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时代阐释、时代特征与内在逻辑
2024-09-30李进南海胡辉敏
摘要: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与引擎,也是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有深化产教融合内涵与优化产业人才职业素质的教育场域,产教融合也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施平台和实践场所,二者之间存在时代性、耦合性和创造性的时代特征,并且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目标上具有互融性,在隐性与显性的内容上具有互通性,在赋能与反哺的路径上具有互促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59-04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生产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任务,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练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的新要求。而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与企业或生产组织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相结合,以多层面、多主体、多类型的方式彰显学生主体价值的育人实践,旨在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对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赋予新的教育使命和价值诉求,如何科学界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厘清二者的时代特征和内在逻辑,是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的应有之义。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时代阐释
自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梳理发现,研究者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定义持有不同观点,但也不难看出其共通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和依据支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纵横融通。
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为宗旨,以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为目标的多形式的综合教育[1]。有论者指出,劳动教育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现实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文化融合,具有文化本质[2]。劳动教育既强调对人的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也重视技术技能素养的培育,是所有劳动者个体生存和职业院校办学必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意味着直接将学校劳动教育与企业岗位实践对接。二者的结合赋予学生要能够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技术创新与技能升级的时代要求,旨在应对新形势下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对劳动者的各项技能提高与升级需要,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劳动精神追求与生产劳动创造相结合的时代特征,通过劳动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优化产学资源配置,促进学校培优与企业增产协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教育等价值互补和智力、劳动力、生产力等资源互融,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就劳动理论知识生成而言,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劳动伦理知识、习得劳动知识技能、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就劳动知识技能获得而言,产教融合为学生将劳动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的获得、应用与转化。二者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新时代劳动形态,也为产教融合拓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一)时代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求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劳动教育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从过去的劳作教育发展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内在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质性变化。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被赋予劳动崇高、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等多重时代属性,其包含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与知识技能等多元知识和素养的培养与获得,并使其能够充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需要,是体现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要求,对照企业不同岗位对劳动素养、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上的不同要求来开展,要让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均成为推进企业高效生产与劳动教育落实落地的动力引擎。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可以充分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标准和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重新认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价值,形成通过劳动实践赢得社会地位和人格尊重的思维,并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劳动价值。在产教融合中,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深刻感受到劳动提升技能、劳动体现价值带来的职业幸福感;企业将产业新标准、新工艺植入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考核标准,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实践场所,凸显了产教融合所呈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当代形式。
(二)耦合性
在劳动概念的时代内涵不断演进和劳动教育外延逐渐拓展背景下,劳动教育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拓展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反映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在目标和路径上的耦合性。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新形态,劳动教育以培养人的劳动技能为目标,与产融融合通过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相耦合。
劳动教育遵循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将教育内容与企业新兴产业需求对接,丰富学生对劳动的思想认识,弄清劳动与社会、劳动与经济的关系,发挥劳动教育在产教融合中所发挥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推动生产、劳动带动经济等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实施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对产业新规范、新技术、新业态等内容的融入路径,整合校企资源,构建劳动育人与技术升级协同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企业安排学生参与新型产业设备生产项目研发和技术平台开发,让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训中掌握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亲身感受到通过职业体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树立劳动创造价值、技能改变人生、劳动创造未来的职业价值观。
(三)创造性
就教育场域来讲,劳动的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赋予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学生实践成果、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在“生产资料+生产性劳动”“体力劳作+劳工教育”“理论+素养+实践”等不同社会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演变基础上,延伸拓展而形成的“素养+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多种元素融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要求学生充分认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联系,凸显了劳动的实践教育价值,拓展了劳动实践场域、劳动教育方式和劳动应用形态,更要依托校企实践实训平台和产业、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劳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中进行劳动锻炼并创造性劳动。而新型产业培育、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也离不开劳动者的创新,职业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将新时代、新经济、新领域、新业态的类型特征融入劳动教育,把生产性劳动升级转化为协作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将劳动精神与企业文化、教育成效与经济效益等内容的相统一作为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打造劳模的评价指标,强调学生对各个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真正获得,以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目标互融性
供需对接是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根本目标,产教融合是优化配置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资源、有效衔接教育服务产业、产业依赖教育双向匹配的关键载体,学校是劳动教育层面的教育供给方,企业为产业层面的企业需求方,二者在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上具有高度互融性。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3]。劳动促使人类认知并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了人类智力进化程度,让人类有了对劳动工具的创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为了生存需求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活动,而人对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掌握,则需要通过受教育来获得与发展。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与手段,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实施平台和实践场所[4]。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联结家庭基础性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性劳动教育桥梁。家庭基础性劳动教育强调基本生活技能的养成,其本身就是为孩子进入学校集体生活进行的基础性普及教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则是延伸这种家庭基础性教育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启蒙教育,它拓展了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养成渠道,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职业认知”的职业体验感,旨在塑造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品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产教融合不仅能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也在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性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为追求利益与效益最大化,以高额薪酬和优质待遇吸纳具有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宏大目标相契合,相辅相成,二者目标的达成,将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设置培育内容和制定标准提供参考,也是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有力举措。
(二)隐性与显性的内容互通性
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理论,将人类的知识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知识,二者之间具有相互性,即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可以丰富并激发隐性知识的时代内涵。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关联来看,隐性劳动知识是受教育者在文化熏陶、行为迁移中所形成的知识内涵,而显性劳动知识则是受教育者在企业实践和职业岗位情境下体验劳动知识产生的实际价值和进行知识创造所形成的知识外延。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构建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将“场”定义为一种共有情境,知识在该情境中分享、创造及运用,“场”为知识转换过程提供能量和场所,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教育场域内的各个行动者通过不断的竞争以达成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5]。布迪厄认为,资本作为教育场域中的一种有效资源,主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6],校企双方为了自身需求通过良性竞争的途径,发挥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的资源优势,将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变成相对应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于教育场域中,强调隐性文化内涵式建设,受教育者在学校劳动教育场域中接受劳动文化熏陶和劳动情感培养,学习如何维护劳动权益和处理劳动伦理关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强烈的劳动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具备将劳动教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利条件,实现知识转换与再创造,起到将隐性劳动知识与显性劳动知识相贯通的重要作用,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场域中蕴含的文化资本与技术资本向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双向融通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三)赋能与反哺的路径互促性
赋能与反哺概念,分别源于心理学、生物学领域,后来被逐步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笔者认为,当某种事物依赖于另一种事物而存在的情况下,两种事物之间将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赋能与反哺关系,具体指两个不同的客体在差异化环境下,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互惠共享而衍生出的协调平衡状态,对理论知识的再生产和实践知识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当它应用于教育领域时,具体表现为知识传递与实践转化的供需关系,知识赋予开展实践的内生动力,实践反馈了知识的价值导向,让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以确保经济市场获得高素质的劳动力。
就赋能与反哺的关系而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就是劳动精神向工匠精神、劳动态度向精益求精、劳动情感向职业归属感等路径的转化和延伸,在行业企业获得了学校输送的大量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就业和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积累。就供需理论而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产教融合的供给侧,产教融合是劳动教育的需求侧,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产教融合这一需求侧出发,依托产教融合为劳动教育的应用与转化创造条件,适应产业变革和科技发展,针对劳动新形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反之,产教融合也需要依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升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服务意识,增强自身劳动价值追求和职业归属感。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难以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劳动实践观、劳动发展观、劳动价值观的时代内涵,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特点,结合新时代各个行业企业中的岗位变化和技术技能创新对劳动能力、劳动方式带来的新要求、新变革,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使劳动教育课程化、职业化、数字化,以劳动教育课程厚植工匠文化,以专业学科培育劳动教育职业观,以科技平台打造劳动教育数字化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实施成效评价来衡量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四、结语
由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利益需求侧重点不同,目前二者之间缺乏完善的协同育人对话机制,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在产业链、需求链上,需要职业院校针对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充分依托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和科技实践平台,开拓多元化劳动形态,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服务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发展,提升劳动育人的社会价值,旨在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资源,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达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0-33+40.
[2]肖绍明.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7-28.
[3]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9-15+26.
[4]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43-50.
[5]李俊.实践知识是如何被边缘化的——兼谈劳动教育的价值[J].江苏高职教育,2023(5):1-8.
[6]侯佳.场域理论视角下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困境与实施路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70-75.
Expla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Logic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Li Jin1 Nan Hai2 Hu Huimin1
(1.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ueyang 414000, China; 2. Teachers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and engin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grasp fo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has the educational field of deepening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lso provides a unique implementation platform and practice pla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The two have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oupling and creativity. And it has the logic mechanism of mutual integr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supply and industrial demand, mutual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tent, and mutual promotion in the path of empowerment and feeding.
Key words:Marxist labor values; Labor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