成,呈现了课堂组织、结构化知识与技能学习、体能培养等基本要素。研讨环节中,青年教师就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展开交流,专家对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具体问题作出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把握规范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为强化培训实效,各地构建了培训-实践-反馈的循环机制。培训后,青年教师将所学应用于课堂实践,记录教学困惑。各市、区县教研员定期深入学校指导,针对共性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市县教研部门组织大单元设计、磨课等活动,促进培训内容转化为教学常规。这种持续性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在集中学习和实践操作中,青年教师把握了教材重点难点,明晰了教学规范,逐步掌握教学基本功,迈向专业化发展阶段。

(三)组织教学实践研修,提升专业素养

聚焦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需求,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研修活动。教研活动以“教·研同频”理念为引领,将教师日常教学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2023年12月,省教研室在南京市举办的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展示会吸引全省优秀体育教师参与,会上十三个设区市进行教学成果交流,教师们分享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区域探索等实践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路径。2023年,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单元作业开发设计”的专题活动,从文本设计与微视频开发两部分着手,通过活动规划,促使各设区市、各名师工作室引导青年教师分组研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作业设计等专业问题,也进一步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作业形式,从而在实践探索中提升专业能力,促进“四维度”的整体发展。

各地还搭建了区域联动的教研平台,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023年5月在无锡市举办的江苏体育名师责任与担当研讨活动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通过上课、报告、点评等形式体现自己的专业性与引领性,通过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垂范的示范效应,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需求。2023年12月,在南通市举办的省县级以上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就体育教学创新举措展开深入研讨,探索通过工作室的行为举措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促进各工作室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改进实践。这些活动既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强调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更是通过名师“走在前、做示范”的引领作用,给青年教师一种责任、一种向前的驱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实践探索-理论提升”的循环中,不断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他们从课堂教学具体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教育理念,增强知识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扩大教育影响。

(四)建立教学研究组织,培养学科专家

区县教研机构、各名师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教学研究组织单位,他们是推动青年体育教师专家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立足区域体育教育发展需求,搭建教学研究、课题攻关、成果转化的综合平台。2023年江苏省要求省内各名师工作室确定研究主题、成立研究同盟,定期进行专题研讨。2024年省教育厅成立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中小学体育综合组,由各高校、各设区教育局推荐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级教研员、各名师工作室主任人、教学研究组织负责人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双减”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等专题研究。研究基地邀请高校专家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们从课堂教学问题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独特见解,撰写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鼓励定期组织教学成果展示,推动研究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应用,促进了青年教师在“四维度”上的全面提升。

我们鼓励不同的教学研究组织建立多层次的教学研讨制度,引导青年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单位)学校定期举行主题研讨会,青年教师围绕体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展开探讨。区域内外优秀教师和专家定期集中开展教学观摩、经验分享和学术讲座。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经验。一些青年教师在基地培养下成长为区域内的教学专家,他们的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这些教师又带动更多同行投身教育科研,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推动区域体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区域推进“一体三化四维度”的运作机制

(一)完善分层培养制度,明确发展目标

区域推进青年体育教师培养工作建立科学的分层培养制度。根据青年教师的教龄、学历和教学水平,将培养对象分为入职适应期、能力提升期和专业发展期三个层次。入职适应期教师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基本功和班级管理能力,由区域内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月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能力提升期教师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教研能力为主,参与区域重点课题研究,承担校本课程开发任务。专业发展期教师则着重培养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各层次培养内容紧扣“四维度”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分层培养制度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持续发展。各地教研部门定期组织教学技能测评,考查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成长情况。测评采用课堂观察、说课评课、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发展状况。根据测评结果及时调整培养层次和培养重点。同时设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其参与教研活动、承担课题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等情况,形成个人专业发展轨迹。制度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主体性,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路径。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机衔接机制,帮助教师实现从规范化到专业化再到专家化的递进式发展。

(二)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跟踪成长轨迹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教育教学工作、专业素养提升、教科研成果等多个维度,突出对教师日常教学表现的考查。考核采取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校级领导、教研员、同行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参与。教学常规考核重点关注教案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强调作业批改的规范性。在专业素养方面,重点考查教研活动参与度和课题研究进展,关注教学反思的深度。教科研成果考核注重教学改革实践的创新性,把握论文发表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评价结果运用“四维度”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为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考核评价体系配套建立了激励机制和反馈改进机制。各地建立青年教师成长鼓励制度,对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如南通市通州区对获得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教师直接评为“区优秀教师”。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和教研成果,树立专业发展标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挂钩,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同时,基于考核评价数据建立个性化指导方案,为教师专业提升提供针对性建议。教研员定期与教师交流评价反馈,分析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师成长过程,又重视发展成效,推动青年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影响力等方面不断向前。

(三)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化支持系统

多元化的支持系统为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和优质中小学的资源优势,组建区域教师教育联盟,实施高校与区域教育的“体育浸润计划”。高校专家通过理论讲座和专题培训,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如无锡梁溪区教育局就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联系,定期到联盟学校指导,参与各种体育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发展中心则着重组织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搭建起教师交流平台,同时,省级层面也为优质中小学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新时空(名师空中课堂或专题教研)”的线上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实践锻炼机会。同时,区域内建立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开发网络研修平台,汇集优质课例、教学设计、教研成果等资源。平台设置教学研讨、案例分析、在线答疑等功能模块,方便青年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支持系统还建立了区域间协同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鼓励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开展教育协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质区域选派专家团队赴薄弱地区开展教研指导,帮助当地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水平;薄弱地区选派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跟岗学习,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区域间还通过远程教研、网络研讨等形式开展常态化交流。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教师需求,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研形式,为青年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态。教师们在这一支持系统中获得持续助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逐步成长为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建立激励反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完善的激励反馈机制激发了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各地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制定分阶段、多层次的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方面,适当放宽青年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并设立教学创新岗位,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晋升通道。在经费保障上,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教师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教学改革实验和教研课题。对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研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和重点支持。激励机制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专业发展标杆,营造教师队伍良性竞争氛围。

反馈机制则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导。各地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在“四维度”上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教研部门定期组织专家会诊,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建议。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引导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育人效果等进行系统总结。每学期末的教学成果展示中,专家、同行、学生代表等多方评议,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各地还实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成长导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及时解决专业发展中的困惑。这种精准化的反馈指导,既帮助教师克服成长中的瓶颈,又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四、结语

江苏省“一体三化四维度”青年体育教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反映了区域教育部门对教师培养工作的创新思考。这一模式立足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从职业化起步,经专业化发展,到专家化提升,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各地教研部门搭建多元平台,各级名师工作室形成有益补充,完善培养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践表明,区域推进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资源支持和持续反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推动了青年体育教师个人成长,也带动了区域体育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尹志华,付凌一,孙铭珠.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促进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4).

[2]徐红,王月梅.“教·研”同频:中小学教学成果推广的区域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

[3]隋海林.共享理念下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探究——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

[4]周建新,王瑶.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中小学体育名师专业素养探索[J].体育学刊,2019,26(02).

猜你喜欢

区域推进专业发展
区域推进校园足球的行动研究
推进教材研读 促进教研转型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初探
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建设的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