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

2024-11-26李凤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主张建立学习任务群,侧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同时与学生展开思辨性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培养。这里的核心素养内涵不但包括了语言应用素养、思维能力素养、审美创造素养,同时还包括了文化自信素养。基于这些素养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也专门建立了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基于多个层面设置任务群教学内容(包含3个层次和6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的第二个层次中就包括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任务。本文就是基于学习任务群视角来审视和研究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视角与策略。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视角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基于学习任务群视角展开教学,即为小学阅读教学明确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持续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考虑到已经组建学习任务群,所以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的审美鉴赏、语言积累、文化传承等方面了,还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依托于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介入来建立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文化自信,保证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的审美创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多元解读,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化表达契机,鼓励学生始终以一种“仰望”的姿态主动参与到思辨性阅读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意识。上述内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呈现是非常必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明确思辨性阅读知识内容学习的新视角、新方向。

当然,如果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学习任务群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因为思辨性阅读学习过程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始终,注重对学生思辨性能力的培养,使其最终形成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而在小学阶段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案例来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比较、推断、质疑和讨论等,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学习助力。

在笔者看来,思辨性阅读以准确理解文本、合理评判文本及承载价值为目标,使阅读者保持独立理性的态度,运用理性思维和技能理解文本信息,进而获得个体独特认知与审美体验。思辨性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和评价的过程,是理性思辨和感悟人生的统一,如此就能形成理解效能较高的思辨性阅读机制,进而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中。

一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就是认知、完善自我的有效过程。在追求自我完善这一思维活动中,也需要细致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相关问题,主动探究思辨性阅读过程。

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是对原有的结果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是去伪存真和沙里淘金似的发现真知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能很好地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在笔者看来,基于学习任务群建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在小学学习任务群中,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相当丰富,下面,笔者重点分析了其中的五点。

(一)从教材出发,明确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正确学习阅读知识,尽早形成思辨性思维。而在学习任务群中,各种资源与实践机会是相当丰富的,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推理、判断与辨析等能力方面非常有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某些思辨性阅读学习目标,如此更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阅读活动中。

从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遵循两点原则:第一,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第二,设置以学为主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教师教学《司马光》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思辨性阅读的学习目标,即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司马光急中生智的一面,司马光作为一名只有7岁的小孩子遇事时却能沉着冷静实属难得。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语句带领学生重回“事发现场”,展开包括人物性格、语言对比及思辨课文中的关键细节内容等,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让学生独自整理《司马光》一课中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试着从中提炼能激发思辨意识的核心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进而进行文本的拓展与延伸性学习。

(二)展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效能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成功组建和引领学习任务群,而且要把握教学动态,确保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效能的发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简言之,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确保师生共同参与思辨性阅读目标的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辨情境,在情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的环境,再者就是为学生精选某些思辨性阅读材料,打造完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情境。教师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可以专门为学生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照片、文字及解说视频等,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斗牛场景,为学生播放不同斗牛场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差异。例如,学生观察到有些斗牛的尾巴是翘起来的,但有些斗牛的尾巴却是夹在屁股里的。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颇具思维张力的思辨情境,深层次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火花,为顺利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合适的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辨这一现象,进而进行辩论,在热烈的辩论氛围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通过学习任务群深层次展现阅读性思辨教学效能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思辨支架,通过诸如思维导图这样的具象化表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思维,将某些抽象知识内容转为具象化的。例如,教师教学《白鹅》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鹅的步态”这一关键点,并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中所整合的是学生整堂课学习这一课的思辨性阅读理解内容,即将学生所有零散的思维要点都总结了进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当然,学习任务群中不同小组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自己总结和设计思维导图,然后进行交流,展现本小组的思维过程与结论,最后小组之间展开思辨性阅读交流,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在学习任务群中,教师一定要把思辨性阅读思维转化成思维导图,然后深层次挖掘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完善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教师在开展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融通阅读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立足课堂,深挖思辨性阅读教学素材,建立资源融通机制,从多个维度开展群教学活动。例如,教师一定要努力追求学习任务群的内外融通,同时也要注重课内外教学资源的融通。教学《草船借箭》时,可以专门设计合适的思辨性问题,从对周瑜人物形象的质疑切入,使学生投入到课外思辨性阅读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三国志》和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来对比它们中的周瑜有何不同之处。事实上,周瑜并非小气之人,而且周瑜的智谋可能还胜于诸葛亮。通过思辨性阅读对比,学生认识到了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如此一来,教师融通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丰富了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能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

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任务群中的“主题融通”教学机制,以进一步拓宽思辨性阅读教学思维空间。例如,教师教学《父爱之舟》时,可以结合单元主题进行主题融通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学习任务群中,教师鼓励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父母亲情的文章,并要求学生以“父母之爱”为题写读后感,然后指导学生各抒己见思辨性地发表自己阅读文章后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深度,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甚至对学生的社会性素养培养和提升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展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深度

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中聚焦某些教学矛盾,即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寻找矛盾争议,然后形成良性发展的思辨性学习氛围,如此能更好地彰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人文性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即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聚焦于阅读文本的关键所在,持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希望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案设计来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生,鼓励和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他人所提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得出客观的结论。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观点,能做到求同存异。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设置学习任务群中不同小组的思辨性阅读问题。例如,教师教学《操场上》时,可以通过操场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引出热门话题——谈谈世界杯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很多学生喜欢足球运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要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价球王呢?如何现场报道好一场球赛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能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交流,一方面也希望学生能提出一些理性且客观的观点。关于“球王”的思辨性交流就希望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世界杯及参加世界杯的球员。对于“球王”,学生有不同观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支持或喜欢不同球星所导致的。在这一思辨性阅读矛盾情境中,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辩论,这能很好地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发展阅读性思辨素养,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小组的形式分享各个小组的观点,这不仅可以使学习任务群变得更加丰富,而且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谈到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就应多培养学生通过搜集思辨性阅读资料,学着理性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提高个人的理性思维。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忆读书》具备一定的思辨性阅读价值,因为这一篇文章的课后问题设置非常巧妙: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呢?这一问题能很好地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他们在思辨性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深度。

(五)展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厚度

若要体现思辨性阅读教学厚度,教师就必须在学习任务群中拓展思辨性阅读训练要点,并专门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开展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建立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该体系中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文章关键细节与特色,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阅读学习。

教师教学《猫》《白鹅》《母鸡》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比较与思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比较相同创作者的不同作品,抑或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三篇文章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猫》《母鸡》这两篇文章在阅读表达方面有何异同,可以对照课后“阅读链接”理解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异同点,进而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辨性讨论。

教师在完成比较思辨性阅读教学后,还可以为学生设计思辨性的训练任务,以使学生能提出更多疑问,然后主动在课外搜集描写动物的文章,并比较其中的异同之处。在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动物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其分类,然后说说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思辨性阅读了解创作者对各种动物的喜爱方式与喜爱点。在学习任务群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运用比较法在主题思辨性阅读中学会思辨与表达,以全面融入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并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辨析态度与立场,始终保持好奇心及求知欲阅读文章,并通过思辨性阅读多读多问,进而群内组间交流。在笔者看来,寓言单元也能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以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单篇寓言开展讨论,同时横向拓展寓言中的主题内容,激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比较与分析来概括和掌握寓言的情节特点。当然,教师在课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寓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持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甚至可以专门组织思辨性阅读课外兴趣组,将学习任务群转移到兴趣组之中,以提出更多阅读任务,不断拓宽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核心素养。

思辨性阅读教学已经完全融入学习任务群之中,其对于发展学生语文思辨性阅读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组建学习任务群,还要为学生分组,为思辨性阅读形成不同教学观点奠定基础。当然,也鼓励教师依托语文教材,在指导学生思辨性阅读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品质,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教学素养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