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的国际教育合作
2024-09-30肖成笑李雅君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软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教育国际合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选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兰为代表性国家,就国际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和评价,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深入开展国际教育新型合作模式、完善全球文化与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案,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国家文明与文化互鉴,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教育共同体;文明互鉴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93-07
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传统、区域性教育合作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载体,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文化建设与教育合作而言,中国致力于与各国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协调国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共同发展。通过共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学者互访、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通,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目标,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战略意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以下简称“中斯”)开展的国际教育合作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加深双方民众之间的友谊,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通过共同开展学术研究、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双方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国际教育合作还可以弥合教育体制差异,提高参与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整个地区的教育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中斯国际教育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双方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深化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信任,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现状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机制
1.中斯就政府层面的教育合作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
这些协议覆盖了资源共享、职业教育、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为中斯在教育合作中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斯国际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中俄政府在教育合作领域签署的协议及文化活动
中俄合作办学于1995年正式开始,至今已历20余载。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俄双方的教育合作主要表现在政府间合作和留学生交流。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政府签订了如下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协定》(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1995)、《中俄2000—2002年教育合作协议》(2000)、《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谈纪要》(2000)、《中俄双边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科学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2013)。此外,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的目标[2]。
(2)中乌政府在教育合作领域签署的协议及文化活动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乌两国就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中乌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领域广泛地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独联体的7个国家都与中国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共123个项目。其中,俄罗斯有119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2个。在独联体七国中,乌克兰在“市场规模”“健康和基础教育”方面有较高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培训”方面。其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全球第十一名,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也达到全球第27名。乌克兰和中国合作办学的2个项目,一个来自江苏省,一个来自河南省[3]。2010年9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举行会谈并与其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关于全面提升中乌友好合作关系水平的联合声明》[4]。2013年1月21日,吉林省科技厅与乌克兰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署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在长春净月高新区共同创办“中乌科技创新产业园”,加快推动中乌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2017年6月23日,中国和乌克兰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基辅举行。双方审议通过了《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2017—2019年活动计划》,并共同签署了《会议纪要》。
(3)中波政府在教育合作领域签署的协议及文化活动
由于中波两国自1949年10月7日就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近年主要合作协议包括:200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波兰期间,重新签订了科学合作交流协议书[5];2002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会谈纪要》;2003年9月,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访问波兰期间,与波兰教育部长克·维芭茨卡签署关于加强两国教育合作的备忘录[6];200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受波兰总统科瓦西涅夫斯基邀请访问波兰,并于6月8日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波兰共和国文化部长2004—2006年文化合作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波兰共和国国民教育与体育部长2004—2006年教育合作协议》[7];2006年9月27日,双方签署了《2007—2009年中波教育合作意向书》《2007—2011年中波文化合作备忘录意向书》[8];2011年12月,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访华,会见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中国和波兰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波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波兰科学高教部长库杰卡女士与袁贵仁部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波兰共和国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2011—2015年)[9];2013年6月28日,双方签署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重庆共识》;2015年6月17日,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联合新闻稿》。2016年6月,应波兰共和国总统安杰伊·杜达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波兰,在此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波两国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11月6日,双方签署《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2019年4月13日,双方签署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2019年7月9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波兰共和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共同文件》。
(4)中塞政府在教育合作领域签署的协议及文化活动
中塞于2009年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并陆续签订相关教育协议。2009年12月23日,中国教育部与塞尔维亚教育部签署了《2009—2013年教育合作计划》。2009年12月3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教育部长奥布拉多维奇表示,塞中将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根据《2009—2013年教育合作计划》,贝尔格莱德大学与北京大学将加强语言教学、信息交流、互派留学生等方面的合作[10]。2012年9月6日,塞尔维亚教育部长奥布拉多维奇以该国协调员身份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合作秘书处成立暨首次协调员会议。2012年,梅加特伦德大学与中国驻塞大使馆合作成立中国中心,面向社会进行免费的汉语教学,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推广事业;2015年7月,在中国驻塞大使馆的帮助下与河北外国语学院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河北外国语学院每年可选派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赴该大学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塞尔维亚语课程学习;2015年,河北外国语学院共选派9名学生到该大学的中国中心学习塞尔维亚语课程[11]。2015年11月26日,中国科技部与塞尔维亚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塞尔维亚共和国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关于组织中方科学家参加塞方国家科研项目评审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双方协议,中国科技部将组织中方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参加2016—2020年度及以后时期的塞尔维亚国家科研项目的评审[12]。2016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和第四届中国-中东欧教育政策对话。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北京会见了塞尔维亚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长姆拉登·沙尔切维奇。陈宝生表示中方愿同塞方密切配合,继续加强语言合作和国别区域研究合作。姆拉登·沙尔切维奇表示塞方愿与中方携手合作,推动塞中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13]。
(5)中保政府在教育合作领域签署的协议及文化活动
1990年,中保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和保加利亚共和国科技和高等教育部关于相互承认文凭、学位和证书的协议》。2008年,中保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保加利亚共和国教育、青年与科学部2008—2011年教育合作协议》(以下简称《中保教育合作协议》)[14]。2012年,中保两国签署《中保2012—2015年教育合作协议》。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表示,该协议是中保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文件,将对推动中保教育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15年,中保两国签署《中保2016—2019年教育合作协议》。2020年,中保两国签署《中保2020—2023年教育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奖学金生互换、语言教学、高等教育科研合作等多个领域。此外,中保开展了广泛的教育交流活动,如自2011年伊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索非亚孔子学院“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国上海教育展(2013)、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2014)、上海交通大学保加利亚中心成立(2017)、中保校长论坛(2018)、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联合会第五次会议在深圳举行(2018)、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启动(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2020)。根据最新的《2020年度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的管理办法第二条,联合教育项目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平台,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框架下资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高校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合作形式包括且不限于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论坛、学术会议等)、课程开发与合作(网课、慕课等)、联合实验室等。
2.中斯就高校层面的教育合作探索了多种合作模式与管理机制,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的互助以及学术交流的深化
(1)中斯双方通过联合办学项目的方式,在沿线国家共建教育机构或合作开设课程
中俄高等教育自1995年起对中外合作办学之路进行有益探索。同年,中国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经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及俄罗斯教育部共同批准,合作举办了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项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举办或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共计2 365个,包括大专(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及以上机构。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有88个,项目有1 02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分布在除青海、宁夏、西藏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共93个(其中,项目85个,机构8个)。中白高等教育合作内容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化逐渐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定向转向高校间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白俄罗斯国立信息技术大学与中国20所高校签订了双边协议,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4所,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10所,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10所。合作形式主要为联合实施高等教育培训方案、互派访问学者、选派留学生、成立联合学院、共同成立实验室展开科技合作等。根据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平台公布的信息,现有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中白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5项,涉及中白10所高校。20世纪90年代末,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留学生数量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三国有所增加,根据2016—2017年的统计,在这三个国家中的留学生人数超过30万人,在乌克兰留学的人数超过15 000人[15]。浙江师范大学早在1995年就与基辅国际民航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迈出了与乌克兰教育交流的第一步;2007年5月,与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5月,成立国内高校首家乌克兰研究中心;2012年2月,与基辅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目前与乌克兰基辅大学、卢甘斯克国立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虽然波兰是与中国建交及教育合作时间最长的几个国家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波在教育领域一直未能形成大面积、大规模合作的现象。直到2011年12月,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访华,中波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波兰共和国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2011—2015年),同时双方50余所大学校长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席“中波大学校长论坛”,中波两国高校之间的合作数量增长迅速。中塞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大多是签订框架性的协议,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合作,地方层面和中观层面较少。目前,我国开设塞尔维亚语专业的院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大部分外籍塞语教师主要是通过塞尔维亚的高校联系进行聘请。除专业建设以外,还有大学开设塞尔维亚语选修课。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和贝尔格莱德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贝尔格莱德大学向哈尔滨师范大学派遣塞语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9年9月起在斯拉夫语学院开设塞尔维亚语,已经有八届主修俄语或波兰语专业的学生选修过塞尔维亚语,其中有四届学生已经毕业。
(2)中斯双方共同策划并实施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科学、技术、人文等
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双方可以共享研究资源、经验和成果,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智力支持。其中,中乌就科研机构及校企层面开展广泛的教育合作最为典型。2010年9月,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会见了来华参加第四届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乌克兰教育科学部副部长苏里马。曹健林副部长通报了双边科技合作的有关进展,特别是中国相关单位拟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华共建研发中心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提升两国科技合作的水平,提高合作效率,中方欢迎乌方有实力的科研院所、企业来华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研究成果转化中心等,中方对此将提供必要的协助[16]。在2010年2月2日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双年会举行期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集团”)和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签署了《中广核集团与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广核集团将与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在核电站的设计、建设、运营和技术维护,核电站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供货以及核电站建设、运营及人员培训方面进行合作和经验技术交流。双边合作技术文件的签署是互利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17]。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联合在德国、马来西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国建立5个职教培训中心,将ICT技术和课程推向全球[18]。2011年12月23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会见了到访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克里夫聪院士一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长巴顿院士十分关注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的发展。乌方希望通过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这一平台,将乌方先进焊接技术在中国进行推广,促进中国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共同促进两国科研人员交流,加强年轻科研骨干培养。以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直飞的基辅-北京直航航线正式开通为契机,2015年4月29日,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开始了与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目前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各自领域不断深化与乌方的合作,如中国天骄航空公司与乌克兰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公司于2015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远海运公司进入乌克兰市场已超过30年,目前在乌克兰海运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约为13%。中国港湾公司承揽的乌克兰“南方港疏浚工程项目”、中标“伊利乔夫斯克港疏浚工程项目”,扩大了中乌在港口基建领域的合作。中粮集团2016年投资7 500万美元在尼古拉耶夫港建设的粮食码头正式投产。中国民营企业上海乌卡公司在敖德萨州投资建设了“阳光-12”农场。南方农业公司在扎波罗热州投资建设了“欧洲果业”水果加工厂。2017年6月23日,中国和乌克兰大学校长论坛在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举行。在论坛期间,中乌两国高校负责人就高校科研合作、语言教学、留学生交流等议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2020年11月13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与河南华源丝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行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签约仪式,推进中乌联合办学。
(3)中斯通过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的方式,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与交流,包括学生互访、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形式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能够获得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俄留学人员的流向也呈现出新趋向,且培养方式也最为典型。中俄联合企业的建立,中国对俄罗斯经济投资的增加,也预示着未来中国人对俄罗斯高等教育文化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合资企业的工作正在成为吸引中国学生前往俄罗斯高校留学的促进因素。由于两国双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在俄罗斯联邦,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前往高校学习汉语,在中国实习或就业。自2006年至2017年的12年间,来华俄罗斯留学生人数由最初的5 032人增至18 010人,年均增长率达12.02%。根据俄罗斯教育科学部2016年的相关数据显示,俄罗斯各大学里来自中国的国际生总量有2.2万之多,占国际生总数的10%,目前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国际生生源国。我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2016学年有超过1.7万俄学生在华学习。截至2018年年初,俄罗斯在华留学生人数约为1.8万人,超过3万留学生在俄罗斯留学[19]。截至2018年10月,俄罗斯位列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第六名(前五名分别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20]。
3.在上述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双方还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良好运行
第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确保合作项目的资金使用合理、透明,防止财务风险和不当行为的发生;第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分享合作项目的进展、成果和经验,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第三,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明确合作项目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合作项目的合法权益。上述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友谊,助力经济与科技发展,为“一带一路”构建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
(二)国际教育合作重点领域与“软实力”建设要旨
国际教育合作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点领域包括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等。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合作项目的有序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将成为推动国际友谊、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还促进了国际相互了解、尊重,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项目也可以为各国学者提供合作的平台,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合作伙伴的国际学术声望。通过共建合作项目、联合培养计划,可以为各国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有助于推动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
三、中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中斯在国际教育合作中面临着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教育体制与课程差异、资金投入与资源不足等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是中斯在教育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中斯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受到限制。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双方在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影响教学和学习氛围。其次,教育体制与课程差异是中斯教育合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挑战,这导致学生在跨国合作中面临适应困难。最后,资金投入与资源不足也是中斯在国际教育合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一些斯拉夫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和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因素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限制了学生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机会,因此资金投入和资源不足成为制约中斯教育合作的重要因素,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合作中潜在的机遇
中斯在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文化融合与多元发展、人才交流与共同繁荣等方面合作中蕴藏着丰富的潜在机遇。双方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挖掘合作潜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首先,合作共同发展经济基础是中斯合作的重要机遇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富的技术和资金,而斯拉夫国家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双方可以通过互利合作,共同开发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制造业等领域,推动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可以帮助斯拉夫国家提升产业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斯拉夫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实现经济互补,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其次,文化融合与多元发展为中斯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双方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促进民间友谊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也可以推动经济多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后,人才交流与共同繁荣是中斯合作的重要机遇之一。中斯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资源,双方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繁荣。中国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开展交流项目等方式,支持斯拉夫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中斯还可以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训等活动,加强双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四、结论
中斯的国际教育合作展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兰等国的合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在国际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双方加强了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加深了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目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为了深化合作,中斯可以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倾斜,以推动更多的重点突破。通过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与文化互鉴,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3)[2020-10-08].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6961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05-05-25)[2020-10-08].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l.
[3]柯雯靖.“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与独联体七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7(10):1311-13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莫罗兹[EB/OL].(2007-03-29)[2020-10-11].http://www.gov.cn/ldhd/2007-03/29/content_565789.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 2001年中国同波兰重要往来[EB/OL].(2002-01-31)[2020-10-10].http://www.chinaembassy.org.pl/chn/zbgx/t128038.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 2003年中国同波兰重要往来[EB/OL].(2004-01-31)[2020-10-10].http://www.chinaembassy.org.pl/chn/zbgx/t128040.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 2004年中国同波兰重要往来[EB/OL].(2005-02-02)[2020-10-10].http://www.chinaembassy.org.pl/chn/zbgx/t449096.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陈至立与波兰副总理兼教育部长盖尔蒂赫举行会谈[EB/OL].(2006-09-28)[2020-10-10].http://www.gov.cn/govweb/ldhd/2006-09/28/content_400919.htm.
[9]教育部. 中国与波兰教育合作与交流简况[EB/OL].(2011-12-20)[2020-10-10].http://www.moe.gov.cn/s78/A20/s3117/moe_853/201005/t20100511_87462.html.
[10]戚德刚(光明日报).塞中加强教育领域合作交流 [EB/OL].(2009-12-31)[2020-08-0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09-12/31/nw.D110000gmrb_20091231_4-08.htm.
[11]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外国际化风采:我校与塞尔维亚约翰·奈斯比特大学留学项目介绍[EB/OL].(2017-09-23)[2020-11-05].http://www.hbwgyxy.com/10lada/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746.
[12]科技部.中国和塞尔维亚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EB/OL].(2015-12-14)[2020-08-05].http://www.most.gov.cn/kjbgz/201512/t20151211_122849.htm.
[13]教育部. 陈宝生会见塞尔维亚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部长姆拉登·沙尔切维[EB/OL].(2016-10-12)[2020-08-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0/t20161012_284475.html.
[14]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EB/OL].(2008-11-06)[2020-12-03].http://www.moe.gov.cn/s78/A20/gjs_left/moe_857/201005/t20100513_87649.html.
[15]Данков А. Г.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партнерство 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Украиной и Республикой Беларусь (1992-2018 гг.) [J]. Вестн. Том. гос. ун-та. История,2019(58):86-9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曹健林副部长会见乌克兰教育科学部副部长苏里马[EB/OL].(2010-09-20)[2020-10-11].http://www.gov.cn/gzdt/2010-09/20/content_1706168.htm.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广核集团与乌克兰国家核电签合作谅解备忘录[EB/OL].(2010-02-24)[2020-10-11].http://www.gov.cn/ztzl/2010-02/04/content_1528063.htm.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办特色产业学院探路双元育人——跳好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双人舞”[EB/OL].(2020-06-22)[2020-10-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31/202006/t20200622_4.
[19]Ефремова Л.И. О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м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в области образования[J]Вестник РУДН. Сер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2017(4):857-864.
[20]中国国际教育.俄罗斯中国留学生增长至1.35万人[EB/OL].(2017-03-22)[2020-10-15].http://www.ieduchina.com/news/201703/22383.htm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lavic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Xiao Chengxiao Li Yaju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promote all-round opening-up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ft connectiv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provides the world with a Chinese plan full of oriental wisdom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lavic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and selects Russia, Belarus, Ukraine, Serbia, Bulgaria, Poland as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It objectively describes and evaluates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plans for China and the Slavic countries along the “The Belt and Road” to further develop a new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so as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build “The Belt and Road” education community. We will further expand people-to-people cultural exchanges,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strive to form a new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The Belt and Road” educational action of working together, top-level design, policy preference, and key breakthroughs.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Education community;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