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领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
2024-12-10汤建军王文华
【摘 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更加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学习教育、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优化党的管理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核心要义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5.004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5-0026-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就包含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要求。①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深化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尤其是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②无论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推动者,还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迫切需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尤其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可预料不可预料的巨大风险挑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剧增,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治国理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现代化国家的治理,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其难度和变化性都大幅增加,这对党的领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引领现代化国家治理,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相适应,持续推进党的建设。
(三)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大幅增加,即将突破一亿党员数量,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面对如此庞大的党员数量,要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协调管理好党员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关头,我们党都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增强党的组织力、领导力、凝聚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历史和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一个伟大的政党,必定是重视和熟悉历史的政党。2021年,全党开展的党史专题学习教育成效显著,但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专题学习教育结束了,党史学习并没有结束,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要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持续坚持党史学习,就必须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就当前而言,健全党史学习长效机制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点在于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兴旺发达。当前,为适应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干部人事制度上的“立”“破”结合改革,加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既要注重培养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又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完善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
(三)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着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井然有序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取得显著成绩,与党组织建设紧密相关。党的一切力量来自党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因此党的组织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重点是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四)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的素质是党的命脉所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并且党的执政使命及其他一切工作都要通过党员的工作来完成。新时代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不断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健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长效机制,牢牢把握党员思想理论教育关,扣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总开关,注重党员理论学习教育的时效性、系统性、组织性。对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及时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管理关、出口关、活动关,将真正符合入党要求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组织。
(五)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
党员干部对党的理论的学习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在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时代,知识理论更新换代速度快,学习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尤其是要与时俱进健全党校教育培训机制。党校不仅定期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系统性的规范化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还通过科研活动对党的创新理论及领导干部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又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将党的理论与领导干部的实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适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及党的理论教育的作用,创新教育培养方式,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
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是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论内涵,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指导。新时代党建实践证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才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有意义,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能偏离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能力增强也需要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两个确立”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和最大底气,必须不断完善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制度建设推动“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当前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等,都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管党治党的新举措。腐败是危害党执政安全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必须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前,反腐败斗争在推进“不敢腐”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震慑效应,未来应该进一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不能腐”的制度设计、“不想腐”的思想教育、积极有效预防腐败等方面,形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清廉屏障。
(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自我革命,不能主观臆断随意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有问题才改,有问题必改,而不是盲目地改。一方面,要依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务实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把造福百姓作为最大政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①这就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要建立上下协同、高效顺畅的领导体制。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能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及时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体制和机制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和机会,汇聚民智民力,才能不断提升执政水平。特别是在改革中应建立问题的发现、研判、解决机制和改革的激励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万众一心促改革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责任编辑: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