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指引下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4-10-25汪永海
摘要: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对教育家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为学校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动力。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重新整理思路,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提出了“知信行双循环” 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为学校培养新时代教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新时代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创新
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以下通称“学校”)建校以来,始终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求索学校发展之路,探寻教育进阶之门。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投入沈阳打造“幸福教育”、国家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伟大事业之中。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对教育家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既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有教书能力,还要有育人素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关注其教书能力,更需要加强对其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提高教师传递价值观的能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之一,为教师价值观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其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推进教育改革,教师要本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在科研上进行理论创新,在教研上进行教学研讨,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落实。教师培训工作要与科研、教研和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根据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培养路径和方法。
再次,落实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宜采用传统教师培训中传授教育知识、方法的策略,而应遵循其特有的行为规律,即遵循“获取知识(信息)—产生信念—形成行为”的过程。
最后,通过强师实现强教的目的,不能仅关注教师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各校要将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统一起来,把学生的成长视为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延伸表现,通过学生的成长来验证教师发展的效果。
二、“知信行双循环”研训模式的形成
为践行教育家精神,全面提升教师的教书能力和育人素养,学校总结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提出了“知信行双循环”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
(一)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进行教师培训,实现教书能力与育人素养的统一
课程思政是连接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桥梁,对落实“三全育人”、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以及帮助教师实现“教书能力”与“育人素养”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围绕课程思政先后申请多项教育课题,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完成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有利于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水平,突破教育瓶颈,实现教育境界的跃迁。由于在课程思政工作上的优异表现,学校被评选为“2022年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校”,入选“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重点实验项目”。
(二)实施“四动策略”,实现科研、教研、培训与教学的协同
学校实施“科研启动、教研带动、师训推动、教学行动”的“四动策略”,实现科研、教研、培训与教学的协同。
1.科研启动
在科研方面,学校宏观上推进教育改革,微观上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学校大力倡导“科研兴师,科研兴校” 的理念,通过“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学校主动承接省、市级大课题,系统分配子课题,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自主申报区校级小课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大课题确立目标,子课题布置任务,小课题补充漏洞,以大带小、大小结合,为学校发展不断开拓新局面、新境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供新方向、新目标。
2.教研带动
在教研方面,学校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守好教学主阵地。学校不断增强科研素养和实践意识,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知促行,实现知行合一。学校提倡教师探索个性化教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学校每周进行一次校内集体备课,定期开展跨校区的集体教研,实现用个人智慧充实集体智慧,用集体智慧拉动个人成长,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均衡与提升。
3.师训推动
在师训方面,学校采用“选出来,推出去;提上来,落下去;引进来,传出去”的“转起来”策略。加强教育智慧的流动性,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促进教师成长。首先,“选出来,推出去”就是学校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及时发现在不同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果的教师,以线上或线下学习分享等形式快速推广给其他教师,激励、引导更多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研究中来,让具有不同禀赋、不同趋向的教师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和展示舞台。其次,“提上来,落下去”就是学校及时把教师的先进经验成果提取出来,形成微课、教程等师训资源,供全校教师学习使用。再次,“引进来”就是学校与上级教育培训部门对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及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把脉指导,聆听同行分享经验,将优质的师训资源、优秀的教育经验引入学校,并提取转化为校本培训资源。最后,“传出去”就是利用“名优校长工作坊”等平台,将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育经验传播给其他学校的教师,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教学行动
在教学方面,学校提倡教师将个人的教学风格与学校倡导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相结合,鼓励教师实行基于国家教育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教学,将科研中形成的优秀教育智慧,及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反思、调整,促进研究成果的完善和成熟。
在实践中,科研团队确定目标和标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教研团队确定方案和分工,并监督执行,检验成果,教学团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反思、调整、完善;师训团队提供培训支持,帮助教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学校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总结教育经验,萃取教育智慧,解决教育问题,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总结出“以党建为核心构建资源体系,以资源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课程为核心构建育人体系”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凝练出“党建根,文化树,素养花,知识果”的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模式和“1+X”的课程整体设计策略。
(三)融入“知信行”理念,实现知识、信念与行动的连续
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活动的主要任务:一是在“知”上下实功,全面系统融入雷锋精神;二是在“信”上出实招,矢志不移传承雷锋精神;三是在“行”上求实效,力行不辍践行雷锋精神。
“知信行”的理念,不仅对学校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因此,学校在对教师的价值引领、行为塑造方面,融入了“知信行”的理念,提出了“用国家事激励人,用学校事感染人,用身边事打动人”的“知信行”三部曲,号召教师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校通过党课和党建活动,以“共产党员精神”“中国文化”对教师进行价值观的引领,通过教研、科研等各种活动,塑造教师的教育信念,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推动教师在教学上开展课程思政育人,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挖掘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物理、地理、生物学、音乐7个学科共531个课程思政融合点。学校教师撰写课程思政相关论文10篇,其中3篇获得省市级奖项,主持区级相关课题2项。
(四)构建师生 “知信行双循环”模式,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贯通
在教师的“知信行”发展路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学生的“知信行”成长路径,将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行”的结果和表现,通过教师的“行”,将教师和学生的两条“知信行”路径连接起来,构成了学校进行校本研修所采用的“知信行双循环”模式。学校将各项活动与之建立对应联系,构建实践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学校大力推广“1+X”整体设计模式,要求教师从“知信行”三方面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在“知”方面,将“共产党员精神”“中国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课程中;在“信”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多姿多彩的学校活动;在“行”方面,各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作业、实践探究活动。学校推动教师设计开发课程思政融合课程15节,“1+X”课程思政跨学科整体设计课程7节,获得省市级奖项6节;编写课程思政相关作业设计,获得市区级奖项3项。
三、“知信行双循环”研训模式的实践成效
“知信行双循环” 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是学校多年来推进内涵发展、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对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的师德素养
课程思政对学科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自己首先要了解思政元素的内容及意义。这本身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师德培训。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学校党委开展了“争做新时代奋进有为的教育人”专项培训。活动中,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畅谈践行“有为教育”的故事。
(二)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多次聘请专家把脉指导,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分享经验,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对“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双减”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方法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这一研训模式提高了教师利用学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了“善研究、乐分享”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学校提出“战略化部署,专业化进阶,精准化突破,项目化推进,动态化实施”的“五化”信息化发展策略。课程思政课题是实现“项目化推进”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研究包括资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育人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其中,资源体系建设聚焦“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4)和“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2),课程体系建设聚焦“创造真实学习情境”(C2),育人体系建设聚焦“家校交流与合作”(B7)。学校将区级培训课程作为推进项目的先导课程,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构成信息化校本实践培训课程体系。
在资源体系建设上,学校提出了基于云笔记的“团队共建,资源互联,研训相伴”的建设策略。一是建立团队账号,实现教师共建。团队成员们可以同时对资源库进行编辑、完善,这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库的建设速度。二是利用引用功能,实现资源链接。“云笔记”的一个功能是可以查看该页面内含有链接的数量。教师通过把试题资源与页面进行链接,就可以更方便地看到笔记中各项目链接课节的数量,为进一步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三是建立问题页面,提供教师培训支持。
学校在课题培训上提出策略是“科研启动、教研带动、师训推动、教学行动”的“四动策略”。其中,师训推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本项目的研究基于“云笔记”平台,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与教师一起学习研究,并在“云笔记”平台上设立一个“项目问题大全”的页面,把研究的成果放在上面,供研究成员随时查看学习。
教育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学校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模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师培训模式创新,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沈阳打造“幸福教育”、国家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8-27(001).
[2]赵怡.课程思政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4).
[4]何克抗.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远大目标[J].开放教育研究,2018(5).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