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体系构建
2024-09-30李冬冬邓云斌
摘要:农村地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需求,主要通过学校获取,教师则是二者之间的联结桥梁。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不能切合家长需求,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有鉴于此,基于团队研修模式,搭建四方合力服务机制体系、“三三”课程体系、“三四循环”团队研修体系、“种子”推广体系以及由“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的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的继续教育体系,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
关键词:农村教师;家庭教育;团队研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100-04
一、问题提出
学校作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渠道,也是家长最希望获取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1],而学校教师则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施者。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影响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效果。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强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师队伍,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紧迫、现实又颇具前沿的议题,更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课题组面向广西广大农村地区,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发现:一方面,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现实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资源稀缺,且相关主题继续教育方式以短期高强度会议讲座为主,鲜有搭建长期培训指导的继续教育模式,缺乏持续性的知识更新、长期指导培训反馈及经验交流分享平台。有鉴于此,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丰富农村教师家庭教育知识[2]。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由地方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承担,主要以区培、国培的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形式为主,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高效,但不能实现长效培育,且名额少。同时,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的继续教育机制,可以作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
二、研究路线: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体系构建
(一)目标定位
准确的目标定位可以对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的继续教育长效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有鉴于此,以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与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为最高目标,而“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则是长效体系的核心目标。同时,构建切合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内涵的继续教育过程目标,而过程目标需要在紧紧围绕核心目标、实现最高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实际与变化,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基础与发展愿望相结合,兼顾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特殊性、培训资源稀缺性与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维系进行动态的更新。
(二)路径选择
基于团队研修(教师工作室)的继续教育路径[3],构建完整的“学-研-修”一体化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的研修团队种子工作室,从各农村学校选拔种子学员,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导师组与农村教师学员1∶10的导学引领制,通过系统培训的研修团队学员回到学校建立校级工作室扩大受益教师范围。不仅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动态掌握丰富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获得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经验,更好地做到将培训所学知识转化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改进与实践智慧的增长[4]。而具体实施,则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域行政统筹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基于需要的自发联结过程,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研修活动。
(三)体系构建
1.聚拢四方能量,建构团队研修协同运行体系
聚焦“聚合性”,以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各方合力培养团队研修教师的专业特质[5]。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的四方力量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导师团队、研修团队种子工作室、基地学校。这四方力量的“协同联动”是团队研修系统得以有效运行关键。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专家学者导师团队(高校教师研究者、教研机构、家庭矛盾调解员、一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提供课程设计、专业知识指导与评价反馈;研修团队种子工作室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适合农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体系、破解工学矛盾的资源平台以及研修专题研讨计划制订与活动协调统筹;基地学校为研修团队提供种子学员、一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案例、学员在岗研修行动研究场域。四方“协同联动”可以促进研修教师的互动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厘清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为了让“教育行政部门、导师团队、工作室、基地学校”这四种不同层次的力量产生聚集效应,形成团队研修推进深化的合力,项目团队构建了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四方合力”服务机制。四种力量实现无缝衔接,同时还需要建立团队文化与各种管理制度,将团队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班主任团队研修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的有机融合。
2.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打造成“三三”课程体系
聚焦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内涵(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与学习方式)与家长的需求,制订团队研修学习框架与计划,形成“三三”模式课程体系,即专业素养模块、指导技能模块、合作学习模块,每一模块又分设三大学习内容,构成一个从认知到能力塑造的完整课程体系。模块一,专业素养模块主要包含农村教师需要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如家庭教养知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生涯启蒙等”,心理咨询技巧即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家风建设的内涵、意义与方法路径;模块二,指导技能模块,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技能,主要包含农村教师需要掌握的有效沟通能力与技巧以及“家长讲座”“亲职教育课程”[6]等家校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设计、家庭教养计划的制订实施内容与框架设计能力;模块三,合作学习模块,即农村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研修的学习模式,包括家庭教育案例研讨交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研究、跟岗观摩学习。
3.以任务驱动为轴,凝练“三四循环”团队研修体系
“三四循环”研修模式是由4个“四步小循环”构成“三个大循环(集中学习-返岗实践-团队研讨)”组成的开放螺旋递进式的两年为一周期的团队研修学习模式。该模式以“种子”工作室为载体,基于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以任务驱动为中心轴线和动力机制,通过“团队引领、理论学习、案例研讨、行动研究、交流共享、专家点评、成员互评、案例宣讲”等研修策略,让农村教师在“我”的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促进实践者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质理解的更新、使命感的体悟提升,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增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责任感。同时,团队专家导师不仅开展“主题式”讲座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知识与技巧,还给学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果凝练以及“诊断性”“连续跟进式”等学习实践指导服务。此外,种子研修团队成员通过在指导服务行动研究中锤炼技能与能力、在合作中与伙伴学员相互学习、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更新认知、在研究中沉淀资源的互动构建等研修方式,生成大量新的可借鉴、可复制、可示范的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性成果(见图1)。
4.扩大受益范围,形成“种子”推广体系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体系致力于提升研修团队的种子学员教育水平,学员们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训,具备独立性与创新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在系统培训的过程中,学员并不局限于单方面的知识汲取,还可以与专家或学员在经验与技巧等方面互通有无。此外,培训对于学员们来说也是扩展资源的有效平台。在培训体系中,学员的指导能力与指导资源得到全面提升与扩展,而后,他们犹如成熟的蒲公英般“散作满天星”飘回各自的来源学校,在学校中参照研修团队建立基地学校的校级工作室,达到“种子”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教师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构建课程与资源成果共享平台以及形成家庭教育案例成果集展,为基地学校工作室骨干的筛选、培养、补充、发展贡献力量,最终形成“种子”推广体系,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体系的辐射效应,将培训成果惠及更多农村教师及农村家庭。
5.化解工学矛盾,建设“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网络等基础建设成果显著,农村教师能够便利地通过网络获取研学资源。有鉴于此,可以建设“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种子”研修团队行动研究成果汇集“本土”的生成性资源库,建设网络研修平台,共享研修成果(书籍、视频课、家校活动设计方案等),以此解决“工学矛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地理和时间限制,保障在课余时间也能便捷、自由地获取研修资源。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免费、优质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资源,不再受时空限制,保障农村教师自我能力提高的研修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
三、优化策略:以团队文化完善组织建设
(一)创设集体互动的团队行为文化
设计推进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建设的文化活动,增加团队成员交流互动的机会,形成互信融洽的、民主的团队氛围,培养团队认同感,有助于团队成员有更高的自主性,进而实现专业成长[7]。可以开展破冰活动、团队名片设计与展示活动,给团队成员提供交流互动、思想碰撞的机会。促使团队成员在集体活动中,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助力团队成员相互了解认识,减少陌生感,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互信,有利于提升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形成融洽的团队氛围,培育出团队认同感与团队意识。在高度互信、融洽的团队氛围中有助于团队成员知识的学习、个人想法的表达与工作经验的交换。随着团队研修的推进,依据团队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的需求,开展谈心谈话技术竞赛、研修成果评比、研修比赛等助力团队成员专业成长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根据竞赛活动的成绩,对团队成员进行择优奖励,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推动研修团队健康发展。
(二)凝练积极正向的团队精神文化
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的建设要避免缺乏价值引领、空有“牌子”的问题[8],可以从团队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凝练符合团队目标、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精神文化。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信奉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建设,只有根据本团队的客观实际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团队发展方向,发挥团队精神文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有鉴于此,团队的精神文化应当是积极正向的,可以包容不同团队成员的想法,由团队成员思想碰撞共同构建而成。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的团队成员来自农村地区,农村教师工作繁重,不仅要承担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食宿、贫困生建档立卡、控辍保学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要承担文艺汇演、城乡清洁等非教育教学工作,加之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监管,很难形成教育合力,导致农村学生教育问题复杂,从而影响农村教师的心理情绪与工作压力,使得农村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降低、教育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团队成员带着上述问题参与到研修活动中,不利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积极的团队精神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团队成员旧有的观念,感染团队成员产生良好的心理情绪,重新建立职业认同感,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促进团队成员专业成长的团队目标。
(三)构建推动发展的团队制度文化
完善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运行机制,为团队成员专业成长提供组织支持,引导团队成员参与理论学习、实践检验与反思改进。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成员构成复杂,团队导师和学员的研修任务不同,需要通过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行为制约与引导。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要引导团队成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团队成员通过体验式学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而研修课程体系是提高团队成员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核心要素。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要把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的方向,设计符合农村教师家庭指导服务能力成长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先进的课程体系,为团队成员专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养分。研修团队要加强对团队研修过程的组织引导与组织支持,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和需求,为保证课程实施与团队有效运行,可以获取家庭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师、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社会各方力量帮助,形成多方合力的服务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研修团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袁柯曼,张馨宇.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个省(市)的调查结果[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2-27+78.
[2] 高书国.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策略[J].教育研究,2021(1):19-22.
[3] 邓晓莉,范国睿.基于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教师专业发展:表征、向度与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22(2):105-111.
[4] 张诗雅.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机制研究——来自联合研修坊的现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Z2):109-117.
[5] 王爱玲,卢红.中小学名师团队专业特质培育的实践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21(9):88-95.
[6] 杨诗琪.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研究综述及展望[J].基础教育研究,2023(17):75-78.
[7] 邓安琦,宋文玉,程猛.管理模式、专业资本与自主性——西部县域与东部发达城市名师工作室的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3(4):74-80.
[8]李华平.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9-31.
Constructing a System for Enhancing Rural Teachers’ Capacity in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the Team Learning Model
Li Dongdong1 Deng Yunbin2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530222, China; 2.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In rural areas, parents’ demand for guidance services in family education is primarily obtained through schools, with teachers serving a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Surveys have found that rural teachers’ capacity in provid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cannot adequately meet parents’ needs, and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enhance rural teachers’ abilities in this area. In response to this, based on the team learning model, a continuing education system for enhancing rural teachers’ capacity in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s has been established. This system comprises a four-party collaborative service mechanism, a “three-three” curriculum system, a “three-four loop” team learning system, a “seed” dissemination system, and an “Internet+”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This system can provide systemat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Rural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Team learn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Continuing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