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 拓思维 研一题 通一类

2024-11-11何天宇陈婷婷杨乾芳

中学数学·高中版 2024年11期

摘要:本文中针对2023年全国甲卷理科第16题,在研究其若干解法的基础上,溯源人教A版新教材,总结求解“爪型”三角形的通法,探究问题的本质以及变式题的编制.

关键词:“爪型”三角形;一题多解;全国甲卷理科第16题

1 真题呈现

(2023年全国甲卷理科第16题)在△ABC中,AB=2,∠BAC=60°,BC=6,D为BC上一点,AD为∠BAC的平分线,则AD=.

2 解法探究

数学家波利亚[1]在《怎样解题》中将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弄清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验回顾四个步骤,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针对本题,便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解决问题:

(1)弄清题意: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个对角,求已知角的角平分线长.

(2)制定计划:对于解“爪型”三角形的问题,考虑解两个三角形或添加辅助线来求解.

(3)执行计划:实行解决方案,核对每个步骤.

(4)检验回顾:核验答案,总结建模.

上海市特级教师文卫星[2]老师主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解题思路进行形象总结,此题解法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a=6,c=2,A=π3

进一步,解△ABC由正弦定理得:C=45°B=75°

第二步,解△ABD,∠ADB=75°AD=AB=2

第一步,解△ABD,∠ADB=75°AD=AB=2

3 试题解析

思路1:角度关系.

解法1:正弦定理.

第①步:在△ABC中,因为AB=2,∠BAC=60°,BC=6,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csin C=asin A,

即2sin C=632=22,

则sin C=22.

又AB<BC,所以C为锐角,因此C=45°,B=75°.

第②步:在△ABD中,∠BAD=30°,∠B=75°,所以∠ADB=75°,即△ABD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AD=AB=2.

解法2:余弦定理1.

在△ABC中,AB=2,∠BAC=60°,BC=6,由余弦定理有cos ∠BAC=AB2+AC2-BC22AB·AC,

代入可得AC2-2AC-2=0,解得AC=1+3(舍负).

第①步:在△ABC中,已知AB=2,BC=6,AC=1+3,

所以cos ∠ABC=AB2+BC2-AC22AB·BC=6-24,解得B=75°.

第②步:在△ABD中同解法1,有AD=AB=2.

解法3:余弦定理2.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在△ABC中,已知AB=2,BC=6,AC=1+3,

由cos ∠ACB=AC2+BC2-AB22AC·BC=22,得C=45°,所以B=75°.

第②步:在△ABD中同解法1,有AD=AB=2.

解法4:张角定理.

同解法2,有AC=1+3.

由张角定理可以得到sin ∠BADAC+sin ∠CADAB=sin ∠BACAD,即12AC+12AB=32AD,

所以AD=2.

附张角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内容:如图2所示,在三角形ABC中,D是边BC上一点,∠CAD=α,∠BAD=β,则sin (α+β)AD=sin αAB+sin βAC.

简证:由S△ABC=S△ACD+S△ABD=

12AC·AB\5sin (α+β)=12AB·ADsin β+12AC·ADsin α,整理即得sin(α+β)AD=sin αAB+sin βAC.

点评:

(1)解法1~3都是通过计算三角形中的不同角度,再利用内角和定理求解三角形.可见,通法之下也有很多变化.解法4的张角定理是初中补充的一个平面几何知识,若知道这个定理可实现秒杀.

(2)解两个三角形是“爪形”三角形问题求解的典型方法.

思路2:长度关系.

解法5:角平分线定理1.

同解法2,有AC=1+3.由角平分线定理可得BDCD=ABAC=23+1,

所以BD+CDCD=3+33+1=3.整理得6CD=3,所以CD=2.

在△CAD中,根据余弦定理可得cos ∠CAD=AC2+AD2-CD22×AC×AD=32,解得AD=2.

解法6:角平分线定理2.

第①步:同解法5,有CD=2,则BD=6-2.

第②步: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AD=AB2+AD2-BD22×AB×AD=32,解得

AD=2.

解法7:角平分线定理3.

第①步:同解法5,有CD=2.

第②步:在△ACD和△ABC中,由余弦定理有cos C=AC2+CD2-AD22×AC×CD=AC2+BC2-AB22×AC×BC.

解得AD=2.

解法8:斯库顿定理.

第①步:同解法6,有CD=2,BD=6-2.

第②步:由斯库顿定理,得AD2=AB·AC-BD·CD=2(3+1)-2(6-2)=4.

所以AD=2.

附斯库顿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内容: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则AD2=AB·AC-BD·CD.

证明:如图3所示,作△ABC的外接圆,延长AD交圆于点E,连接CE,

则∠ABD=∠AEC.由角平分线,得∠BAD=∠EAC.

所以△ABD∽△AEC,有ABAD=AEAC.

所以AB·AC=AD·AE=AD·(AD+DE)=AD2+AD·DE.

由相交弦定理有AD·DE=BD·CD,所以AB·AC=AD2+AD·DE=AD2+BD·CD,

所以AD2=AB·AC-BD·CD.得证.

点评:解法5~8都是通过角平分线定理得到两条线段的长度,再使用余弦定理或斯库顿定理,从三角形中的长度关系寻找到目标边长.解题过程中由于选择的三角形不同,运算难度也有所不同,解题时要学会筛选出运算量更小的几何图形.

思路3:面积关系.

解法9:面积法1.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S△ABC=12AB·ACsin 60°=3+32.

第②步:S△ABC=S△ABD+S△ACD=12AB·AD\5sin 30°+12AC·ADsin 30°=3+34AD.

所以AD=2.

解法10:面积法2.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如图4,过点D作DE⊥AB于点E,过D点作DF⊥AC于点F,设DE=DF=h.

第②步:S△ABC=12AB·AC\5sin 60°=3+32.

又S△ABC=12(AB+AC)h=3+32h,

所以h=1,则AD=2h=2.

解法11:面积法3.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由角平分线的性质有S△ACDS△ABD=ACAB=3+12,所以S△ACD=3+12S△ABD.

因此S△ABC=S△ABD+S△ACD=3+32S△ABD.

第②步:又因为S△ABC=12AB·ACsin 60°=3+32,所以S△ABD=1.

所以S△ABD=12AB·ADsin 30°=12AD=1.

所以AD=2.

点评:解法9~11都是从面积来入手,由于三角形角平分线模型中蕴含“同高”“等高”的特点,巧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直观、快速地建立起边角关系,突破难点.面积法的核心原理是“算两次”,即通过两个不同切入点,依据等面积或面积之比来建立方程求解,这与立体几何中的等体积法的原理相同.计算△ABC面积的不同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解法.

思路4:平面几何法.

解法12:作垂线.

如图5所示,过点B作AC的垂线交AC于点E.

第①步:在△ABE中,因为∠BAE=60°,∠AEB=90°,所以∠ABE=30°.

又AB=2,所以在直角三角形△ABE中,可得AE=1,BE=3.

第②步:在直角三角形BEC中,BC=6,BE=3,所以EC=3,则

∠CBE=∠ECB=45°.

因此∠ABD=∠ABE+∠EBC=75°,

∠ADB=∠DAC+∠ACD=75°.

所以AD=AB=2.

解法13:作平行线.

如图6所示,过点D作AB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ADE=∠BAD=∠DAE=30°.

设AE=DE=x.

同解法2,有AC=1+3,则EC=3+1-x.

又△ABC∽△EDC,所以ECED=ACAB,即3+1-xx=3+12,解得x=233.

在△ADE中,DE=233,∠DAE=30°,∠AED=120°,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ADsin 120°=233sin 30°.

所以AD=2.

点评:在平面几何中,作垂线或平行线是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解法12是作垂线,对于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的解三角形问题,都可以从已知的两边交点出发作高,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再从已知角的直角三角形开始求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均可解出.解法13则是添加平行线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

思路5:向量工具.

解法14:坐标法.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如图7所示,以A为坐标原点,AD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AB|=2,|AC|=3+1,∠BAD=∠CAD=30°,且点C,B分别在第一、四象限,可得B(3,-1),C3+32,3+12.

第②步:设D(x,0),由BC,BD共线可得1x-3=3+13-1,

解得x=2.

所以AD=2.

解法15:基底法1.

同解法2,有AC=1+3.

第①步:因为AD平分∠BAC交BC于点D,所以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有BDCD=ABAC=21+3,

所以BD=23+3BC.

所以AD=AB+BD=AB+23+3BC=AB+23+3(AC-AB)=

23+3AC+1+33+3AB.

第②步:上式两边平方得|AD|2=1(3+3)2\5[4(1+3)2+4(1+3)2+4(1+3)2]=4.

所以AD=2.

解法16:基底法2.

第①步:同解法15,有BD=23+3BC,所以AD=AB+BD=23+3AC+1+33+3AB.

第②步:又AB·AD=2|AD|cos 30°=3|AD|,

所以AB·AD=AB·23+3AC+1+33+3AB=63=3|AD|,解得|AD|=2.

所以AD=2.

点评:解法14~16通过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路,利用向量作为工具将形和数结合在一起.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几何问题的两种常用解法为坐标法和基底法.用坐标法解决,关键在于建立恰当的坐标系.用基底法解决,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基底向量.

本题的解题思路如图8所示.

4 题目溯源

解“爪型”三角形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在教材中也存在以中线和角平分线为背景的“爪型”三角形.

溯源1(人教A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20页,习题1.2A组第13题)

△ABC的三边分别为a,b,c,边BC,CA,AB上的中线分别记为ma,mb,mc,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a=122(b2+c2)-a2,

mb=122(a2+c2)-b2,

mc=122(a2+b2)-c2.

溯源2(人教A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19页,习题1.2A组第3题)

如图9,已知一艘船以30 n mile/h的速度往北偏东10°的A岛行驶,计划到达A岛后停留10 min后继续驶往B岛,B岛在A岛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船到达C处时是上午10时整,此时测得B岛在北偏西30°的方向,经过20 min到达D处,测得B岛在北偏西45°的方向,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此船何时能到达B岛?

5 变式练习

(1)△ABC中,∠BAC=60°,∠BCA=45°,AB=2,∠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则BA·BD=.

(2)在△ABC中,∠BAC=120°,AB=2,BC=27,∠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则AD=.

参考答案:(1)4-23;(2)43.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怎样解题[M].徐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文卫星.用思维导图解答压轴题——从通法到“秒杀”——以解析几何为例[J].中学数学,2021(9):54-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