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略
2024-10-25宫辉
摘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略。丹东市第十七中学通过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形成同心呵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机制,通过实施“‘4+1+3’心理健康基础工程”“‘2+1+1’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工程”“‘3+1’教师心理行为训练工程”三个有效举措,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推进教师队伍优化建设,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校管理;有效方略
在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推进“五育并举”、扎实做好“双减”工作的大背景下,教师的工作内容、方式、考评机制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提上新的日程,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成为当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丹东市第十七中学(以下通称“学校”)把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中,把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能量源泉。
一、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一)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要求相协调,被社会所接纳;要能愉快接受工作任务,拥有责任担当意识,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应该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高尚师德和良好心理素养的源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研究,把做好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作为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教师归根到底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面对各种压力,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其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同事关系、团队协作,以及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践行“五育并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前提。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要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这一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二)把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中
学校在不断完善办学硬件设施、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把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中。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从培植教师高尚职业道德和优秀从教素养的层面,达成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共识,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从学校管理决策的高度,把关心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
其次,学校通过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引领教师树立自觉呵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一是帮助教师在工作中正确认识情绪的变化,自觉关注心理波动,学会自我关注、自我调节、自我掌控。二是帮助教师学会关注团队成员的情绪波动,在工作生活中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个性和人格独立,关心帮助同事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人际和谐、团队协作。
二、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工程
(一)实施“4+1+3”心理健康基础工程
学校实施“4+1+3”心理健康基础工程。其中,“4”即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创造性设置好沙盘等心理疏导相关器材,充分发挥好“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行为训练室”“沙盘室”4个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室的功能;“1”即以心理专业教师为主导,组建一支优质心理教师团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领教师参与到提升心理健康的活动中,参与心理健康课题研究;“3”即抓实心理健康课程研发、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心理行为训练3项基础工作。
(二)实施“2+1+1”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工程
学校实施“2+1+1”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工程。其中,“2”即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改变认知、革新观念、提升心理调控能力;“1”即通过课题研究,结合教师现状,研发出一套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针对实际问题,整理出可实操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1”即创设出一个提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特色活动,将课题研究的成功和心理健康活动有效结合,实施关注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学校认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研究,把教师队伍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深层探究,切中要害、科学立项,组织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在科研过程中,引领教师形成自觉的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学会调控情绪,融洽师生关系。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健康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时,把科研成果具体化,研发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形成可操作的能够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特色活动。
(三)实施“3+1”教师心理行为训练工程
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具体行为训练项目来提高参训人员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实施“3+1”教师心理行为训练工程。其中,“3”即首先以三个学年组为单位,设计分别以“认识自我”“心存感恩”“团队合作”为主题的针对性心理行为训练活动;“1”即确定一个以“聚能超越”为主题的全校型心理行为训练,旨在使全体教师形成乐观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学校分学年开展三个主题心理行为训练,核心目标就是解决当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性问题,组织教师参与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引领教师从特色活动中重新认知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关注被自己忽略的心理健康问题,审视寻找愉快工作和幸福生活的能量源泉。针对性心理行为的训练可以帮助教师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开始,关注同伴内心感受,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提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笑纳新时期教育工作中的考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
三、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
(一)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
学校实施科学民主的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为教师打造公平公正从教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民主氛围,这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前提,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首先,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把政治素养高、思想品行正、具有公平正义感、具有大局意识和议事能力的人推选出来,让他们真正担负起教师代表民主议事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立场、坚守原则、弘扬正气。
其次,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学校在广泛征求民主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修正各项管理制度,并通过民主程序,经职代会通过后实施。在浓厚的民主氛围中,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接受监督,整治歪风,树立正气。
最后,让教师在遵守制度中得到公平正义的回应。教师一旦认同学校的各项管理,就会自觉规范言行举止,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团结协作,心情愉悦地努力工作,遇事换位思考,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这样就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作风。
(二)美化优化校园环境
学校领导班子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主旋律。实施环境育人,努力实现操场有绿荫、走廊有文化、教室有花香。
首先,学校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确立校园文化主题。经过调研论证,学校确立“养正”文化主旋律,从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新鲜力量,分楼层分主线展示“养正气”“培正心”“树正见”主题宣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师生的情感。
其次,学校开展优秀办公环境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参与办公环境美化建设。从干净整洁、物见本色、摆放有序做起,引导教师把自己的办公环境建设好,使办公室各具特色。积极发挥走廊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创设情境,让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入眼入耳、润心启智,让墙壁说话。美好、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成为呵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有效保障。
(三)及时发现、化解矛盾冲突
师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之间、师生间发生不愉快或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源于沟通的不畅。学校管理者应及时发现矛盾,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好学校和谐稳定。
首先,建立矛盾排查机制。学校分层建立责任制,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办法,把关注不和谐现象和矛盾冲突纳入日常管理中,落实到最基层的班组,发现矛盾和不和谐苗头后及时疏导化解,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坚持以和谐团队建设为基点,引领教师树立自我反思意识,以情绪管控为支点,从心灵关怀角度改变矛盾双方的错误认知,化冲突为和谐,不断形成宽容、理解、友善的共事心态。
最后,倡导和谐风尚,树立和谐理念。在教师中开展和谐文化宣讲主题活动,举办和谐故事讲述、和谐诗词诵读活动,倡导“不和谐的事不做,不团结的话不说”的良好风尚。
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决定着教师从教技能的发挥和工作成果,更影响着学校团队建设和内涵发展。管理者应把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中,不断探索有效路径,实施科学举措,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团结协作、乐观进取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学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