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助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路径
2024-11-07孙宇峰
[摘 要]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五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深厚的理论积淀,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宽广的视野,为人们提供观察当代社会的“眼睛”。“五史”在助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上,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新格局新生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深入分析“五史”助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立德树人为主题整合教育内容,推动“五史”融入融合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以“五史”教学改进思想政治育人方法,培育广大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五史”;高中政治课程;育人路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前我国正朝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第二个历史任务砥砺前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吸取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衰微到迎来强盛的经验教训,纵览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激荡人心的新中国史与奋起直追的改革开放历程,让人感慨万千。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讲活讲透讲细“五史”,即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注入深厚鲜活的历史底蕴,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奋勇前行的动力。
一、“五史”助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价值功能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师在教学中融合“五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坚定唯物史观,准确把握“五史”中蕴含的客观规律,是“五史”助力政治课程育人的重中之重。例如,讲好党如何从最初成立时的小型政党,逐步成为全球党员人数最多、竞争力最突出、战斗力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讲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要讲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肯定广大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向前发展。应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视角分析重大历史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握“五史”与中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关联;旗帜鲜明反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行为与言论。在实践历练中引导广大学生学史明理;培育学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在深刻复杂的思想辨析中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指导下树立与强化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新格局新生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关键阶段,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同时存在。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多元化,社会多样化,极大影响三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生群体,给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五史”助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遵循。教师应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进“五史”思想政治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应聚焦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寻找“五史”教育内容与政治课程育人领域中可以融合衔接的部分。以立德树人为育人主线,恰当整合教材中与“五史”的相关内容,尤其要对教材中的“五史”资源进行深挖,科学制定双方有机融合的育人方案,使双方的育人目标达成。以“五史”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工作,要在教学内容中讲细讲活讲透“五史”的内容,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课育人新格局新生态。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五史”资源,助力学生度过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拔节孕穗期”,以较强的针对性与强烈的亲和力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以其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乘风破浪的奋进历程,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立足复杂国情,不断从挫折失误中吸取教训、归纳经验,敢于直面前行中的挫折,在不断反思中越发成熟强大紧密相关。
教师可利用丰富的“五史”资源,把中国故事、社会主义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让广大青年学生从中感受到,正是无数华夏儿女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才使当代中国具备了平视世界的力量与底气,应鼓励学生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知促行,以行践知,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二、“五史”助力高中政治课程育人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五史”教育资源亟须整合
“五史”均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虽然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五史”教育资源,然而这些内容整体上都以碎片化的方式,散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迄今为止,不少教师未能系统深入地整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五史”教育资源,自然难以有效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推进与强化思想政治教学育人的实效。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为例,第一课简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重大历史性飞跃,这也是非常典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它讲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讲解了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五史”教育直接相关,事关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这些都是非常鲜活的“五史”育人资源。然而这些内容通常都只提供较为抽象的结论,讲起来需要补充较多的案例,填充相关的理论阐释。不少教师缺乏明确的“五史”教育理念,并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教材核心课程的内容,部分教师侧重于得到理想的成绩,对育人的关注不够。若单纯强调“五史”教育,又会打乱教材现有编排,影响正常授课进度,影响考试成绩。因而,教师确需下功夫整合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五史”资源,使其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较为缺乏
普通高中面临着较大的高考成绩压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较为充足,但实践教学育人较为缺乏,学生无法在思想政治的“五史”实践教育中明理增信。学生通常都是在教室内学习理解相关内容。他们通常没有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五史”给中国留下的丰富资源,无法深刻体验其中的巨变,学生就不能在全方位的社会巨变中感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法通过感受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遗存坚定理想信念,无法强化政治认同。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与理论总结能力,不具备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五史”发展中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和作用途径。
(三)教师教学方法亟须改进
不少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无法获得充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支持等,通常都会按照前辈教师的方法,即采取单一化的讲授教学法。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法、满堂灌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在“五史”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但这些通常都是表面功夫。由于教师面临较大的考试压力,通常会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内容、答题模板、高频考点等。学生看似记住了相关知识,但学习思维日益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逐步提升,对思想政治教学质效形成了掣肘。如此一来,师生对“五史”学习分数的关注都会显著超过对“五史”育人价值的重视,导致其“五史”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消磨。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绝对主导课堂活动的情况亟须改进。
三、“五史”有效助力高中政治课程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以立德树人为主题整合教育内容
教师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五史”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等,聚焦育人主题,整合“五史”教育资源,在碎片化、零散分布的“五史”资源教学中取得良好的“五史”育人效果。
教学中教师既要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容,又要强化“五史”内容的育人功能,以服务于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例,教师可以列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以信息化技术等创设丰富、生动、灵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知识获得感与学习体验感,增加育人活动的说服力与亲和力。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理论不是人们生搬硬造的,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中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产物,钦佩他们大公无私地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博大胸怀。
以立德树人为主题整合教育内容,应重点做好下列内容:首先,要增强“五史”教育资源内容的整体连贯性,使其与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无缝衔接,涵盖政治与法治、文化与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创新等多维度的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其次,应深挖“五史”教育资源,使其融入、融合思想政治教学中,并创新其教育教学的具体策略,使思想政治育人与其他课程相互作用,发挥好“五史”资源的育人能力。最后,依托“五史”教育资源,使“五史”教育密切融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形成与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国家观与社会观。
(二)推动“五史”融入思想政治实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为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在赓续“五史”精神血脉的同时强化法治意识,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品德修养,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等提供了根本遵循。
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实施建议,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天地,推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学校每个学期都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专题访谈活动,强化“五史”育人效果。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其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实践资源,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瞻仰烈士陵园,观赏红色展览,与老八路老党员老干部对话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提前准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方案,指引广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深入理解相关活动的价值意蕴,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容。
(三)以“五史”教学改进思想政治育人方法
为了使“五史”在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保留传统方法的优点,又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方法,在守正创新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混合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智慧课堂等方法,守好思想政治课堂育人主阵地与意识形态教育“责任田”。教师应密切联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五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使学生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此处以沉浸式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应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智慧课堂等呈现出栩栩如生、画面感强的教学情境,以渐进性的学习任务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既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传授形式,又可以让学生产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感受到强烈的“五史”育人氛围,以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强化学习体验。
教师在讲授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会涉及红军长征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重走长征路”,在强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维交互中创设符合红军长征情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真实性强、创新色彩浓厚的教学环境,使党史理论学习走“新”更走“心”,使学生将党史内容内化于心,认识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果来之不易,学生应以优异成绩和全面发展致敬英勇奋斗的无数先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五史”的文化内容丰富,理论积淀深厚,能以其独特优势助力高中政治课程育人活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五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价值观,塑造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全新格局与生态,推动学生将“五史”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塑造多姿多彩的智慧育人课堂,围绕立德树人整合“五史”育人的丰富内容,以“五史”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优化思想政治育人方法,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海文.“五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J].新课程,2023(22):1-3.
[2]张利平.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J].理论观察,2022(8):50-5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