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三垂足定理”新的证明
2024-11-11朱仁发
文[1]遵循原始的发现过程,给出了笔者独立发现且命名为“三垂足定理”的分类证明,而今另辟蹊径,又找到定理新的证明,且对定理的表述有所改进.
先重温圆锥曲线的统一方程:
如图1,过点M作MN⊥准线EG交于点N,设F为相应于准线的焦点,e为离心率,则M∈{M||FM|=e|MN|}.
取过焦点F且与准线垂直的直线为x轴,点F(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点M的坐标为(x,y),则|OM|=x2+y2.设准线EG的方程为x=-p,于是
x2+y2=e|x+p|.
两边平方,化简得
(1-e2)x2+y2-2pe2x-p2e2=0.①
三垂足定理:任取圆锥曲线上一点为切点作切线,过切点作焦点所在坐标轴的垂线得垂足Ⅰ,过焦点作切线的垂线得垂足Ⅱ,相应于焦点的准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垂足Ⅲ,则
(1)三个垂足以垂足Ⅱ为顶点张成直角;
(2)垂足Ⅱ到垂足Ⅰ、垂足Ⅲ、切点、焦点的距离成比例.
如图2,坐标系的建立如上所述.示意图
任取圆锥曲线上的一点P作切线PL,又作PH⊥x轴于点H(垂足Ⅰ),过焦点F作FQ⊥PL于点Q(垂足Ⅱ),准线EG交x轴于点G(垂足Ⅲ).
求证:
(1)∠HQG=90°;
(2)|QH|∶|QG|=|QP|∶|QF|.
证明:设点P坐标为(x0,y0),对上述圆锥曲线方程①求导,得(1-e2)x+yy′-pe2=0.
解得y′=pe2-(1-e2)xy.
于是,在点P(x0,y0)处的切线PL的斜率为kPL=pe2-(1-e2)x0y0,所以切线PL的方程为
y-y0=pe2-(1-e2)x0y0(x-x0).
整理,得
y0y=(pe2-x0+e2x0)x+(1-e2)x20+y20-pe2x0.②
由点P在圆锥曲线上,得(1-e2)x20+y20-2pe2x0-p2e2=0,即
(1-e2)x20+y20=2pe2x0+p2e2.③
③代入②式,得切线方程为
y0y=(pe2-x0+e2x0)x+pe2x0+p2e2.④
将④式与准线方程联立,得
x=-p,y0y=(pe2-x0+e2x0)x+pe2x0+p2e2.
解得
x=-p,y=px0y0.
所以交点S的坐标为-p,px0y0.
以下进行分类讨论:
(ⅰ)当x0>0时,如图3,已知FQ⊥PL于点Q,准线EG⊥x轴于点G.
已设PQ交EG于点S,于是∠SGF+∠SQF=180°,所以G,S,Q,F四点共圆,连接FS,则∠GQS=∠GFS.连接FP,又PH⊥x轴于点H,则∠PQF+∠PHF=180°,所以Q,P,H,F四点共圆,则∠HQF=∠HPF.
因为tan∠HPF=|FH||PH|=|x0||y0|,
又tan∠GFS=|GS||GF|=px0y0|-p|=|x0||y0|,
且∠HPF与∠GFS均为锐角,所以∠HPF=∠GFS.
所以∠HQF=∠GQS.
所以∠HQF+∠FQG=∠GQS+∠FQG.
所以∠HQG=∠FQS=90°,结论(1)成立.
又由Q,P,H,F四点共圆,得∠GHQ=∠FPQ(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
于是Rt△HQG∽Rt△PQF.
所以|QH|∶|QP|=|QG|∶|QF|.
故|QH|∶|QG|=|QP|∶|QF|.
(ⅱ)当x0=0时,如图4,此时点P在y轴上,点H与点F重合.
将x0=0代入切线方程④,得
y0y=pe2x+p2e2.
所以点G(-p,0)满足此方程,则切线过点G.
由FQ⊥PL,得∠HQG=90°,故结论(1)成立.
在Rt△GFP中,根据射影定理,可得|QF|2=|QP|\5|QG|,即|QH|∶|QG|=|QP|∶|QF|.
(ⅲ)当x0<0时,如图5,P不是圆锥曲线的顶点.
由∠SQF=∠SGF=90°,知
S,G,Q,F四点共圆.连接FS,有∠GQS=∠GFS.
又∠PHF=∠PQF=90°,所以
Q,P,F,H四点共圆.
连接FP,则
有∠HQF=∠HPF.
因为tan∠HPF=|FH||PH|=|x0||y0|,
tan∠GFS=|GS||FG|=0-px0y0|0-(-p)|=|x0||y0|,
且∠HPF与∠GFS均为锐角,所以∠HPF=∠GFS.
所以∠HQF=∠GQS.
又∠FQS=90°,则
∠HQG=90°,故结论(1)成立.
由Q,P,F,H四点共圆,得
∠GHQ=∠FPQ(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于是,Rt△HQG∽Rt△PQF.
所以|QH|∶|QP|=|QG|∶|QF|.
故|QH|∶|QG|=|QP|∶|QF|.
(ⅳ)若切点P是圆锥曲线的顶点,如图6,则易知点H,点Q都与点P重合,则QH=0.
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即零向量可视为与任意一个非零向量共线,设点T在切线PL上,则零向量QH与非零向量PT共线,且QG⊥PT,即QG⊥QH,所以∠HQG=90°,故结论(1)成立.
又|QP|=|QH|=0,且|QF|≠0,|QG|≠0,
故欲证式(2)两边皆为零而依然成立.
上述定理的证明过程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欧氏几何的综合法与笛卡儿的解析法渗透融合[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交互为用,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同时,还有三角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向量的运用,从而使定理的证明臻于简洁、完美.
由于圆锥曲线是任意的,切点的选择也是任意的,故三垂足定理显示了它的普适性.仔细品味过后,还让人深切感受到:其普适性既深刻揭示了圆锥曲线统一的属性,又蕴含着数形结合的精巧美与和谐美.
发现新定理使我们得到如下启示: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数学宝库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试想,若中学和大学有万分之一的数学教师独自发现一个数学定理,则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岂不就指日可待了吗?
从单一角色到双重角色的转换,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认知状态上贴近学生,避免有居高临下感的教师将学生的大脑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对于满怀好奇心的学生来说,任何未知的学问都极具探索意义和发现价值,当教师以这种创新的心理引导学生钻研时,强大的感染力与可贵的好奇心高度融合,使命感油然而生,学生的数学思维之花必将竞相绽放,在其潜意识里,一生的兴趣和追求或许已经构筑在数学的背景之下.
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一以贯之的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视教材为“发现读本”,精心设计并引导和激励学生发现、表述、探究数学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无疑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这件事抓好了,诸如“题海战术”之类的教学现状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朱仁发.圆锥曲线的一个新发现——三垂足定理[J].中学数学,2014(9):67-68.
[2]朱仁发.渗透数学思想 促进融会贯通——解析几何复习之我见[J].数学通
讯(武汉),1993(11):18-21.
[3]朱仁发.试谈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