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案例分析
2024-11-11陈蓉蓉
摘要:通过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现象与规律.本文中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例,详细分析了数学建模的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养案例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中以“三角函数模型简单应用”的一个实际教学案例为例,展示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1 呈现实际情境,激发建模意识
在“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课教学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将具体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并使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学生通过选择问题、构建及求解数学模型,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经历了数学建模全过程,综合考虑了实际问题特点和函数模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充分感受到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功能性,促进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提升.整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仅仅依赖课堂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很难掌握重难点,建模意识的激发更是无从谈起.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三角函数知识点清晰呈现,以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逐渐形成建模意识.通过精心设计“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各个环节,笔者结合学情给出了以下问题:
在日月引力的影响下,海水会出现涨落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潮,早潮叫作潮,而晚潮则称为汐.通常情况下船只会在涨潮的时候驶入航道,向码头靠近;将货物卸完以后,又会在落潮的时候快速返回海洋.某港口某季节每天几个时刻的水深见表1.
根据表1分析以下问题:
(1)选择一个函数近似描述此港口水深和时间函数间的关联性,同时求出整点时间水深近似值(精确到0.1 m).
(2)如果某船吃水深度是4 m,安间间隙是1.5 m,2:00卸货,吃水深度减少的速度是0.3 m/h,此时船何时能进入港口?何时必须要停止卸货,驶向深水域?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呈现,以此为主线进行探究,层层递进,其中问题(1)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现实生活中呈周期变化的三角函数问题,运用三角函数模型求解实际问题;问题(2)则鼓励学生在自主分析实际问题的同时,构建三角函数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体验,掌握数学建模的完整步骤与方法.学生在体会数学思想的过程中,建模意识逐渐增强,数学素养有所提升.
2 正确理解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2.1 小组合作,获得水深与时间关系函数模型
在探讨问题(1)时,笔者认为可以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1中数据的变化,从中获取相应信息,鼓励小组间进行合作探讨,然后由代表发言.在各小组深入讨论以后,有的小组得出以下结果:水深最大值7.5 m,最小值2.5 m.也有的小组得出结果:水的深度由5.0 m增加至7.5 m以后慢慢开始减少,直至减少到2.5 m,又开始变深,增加至7.5 m以后,开始减少.最后教师总结,水深变化呈现一种周期性规律.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数据变化的规律,笔者认为可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积极开展动手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图的形式将这种变化呈现出来,以更加直观明了地看到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总结作图结果,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与之前学过的哪个函数类型类似?”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与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类似(采用的是排除法,关注的是周期性).新旧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求解.学生选用函数y=Asin(ωx+φ)+h(A>0,ω>0)描述水深与时间的关联性,结合表1的信息求出A=2.5,h=5,T=12,φ=0,ω=π6,所以
y=2.5sinπx6+5.
得出刻画水深与时间关系的三角函数模型后,为保证选择的函数更加精准,笔者认为鼓励学生进行检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时可提出建模过程——选模、求模、验模、应用,在此模型基础之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此模型大致可以知道水深与时间关系的哪些情况?”学生思考与探讨以后做出如下回答:如周期、单调性、每时每刻的水深.在学生将几个值计算出来后,教师展示水深与整点时间数值表.整个过程突出小组间的合作与探讨,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准确获取水深与时间关系函数模型[2].
2.2 强化跨学科建模思想,培养创造迁移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思维品质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在数学教学环节中渗透建模思想,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3].
笔者认为在讲解货船安全深度未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进一步呈现货船载满货物进入港口这一内容,并与物理学科知识点有效结合提出问题:卸货时船身逐渐减轻,船身上浮,同时吃水深度均发生变化,此时如何选择进出港时间?此问题提出以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2).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实际水深≥安全水深,即
2.5sinπx6+5≥5.5-0.3(x-2).
在探讨以后选择运用几何法求解,并利用几何画板作图进行呈现,如图1所示.学生借助图象便可直观看到:即将到达p时刻时,货船需要停止卸货,向深水区驶去,如何求解点P的坐标呢?学生思考、讨论求出点P的横坐标.
或采用数形结合法、二分法求得近似解.根据图形可获得点P的横坐标在区间[6,7]内,因此仅需将6:00,6:30,7:00这3个时间点安全水深和实际水深值(见表2)计算出来,就可以解答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提出问题“若时间控制不合理,货船便会发生未卸完货就要暂时离港,待水位上涨以后方能驶回继续卸货的情况,无形之中浪费了人力、财力”,鼓励学生探讨如何解决此问题.学生得出结论:卸货时间加快,换言之加快安全深度降低的速度.建模的时候通过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突破了三角函数的重难点,使学生站在物理视角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基于数学视角了解物理知识,促进了创新迁移能力的提升.而拓展性问题的提出,给予了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基于现有数学模型,结合所学三角函数知识,根据生活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与迁移.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实践性[4],要想使学生全面且系统化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借助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快速解决问题,在促进学生建模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便可以系统化梳理知识结构,促进建模素养的培养.这样,数学学习效果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李佳香.新课程新教材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启发[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7):59-61.
[2]马利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3(5):185-189.
[3]彭介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7):125-127.
[4]袁慧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建模意识的方法[J].天津教育,2023(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