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三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4-12-07毛月娟
【摘要】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经过一、二年级语文学习孩子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学习习惯,但阅读能力有待于提升。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加强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等方式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刚刚从一、二年级以字词学习为主转变到以学习阅读理解的起始年级。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能够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呢?答案是需要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工作。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课标中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即在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始终遵守立德树人的宗旨,在阅读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感受民族文化魅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文时,文中通过描述赵州桥的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和精美绝伦的特点,向学生传递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课中,老师通过文本的教学,与学生共同讨论赵州桥是如何做到历经1700年,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洪水的冲击,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文本,提取赵州桥独一无二的四桥洞排水的超前设计这一信息,是赵州桥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原因。培养孩子们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和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就是语言运用。例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背诵《所见》《赠刘景文》《山行》等古诗。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感受到一个放牛娃的天真可爱;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读出苏轼和刘景文的深厚友谊。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还首次出现文言文教学,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司马光》区区不到百字的短文,文中一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聪明、遇事冷静的司马光形象。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在浪漫文字中畅游,感受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而促进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运用。
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是培养思维能力。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有效提问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一个个有效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去思考,寻找出合理的答案,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孩子“观察—发现—提问”语文能力。这就希望通过这单元《秋天的雨》《花钟》《蜜蜂》等课文的学习,教会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合作讨论发现自然变化规律,根据变化进行有效提问,并学会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知识到能力迁移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是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品位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将“审美”界定为按照美的取向对事物或艺术品进行领会和鉴别,那么任何课程都要面对审美问题。而语文课程的审美,首先是对语言作品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说,是以具体的语言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其次是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审美。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课标核心素养的解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根据三年级学生8~9岁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从激发兴趣、实践活动中多元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素材,增长阅读见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如何激发三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选取符合三年级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如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神话小说甚至是时事新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本人也要根据三年级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做到言传身教,常向孩子们分享自己读书心得与收获,也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用名言、展示插图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分享、阅读批注、阅读手抄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扩展阅读和阅读理解。让孩子在阅读教学的文本中感受文字带来的心灵喜悦与美的感受,引着学生朝“明灯”指引的方向前行。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来看,其类型比较多样,通过教材中的阅读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但是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相对基础,数量也不够多,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视野,三年级语文教师应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学习素材。首先,教师要合理选择课外阅读书目,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而且也要与教材中阅读相关联。例如在《牛肚子旅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童话题材阅读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谁的影子》《小狐狸买手套》《小狐狸阿权》《河》《决斗》《一块铜币》《树的节日》等童话故事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童话故事不仅故事语言生动有趣,情节故事性强,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而且每篇童话故事中都有人物品德教育,在阅读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同时教师也要量化课外阅读时间,针对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优化课外阅读环境,鼓励学生用宽松阅读方式,或坐,或趴,让三年级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落实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
此外,学生在多样的阅读活动后,有了“海量”的阅读储备,进而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文阅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发展自己的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改编表演剧本,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调动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将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内涵融入具体的表演形式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促使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理解和独立思考。
2.加强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组织阅读实践教学活动,将阅读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丰富阅读教学形式的同时,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阅读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走出校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以“这儿真美”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在这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下,使阅读教学更加完整,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3.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教师还应注重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具有正面价值观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变通意识,改变不劳而获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教师应通过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加强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以及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等策略和方法,构建高效、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进一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剑琴.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2).
[2]王香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