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感官助力习作教学

2024-11-26张萍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西瓜感官事物

感官是儿童感知世界的最初途径,通过感官诱发及培养儿童主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提高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习作教学与训练,思考和总结出了调动五感感知事物的习作教学方法。下面,笔者通过具体的事物阐述五感法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五感法能解决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棘手问题。

一、五感法习作教学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同样的道理,教师想要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一谈到观察,很多人常常把观察狭义地理解为用眼睛细致入微地看事物等。但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神经网络快速发育和构建时期,通过五种感官触及和观察外界事物,并与神经细胞的树状突触建立相应联系。因此,学生的感官越灵敏,大脑突触就越密集,学生的大脑发育就越好,想象力和思维力也就越强。

儿童一般是按照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触感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具体形象。但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往往只能触及两到三点,时间久了非常不利于感官的利用及大脑的开发。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利用具体的形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视、听、闻、尝、触等感官刺激,搭建文字和图像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加强学生右脑的图像感,同时能逐步增强儿童的图像联结意识和提升儿童的想象力,这也为教师的习作教学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五感法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视觉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我们常常因为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让沿路的风景和我们失之交臂。视觉,就是用眼睛去观察外界事物,获取鲜活而丰富的生活素材。

以西瓜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视觉器官描述西瓜。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西瓜,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仅仅通过加量词进行回答,即用“一个西瓜”进行描述。

如果单纯是这样浅层次看,之后是很难将西瓜写出灵动感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西瓜,从不同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立体而全面地观察西瓜。除了观其形,辨其色,还要识其异,思其魂,学会给句子“化妆”,能借助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添枝加叶”,使事物具体、生动及形象起来。

一是观其形。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其实最容易看到的是形状。形状简单明了,更容易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冲击。不同的形状带给观者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圆形的,比如苹果、西瓜等,它们代表着完美、和谐及善意,不规则的,如芒果、榴莲等,它们则传达着动感、自信等。平时生活中,奇形怪状的事物往往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新鲜体验,能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刺激,但是这却往往仅限于视觉的简单观察,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如通过晶莹剔透的葡萄,可以联想到美丽的玛瑙,通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可以联想到翩翩起舞的小姑娘,等等。赋予静止不动的事物以生命,让观察和想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借助想象和恰当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做到“我手写我口”,使作文内容更加生活化。

二是辨其色。形状如此,颜色也是具有生命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赋予了颜色引申义,比如白色代表纯洁、红色象征热情等,颜色也是最能唤醒孩子情绪的方式之一。不同的性格和年龄,对于颜色的感知力不一样。即使学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相似,观察时的心情也会干扰观察人的表达。比如快乐的人看到西瓜,会直呼:“圆滚滚的小西瓜,像个淘气的孩子。”而烦闷的人则会吐槽:“一身绿白相间的迷彩服,仿佛六七十年代的小古董。”等等。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发现。

三是识其异。习作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调动感官,拥抱丰富多彩的世界,用细腻的观察感知世界,从而写出鲜活而有温度的文字。笔者在五感法习作教学之初发现,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导致观察时重点不明,往往会为了面面俱到而顾此失彼,造成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有的学生观察时东瞅瞅,西看看,没有掌握观察的要领,没有目标地“看”,通过这样子的观察写出来的习作语言前后矛盾,逻辑不通;还有学生把所有视觉感官体验等都用华丽的词语堆砌在一起,行文脉络宛如一个模板出来的。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观察时取舍不当,没有识其异地抓住事物的特点和重点,只是单纯地把视觉感官体验生搬硬套在自己的习作之中。

我们在要求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周围世界之后,可以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其中要重点突出地记述清楚最触动个人内心深处的地方。如果不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观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这样也就失去了习作训练的意义。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万事万物也都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利用视觉感官进行习作指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事物,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而找出其本质特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事物。这样才能展现事物最本真的东西,从而让文字真实生动起来。

四是思其魂。语言的魅力来自思想的深邃,思想为文字注入了灵魂。文章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人的思想是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的,感受生活,结合事物特点,思考事物的功能及作用等,或者联想生活中的人和事情。例如,写西瓜时,学生想到了它的全身都是宝,进而记述它的功能和用处;写梨的时候,学生联想到了生病时妈妈帮自己熬冰糖雪梨的场景,热气腾腾的梨汤,散发着妈妈对自己浓浓的爱意;写梅花时,学生看到了梅花不惧寒风傲然挺立枝头,由此想到了驻守边疆的战士,这样一种不屈的精神就跃然学生笔下……

学生习作片段举例" 瞧!一身绿油油的外衣,头上扎着一根弯弯的小辫子,这不正是刚出生的哪吒穿上了迷彩服,正摸着圆溜溜的肚皮,躺在沙地里懒洋洋地晒太阳嘛……从中间切开两半,鲜红的瓜瓤包裹着一颗颗黑乎乎的西瓜籽,好像黑色的珍珠似的……妈妈说西瓜全身都是宝……鲜嫩多汁的西瓜,炎炎夏日,大大地啃一口,不仅清热解暑,还能让你清凉一夏。西瓜籽,你可不能小瞧,它是可以变废为宝的。西瓜籽将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对我们的身体很有益处,晒干后,当作小吃食用可以帮你解馋。而西瓜皮就更有趣了,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且还有减肥和开胃的效果哦……

通过循序渐进的作文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写出一篇一二百字的片段,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学生习作难的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感知外界事物的灵敏度。

(二)听觉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对充满新鲜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生动有趣的图片、丰富绚丽的色彩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但是少了声音的习作如同一部无声的电影。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借助音频、视频等不断刺激学生的听觉,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符合事物特点的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特质。

人们很容易就能描绘出自然界某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如小牛的叫声、风吹树叶的声音、溪流的声音等。然而有些声音本身就很难用语言描绘出来,这时就需要依托外界有声的事物,或者加入丰富的想象,将声音、描述和想象三位一体,坚持练习,一定可以使习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笔者以“菊花”为例,先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界就是一个神奇的音乐大师,因此大家可以调动自己的耳朵,听听自然界的声音,你们会听到哪些声音呢?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利用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听觉刺激,通过聆听,学生纷纷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有人听见风吹麦浪的声音,好像它们在玩捉迷藏;还有的学生说听到了雨滴的声音,一会儿滴滴答答,一会儿淅淅沥沥,仿佛自己在家里被妈妈逼着弹钢琴似的……不一样的人,听觉感受自然不同。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姿态的菊花,让学生想象自己静静地待在菊花园时的所见、所想、所感等。学生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很容易将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

学生习作片段举例" 一阵微风拂过,菊花姑娘们开心地挥动手掌,摆动腰肢,迎风在菊花园里翩翩起舞。突然,几只蜜蜂飞了过来,落在花瓣上,左顾右盼,不时发出“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好像在和菊花姑娘们打招呼,又或是一同说悄悄话呢!

(三)嗅觉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嗅觉,我们在生活中比较熟悉。像醋味、榴莲味及花香等,这些平常的事物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用一个词语描述出来,但如何写出层次,还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指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利用嗅觉感官进行分类描述。

习作之前,笔者首先准备了无色无味、大小相同的量杯,然后分别放入了醋和水,让学生调动嗅觉感官描述一下自己闻到的味道,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准确描述。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走进植物园,一朵朵粉红色的花,或冷艳芬芳,或低调不张扬,靠近它们,用鼻子轻轻一嗅,你们闻到了什么?大雨倾盆,激起阵阵尘土,你们闻到了什么?当笔者问到“桃花”的味道时,除部分学生回答是淡淡的清香外,很多学生都是鸦雀无声。而桃花的味道在不同环境中会散发不同的芬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事物的气味描述时,要善于联想,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学生习作片段举例" 春天,微风轻拂而过时,在桃花淡淡的清香中,夹杂着一丝丝糖果的香甜;清晨时分,太阳出来了,桃花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芬芳,香气袭人;而雨后,走进桃花林,桃花四溢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同时还能闻到泥土的气味。

(四)味觉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有五味,即酸苦辛咸甘。味觉比起视觉来说,减少了外界事物和感官接触的外在距离,在特征上更加鲜明具体一些。味觉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作用于食物,通过舌头感知食物的味道。而对于习作而言,小学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体验感不强,写出的内容往往比较空洞。为了引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笔者在习作课上带来了不同的食物让学生品尝,有蛋糕、柠檬、辣椒……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蛋糕甜甜的,柠檬酸酸的,尝一口辣椒,肚子里仿佛有火在烧,难受极了……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品尝一下榴莲,以获取真实的味觉体验。

学生习作片段举例" 我急切地想抓起一个尝尝,可谁知榴莲肉特别柔软,我伸出手指一捏,却捏了个空,反而在那个“胖小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于是我拿来一把勺子准备大饱口福。我终于尝到了榴莲的滋味了!那感觉就像是在吃美味的雪糕,入口即化,甜蜜的奶香从舌尖蔓延开来。我沉醉其中,不由感慨:虽然榴莲长得丑,但是它的果肉简直是天下第一美味了!

笔者在习作课上的味觉体验,不仅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学生的作文也写得真实动人。但若问到其他时,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了。这是因为学生日常很少将这些感觉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习作的活素材。如果能在习作中加入味觉,习作就犹如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仅加深了读者和小作者共同的味觉体验,而且能达到双方情感的共鸣。

(五)触觉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孩童时代母亲双手的轻轻抚摸;漫天飞雪时雪花划过脸颊的丝丝悸动;芳草探头时擦过指尖的微微柔软,等等。无不是触感赐予心灵深处的灵感。触觉就是身体各个部分触摸某个东西时的感觉,包括冷、热、光滑、柔软、硬、痛及痒等。

笔者在讲《我的植物朋友》习作一文时,首先通过“蒙眼识物”的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事物带给自己的触感,并引导学生摸到东西之后,就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有学生触摸到桃花花瓣,直观描述了桃花花瓣“冰冰的,嫩嫩的”触感之外,再鼓励这位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以使描述的事物更加活灵活现。

学生习作片段举例" 我忍不住伸出手摸了摸那好闻的花瓣,冰冰的,嫩嫩的,如同小婴儿的肌肤,又像在抚摸美丽的绸缎。伸出手摘一朵桃花,亲吻着美丽的桃花,一点点糖果的甜,夹杂着一丝丝茶的苦。

生活中,我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触觉感官,在它拨动心弦时,及时用文字记录下那一刻的惊艳,这样灵感就不会再是昙花一现地从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了。学生如果在日常习惯性地训练自己的触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奔涌出来,这样子习作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三、五感法习作教学的总结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学生习作难常常被我们归结于缺乏素材,但是我们忘了,若无高超的刀工和过硬的厨艺,再好的厨师也难以做出美味的佳肴。

小学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如果此时学生就害怕习作,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习作提升。事实上,作文教学要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作文的基础就是他们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

作为教师,在日常习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让学生用眼睛看清事物特征,用耳朵辨别声音,写出不同声音带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感觉,用鼻子嗅百味人生,用舌头品尝酸甜苦辣咸等,通过全身的感觉描述触感……总而言之,细致入微地观察,全方位地看。但并不是每一种感官都要记录下来,我们习作时,要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选择适合的感官体验进行描述,让具体的形象和书面文字进行深层对话,丰富个人情感体验,逐渐提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儿童右脑的图像意识逐渐清晰,观察力越发增强,枯燥的文字符号更易转化为形象立体化的图像,这也能很好地消除学生习作时的畏惧感,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黄冈泾河学校

猜你喜欢

西瓜感官事物
美好的事物
大小西瓜
感官训练纸模
当夏天遇上西瓜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奇妙事物用心看
巧切西瓜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报喜不报忧 西瓜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