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7题的多解、溯源、变式
2024-11-11余双宁
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既具有选拔功能,又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高考真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是笔者对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7题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1 考题再现
(2023年全国高考数学新高考Ⅰ卷第17题)已知在△ABC中,已知A+B=3C,2sin(A-C)=sin B.
(1)求sin A;
(2)设AB=5,求AB边上的高.
这是一道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综合的解答题,突出考查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转化与化归思想,考查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化简变形,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是一道具有研究价值的好题.
2 解法探究
2.1 第(1)小题的解法
第(1)问考查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化简变形,可从多角度入手求解.基本策略是变角、变名、变结构,逐步化简三角关系式,求出sin A.
解:由A+B+C=π,A+B=3C,得
A+B=3π4,C=π4.
根据2sin(A-C)=sin B,得
2sinA-π4=sin3π4-A.
整理得sin A=3cos A.
结合sin 2A+cos2A=1,A∈(0,π),可得
sin A=31010.
评注:如何处理A+B=3C和2sin(A-C)=sin B是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以及两角和(差)的三角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2 第(2)小题的解法
对于解三角形中的“三线”问题,通常有“边化角”与“角化边”两个变形方向,根据题设条件与目标进行分析,容易想到三角形高的定义.
解pT4TZMRy9S2ME6ZkLS7OQ+qenCgG2j+FH1eJ2jG6viM=法1: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由正弦定理,得BCsin A=ABsin C,则
BC=ABsin C\5sin A=35.
因为sin A>sin C,所以A>C.
由(1)得sin A=3cos A,则
cos A=1010.
所以sin B=sin(A+C)=255.
由正弦定理,得ACsin B=ABsin C,则
AC=ABsin C\5sin B=210.
设AB边上的高为h,则h=AC\5sin A=210×31010=6,所以
AB边上的高为6.
解法2:正弦定理+三角函数.
由tan A=3>0,得π4<A<π2,则cos A=1010.
所以sin B=sin(A+C)=255.
由正弦定理,得ACsin B=ABsin C,则
AC=ABsin C\5sin B=210.
设AB边上的高为h,则h=AC\5sin A=210×31010=6,
故AB边上的高为6.
解法3:正弦定理+面积法.
由tan A=3>0,得π4<A<π2,则cos A=1010.
所以sin B=sin(A+C)=255.
由正弦定理,得sin A∶sin B∶sin C=BC∶AC∶AB=31010∶255∶22.
结合AB=5,可得AC=210,BC=35.
设AB边上的高为h,则S△ABC=12AB\5h=12AC\5BC\5sin C=15,解得h=6.
故AB边上的高为6.
评注:根据题设条件与目标进行分析,容易想到高的定义,再联想三角形面积公式,借助算两次的思想和方程思想,将问题化繁为简.
解法4:几何法+等面积法.
由(1)知tan A=3tan C.如图1所示,过点B作BG⊥AC,垂足为G,过点G作GM⊥AB,垂足为M,过点C作CH⊥AB,垂足为H.
设AG=x,则BG=CG=3x,
于是|AB|=10x=5,得x=102.
由S△AGB=12AG\5BG=12AB\5GM,可得
GM=35x2=32.
由AC=4AG,可得CH=4GM=6.
解法5:三角恒等变换+几何法.
由(1)知tan A=3,结合A+B+C=π,可得
tan B=-tan(A+C)=-tan A+tan C1-tan Atan C=2.
如图2,过点C作CD⊥AB,垂足为D.设CD=h,则
|AB|=|AD|+|DB|=htan A+htan B=h3+h2=5,
解得h=6.
故AB边上的高为6.
解法6:三角恒等变换法.
由(1)知tan A=3.如图2,过点C作CD⊥AB于点D,设AD=m,则CD=3m.
由正弦定理,得
BCsin A=ABsin C.
所以BC=ABsin C\5sin A=35.
在Rt△BDC中,
BD2+CD2=BC2,则
(5-m)2+9m2=45.
解得m=2.
故AB边上的高为6.
评注:根据题设条件与目标进行分析,容易想到高的定义,巧妙利用数形结合及方程思想,将问题化繁为简.
3 问题溯源
高考试题是高考复习中必备的课程资源,寻找高考数学试题的生长点、命题背景,探究题源,挖掘命题的"题根",有利于把握高考命题的风向标,选择或命制相似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对解题思想的理解,同时对提高复习效率有很大的意义.问题的条件(在△ABC中,A+B=3C,2sin(A-C)=sin B)是该题最大的亮点.看到这道题,笔者认为该题是2004年高考全国Ⅱ卷数学理科第17题的“翻版”.
溯源1(2004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科第17题)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sin(A+B)=35,sin(A-B)=15.
(1)求证:tan A=2tan B;
(2)设AB=3,求AB边上的高.
解:(1)(详解略).
(2)由A+B∈π2,π,sin(A+B)=35,可得cos(A+B)=-45,则tan(A+B)=-34,即tan A+tan B1-tan Atan B=-34.
又tan A=2tan B,解得tan A=2+6,tan B=2+62.
设AB边上的高为h,则htan A+htan B=3,解得h=2+6.
溯源2(2016年新课标Ⅲ卷数学理科第8题)在△ABC中,B=π4,BC边上的高等于13BC,则cos A等于().
A.31010
B.1010
C.-1010
D.-31010
解:设△ABC中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AD⊥BC于点D,∠DAC=θ.
因为在△ABC中,B=π4,AD=h=13BC=a3,所以
BD=AD=a3,CD=2a3.
在Rt△ADC中,有
cos θ=ADAC=a3a32+2a32=55.
所以sin θ=255.
故cos A=cosπ4+θ=cosπ4cos θ-sinπ4\5sin θ=22×55-22×255=-1010.故选:C.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强调命题改革的今天,通过改编、创新等手段来赋予往年高考真题新的生命,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对往年高考真题进行变式训练,做到探索变式,丰富成果,对解题思路进行内化、深化探索,总结升华;把握其实质、掌握其规律、规范其步骤.
4 拓展变式
对于这道有价值的高考试题,我们不能满足于仅给出其解法,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价值,可以通过适当改变试题的条件或求解目标,对其进行变式,并将有些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这对高考复习备考是很有意义的.
案例典型“三线”问题及其变形
问题在△ABC中,已知AB=5,AC=8,BC=12,D为线段BC上一点.
(1)若D为线段BC的中点,求AD的长;
(2)若AD平分∠BAC,求AD的长;
(3)若AD⊥BC,求AD的长.
评注:从典型问题和基础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变形,可使得研究由浅入深、知识不断得以巩固、核心素养能力得以提升.这种研究问题的形式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5 教学启示
对于一道典型的高考真题从多个角度对其剖析,充分挖掘其价值.通常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你能用多种方法求解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的命题意图是什么?改变条件或求解目标,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个问题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形?等等.只有真正弄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各种变化,在遇到新问题时我们才能做到灵活处理,随机应变.“磨刀不误欢柴工”,高三复习与其盲目刷题,不如多回归“典型”,在典型的问题和情境中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这样的复习不失为高效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