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初探
2016-08-06梁铁城
梁铁城
摘 要:随着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舞台,展现了其独特价值。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模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价值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的,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又成为改革推进的难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往往由单一的学校很难有效解决,切实加强地方的指导性,实行综合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题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题体系,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框架的束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其独特价值。
1.回归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从学生个体整体人格以及整体生活发展而形成的新型课程,它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课程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回归到生活本身。
2.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传统的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中的逻辑性,旨在使学生有效获得精准的学科知识,追求学术性与严密性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却是人,也就是身处教育当中的学生,其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课程学习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理应是培养人才的一项社会活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却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国家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重要的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这种平台的设置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
2002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传统教育大市的广州市也进行了很多积极实践,其中番禺区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设计与规划,通过“行政推动、模式驱动、片区联动、教研带动”的工作方式,切实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开设,并且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科研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第一步在于课程的科学研发,而课程研发离不开科研的指导,科研的指导不仅包含课题的科学研究,还包含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研究。番禺区为了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发展,先后开展了有关区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和有关区域性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总课题的带动下开展子课题的研究,使全区的中小学都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全区中小学的科研能力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培训研究。改变以往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培训部门各自分离的情况,将“教学—科研—培训”融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研训一体的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激发教师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益。
2.行政推动
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中只有实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为了整体规划整个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番禺区颁布了《广州市番禺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下辖的各片区根据《指导意见》和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各学校再根据《实施办法》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意见到实施办法再到实施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复杂性要求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规范各学校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建构课程实施的“433模式”,即课程实施的“4个步骤”、主题活动的“3个单元”、课程评价的“3个层面”。
3.资源统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限的,开发资源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单个学校很难从实际上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进行区域的资源统筹,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知道番禺区的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困境就是资源不足,需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和学习交流平台。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需要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课程资源的共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兴事物,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标准、教材,于是更加需要资源的统筹共享,要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包,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开发性和互动性,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评价监督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科学评价可以有效激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通常的课程评价包含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校的评价,主要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能反映课程实施全貌的一项课程指标,要用整体全局的观念对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事后环节,而是贯穿于活动课程实施的始终,要实行多元主体下的过程性评价,不仅仅针对结果,而是对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
科学的评价模式要求我们注重评价反思作用,任何没有反思的评价都是没有意义的。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长。正是由于评价所具有的特殊功效,在评价指标的编制上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更要关注学生自身获取的体会,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并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番禺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选活动,将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班工作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3]殷伯明.研究性学习区域推进策略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7(5).
[4]万伟.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