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

2024-09-30郭瑞杨天通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覆盖学校教育、政府政策、学生活动、社会企业参与等活动的系统工程,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以政府-学校、学校-学生、企业-学校、社会-学校为维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4份,运用SPSS25.0对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优化赋权。最后,基于评价模型的启示提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协同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86-07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及行为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改革深化期,急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由来与标准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创新创业类期刊便开始每年对大学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和排名。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评价学校创新创业客观成效和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两种形式。例如,维斯帕认为,影响美国商学院创新创业水平的因素有双创课程研发、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外部学术联系、高校社会影响力、成功校友数量以及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等七种[1];布洛克和施通普夫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创业和激励企业创造价值两个方面的评价对高校创新创业绩效进行等级评定[2];罗宾森和海恩斯将毕业生创新创业水平作为评价高校双创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建构双创课程项目、课程数量、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奖学金覆盖率以及学生创业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3]。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研究也较少,知网上搜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关键词,截至2023年,共24条文献,研究成果聚焦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评价主体的研究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泛主体”和“高校主体”两种绩效评价。“泛主体”绩效评价认为,创新创业生态是由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要素组成的系统[4],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过程或行为,都应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中。徐英和白华从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等四个维度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5]。李宛蓉强调课程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相关要素的评价,在CIPP①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包括12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6]。 “高校主体”绩效评价是从高校内部要素考虑来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如卞振平[7]将教育理念、配套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课程效果等五个要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中[7]。

(二)对评价方法的研究

高苛和华菊翠[8]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及陈灿煌[9]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中。卓泽林等人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0]。张丹译基于实证调查运用投入产出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关键指标绩效理论等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47所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进行评价研究[11]。熊志坚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构建包括协同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管理、师资建设、教学效果 (定性与定量) 等8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8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针对成都市若干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进行了绩效评价[12]。温娜等人根据系统原则构建了学生、教师、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平台与组织、学校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13]。

不少学者对单一院校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例如,吴雪和黄小龙以福建省属高校为例,从课程设计、教师队伍、组织管理等三大要素,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模型[14];还有以专业为样本,对众创空间、项目质量管理[15]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以上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囿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需要构建一个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并包括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生、教育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体系,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指标体系构建

组织是一个由要素或子系统共同作用与有机整合的协同系统,序参量②是协同治理中的主导因素,影响系统要素形成集体的协同行为[1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学校教育、政府政策、学生活动、社会企业参与等范畴,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学校教育、政府政策、学生活动、社会参与、成果成效等方面,才不失全面。基于此逻辑,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政府-学校”维度,设置管理制度(A)一级指标。高校具有与国家及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相匹配的发展规划(A1),能为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及一般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A2)及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管理制度(A3)涉及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绩效评定、激励、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学分积累评定及转化。相关制度的完善能促进高校形成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热爱创新创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在“学校-学生”维度,作为系统中的“序参量”在双创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败,“学校-学生”子系统要协同整合其他系统致力于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保障。当前,高校进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期,需要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存在的组织保障、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培养等与当前教育缺乏有效融合问题,因此设置管理平台(B)、师资队伍(C)、人才培养体系(D)等三个一级指标评价该维度建设情况。

高校一般通过创新学院或专门的创新创业机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工作[13],管理机构与相关部分是否存在协作与协同关系,关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执行效果,设置“双创”教育校内管理机构(B1)、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协作及关系③(B2)等二级指标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师资力量(C)是考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重要变量,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师资包括理论性师资数量及比例(C2)即传统讲授创新创业理论的学院型教师,实践型师资数量及比例(C1)即企事业单位中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历的院外教师,双师数量及比例(C3)即具有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等。通过指标设置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比例,而师资培训(C4)则是很多高校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措施。

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设置人才培养体系(D)一级指标。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实现双创教育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重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D1)以及通识课、创新创业类思政融合课程(D2)等关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体现产学研相关功能,实践教学如翻转课堂、模拟营销、创业策略实践教学占比(D3),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班(D4),实训方式的多元化(D5)④,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在企业-学校及社会-学校维度,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而是知识、实践并存的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知识、理论内化为能力、素养,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企业-社会-学校子系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外部支持,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这要求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因此设置产-学-研联合教育体系(E)一级指标。具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指导机构即产-学-研教育指导委员会/数量(E1),能有效促进这一功能的发挥。另外,高校是否与高校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关、科技园等建立合作关系,即校企联盟数量、方式、途径(E4),建设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E2),众创空间平台(E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E5)等共建实践平台,成为评价高校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程度的重要参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经费支持,即社会及企业经费投入渠道/数量(E6)、获得政府专创资金的金额/数量(E7)、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的交流机制/渠道(E8)、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社会反馈机制/渠道(E9),是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及影响力的重要参考。

成果成效评价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产出的直接指标,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协同作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最终呈现,因此设置成果-成效评价一级指标(F)。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人、塑造人、成就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应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动手与实践能力提升等作为首要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评价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成绩(F1)、学生参与创赛及与之相关培训讲座及实践的学生比例(F2)、学生学科竞赛及获奖比例(F3)、学生就业率(F4)、学生创新创业率(F5)等指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表现及效果进行评价。除了课程及实践,还要对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及提升。教师及学生发表的有关创新创业论文及引用情况(F6)、教师及学生创新创业专利申请情况 (F7)、教师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情况(F8)、教师及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比例(F9)等,都应该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范畴。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优化与赋权

(一)数据采集

问卷调查对象涉及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双创赛事教师及学生 、从事双创研究的专家、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问卷根据李克特量表针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1~5级量表,运用SPSS25.0对评价指标体系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赋权。问卷发放1 000 份,有效问卷864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40%,女性受访者占60%。在年龄分布上,18~30岁,759人,占比87.9%;31~40岁,95人,占比11.1%(此年龄段的受访者多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研究人员);41岁以上,共10人,占比1%,此10人是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学历分布上,硕士及以上占比12.1%,105人;本科占比57.9%,500人;高中及大中专占比 38.1%,259人。

(二)样本信度检验

量表38项,参与信度检验,基于标准化项的Alpha系数为0.987,大于0.8说明问卷内部信度很高。量表通过Friedman 检验,其平均秩检验的卡方观察值为23 498.161,plt;0.05,拒绝零假设,且w=0.450lt;1,说明该评估者个体间分数的相关性较弱,评价体系能够对评估者加以区分,因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三)因子分析

对量表管理制度、管理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联合教育体系、成果-成效等一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在0.635~0.784之间,且两两相关系数在 0.01的显著水平上均显著。一级指标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有必要通过因子分析来简化模型,找出变量之间的公因子。对38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结果得知量表的KMO=0.984,近似卡方为38 239.941,df值为595,说明量表的内部结构维度较佳,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0.000lt;0.01,由此否定相关矩阵为单位阵的零假设,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对量表的简化共进行两次因子分析,在第一次因子分析时提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2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方差达73.551。除了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社会反馈机制/渠道(E9)为 45.5%(见表1),其余公因子解释变量方差都在60%以上⑤。这可以理解为变量“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社会反馈机制/渠道”(E9)与 “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的交流机制/渠道”(E8 )存在信息重合,因此删除E9指标。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变量重合信息的情况,因此将具有概况性质的六个一级指标排除在外,对31个二级指标进行指标因子分析。

在第二次对31个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时,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lt;0.01,满足要求,且量表的KMO=0.982。在第二次因子分析时,共提取2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率达74.560%,大于第一次累计解释方差率73.551%。公因子方差均在60%以上,因子能解释大部分变量。各个变量在因子上的载荷都大于0.5,自变量暂时保留。由于第二次因子分析缩减了因子,因此量表更加稳定。

(四)公因子命名及权重

1.公因子命名

根据第二次因子分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整理出公因子1及公因子2,包括变量信息及因子载荷。第一公因子包括原变量中管理制度、管理平台、师资力量及课程体系等大多数变量,因此将公因子1命名为管理-课程公因子。

管理-课程公因子包括变量集为(A1、A3、A2、B1、B2、E1、C1、C2、C3、C4、D1、D2、D3、D4、D5、E2),各变量对应的旋转成分后的因子载荷为(0.761、0.755、0.793、0.777、0.791、0.594、0.758、0.733、0.754、0.702、0.654、0.714、0.666、0.638、0.647、0.630)。

第二公因子包含原评价量表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情况、实践平台、实践情况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成效中的大部分变量,因此命名为实践-成效公因子。

实践-成效公因子包括变量集为(E3、E4、E5、E6、E7、E8、F1、F2、F3、F4、F5、F6、F7、F8、F9),各变量对应的旋转成分后的因子载荷为(0.621、0.646、0.603、0.632、0.628、0.647、0.721、0.777、0.771、0.633、0.780、0.784、0.823、0.800、0.737)。

2.各个公因子所占的权重

从原始变量中提取2个公因子,反映原始变量74.560%,两个公因子分别解释方差的38.081%、36.479%,占指标总权重的51.07%、48.93% 。“由于公因子所占方差的百分比,代表因子解释变量的程度,因此将公因子代表方差的程度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即为各个公因子所占的客观权重”[17]。

以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为权重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设有P个指标x1,x2,…,xp,有m个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可表述为bik=|aik|/pj=1|aij|,其中,bik是将f1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相当于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在评价各因子时由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而得。“载荷越大,说明该变量与因子的关系越密切,其对因子的贡献越大,所应赋予的权数也越大”[18]。

对管理-课程公因子的载荷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则得到公因子1的指标权重集(6.70%、6.64%、6.98%、6.84%、6.96%、5.23%、6.67%、6.45%、6.63%、6.18%、5.75%、6.28%、5.86%、5.61%、5.69%、5.54% ),占指标总权重为(3.35%、3.32%、3.56%、3.49%、3.55%、2.15%、3.34%、3.23%、3.32%、3.09%、2.88%、3.15%、2.94%、2.81%、2.85%、2.76%)。

对实践-成效公因子的载荷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公因子2的指标权重集(5.86%、6.08%、5.69%、5.96%、5.92%、6.10%、6.80%、7.33%、7.27%、5.97%、7.36%、7.39%、7.76%、7.55%、6.95%),占指标总权重为(2.87%、2.98%、2.78%、2.91%、2.90%、2.99%、3.33%、3.59%、3.56%、2.92%、3.61%、3.61%、3.80%、3.69%、3.40%)。

四、讨论与建议

(一)结果讨论

由量表生成“管理-课程”“实践-成效”两个公因子,两个公因子变量包括的情况与原指标体系预设基本相符,精简的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提供参考。

1.平台及制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性凸显

管理-课程公因子在创新创业教育绩效中占据核心地位(51.07%),作为核心系统,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败。量表中代表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变量A1、A2、A3和平台变量B1、B2 在管理-课程因子中占有较大权重,分别为3.35%、3.32%、3.56%、3.49%、3.55%,说明健全的平台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提供基础,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明确指导,明确的评价及考核制度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衡量及激励。这和当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较欠缺、制度管理不完善形成较大反差。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是组织保障的重要方面

在管理-课程公因子中,代表师资队伍的变量C1、C2、C3、C4所占权重分别为3.34%、3.23%、3.32%、3.09%,在公因子中占比较大,从实证上说明了教育师资力量的完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师资力量不仅包括理论师资,还包括实践师资及综合师资。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及具有企业单位经验的外聘教师的比例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出,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教师具备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参与提供切实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赛能力及水平。创新创业教育高绩效、高产出的高校必然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开发与培训,不仅说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还直接促进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素质的提升,反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全面,体现产学研相关功能

在管理-课程公因子中,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把实践课程“翻转课堂”、实践课程占比、培训、模拟营销也纳入了本因子中(如代表理论课程的 D1、 D2 、D3 和代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 D4、D5)。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体现产学研相关功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过程中,教学既是实现绩效的重要手段,又是衡量绩效的重要观测指标,而课程直观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及运行。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

4.创新创业教育绩效产出受社会支持影响较大

实践-成效公因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占比为48.93%。学生及教师的创新创业行为及效果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及产出。观测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最常见的产出性指标有F2、F3、F5、F6、F7、F8、F9,所占权重分别为3.59%、3.56%、3.61%、3.61%、3.80%、3.69%、3.40%。另外,E3、E4、E5、E6、E7代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融合、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创新创业教育是覆盖学校教育、政府政策、学生活动、社会企业参与等的系统工程,其改革需要政府及社会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能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担保贴息、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器、一条龙服务等政策及平台支撑,为高校维持合理的竞争机制。高校能否有效获得地方专项财政支持、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创新创业基地及平台建设),是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参考。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1.完善平台与相关制度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承载平台,可以根据学校不同而因地制宜。如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二级学院可以建立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站等,让创新创业教育有固定的归口单位,有人管,并管得好。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评价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学分折算体系等不完善,在教师激励方面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量的认定。这需要高校解读国家及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制度,完善创新创业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绩效。

2.完善师资力量,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学校内部提升培养、培训校内教师的力度,鼓励各专业教师、双创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能力,专业师资的培训可借鉴“专业骨干教师 + 企业导师 + 创业导师”的路径,有效形成“师生双元制”进阶发展过程[19];二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引进企业型导师给予支持和指导,企业型导师的注入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应完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准入管理制度,降低企业导师的进入门槛。

3.推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可以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重视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第二,增加一定比例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科融合、文理兼容,使学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体系。第三,注重选修课的开设,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注重课程经典性、知识性、可操作性、启发与讨论的统一。具体做法是:结合专业课程类型及特征、高校学生学习阶段,形成“专业通识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播种阶段”“专业基础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孕育阶段”“专业应用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阶段”“专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长阶段”等四个课程融合教育阶段,在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大一通过专业课程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引领,让学生获取基本素养及专业基础能力,注入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大二、大三为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成长及发展阶段,通过“课堂教学-项目策划-学科竞赛-创业实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四时,通过“个性化”创业孵化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发展与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课程的完善,可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模拟营销、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班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融入实践实训中。

4.构建产学研实践平台

我国当前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短缺,究其根源,在于产教深度融合不紧密。“校企合作可改变高校人才培养‘供给-需求’的单向链条培养方式,向校企、校社‘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能够有效融合企业、社会及高校人才培养需求”⑥。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学校子系统高效协同创新环境的形成,使参与创新创业的师生体验创新创业复杂的环节和真实环境。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主体参与功能与高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核心技术、工艺、生产实践方面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与企业合作成立“创业学院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为人才培养把关,与深圳多家创业园和创业银行互动,形成互补对接的企业孵化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实训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立创新创业训练营、工作坊、创业教育试点班等。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各个专业中抽调学生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班,并邀请创办公司的人员授课、组织学生对案例讨论等;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为满足学生创业需求,每年举办为期3个月的创业训练。

5.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良好、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个体抗挫败能力。创新创业活动应走出高校,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以实现教育的开放性。“可建立集高校、地方教育系统、基金会、企业、各类政府机构、学生组织等成员组成的‘创业教育联盟’,共建实践实训基地”[5]。借由这样的合作共同体,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格与质量[20]。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基于创业实践活动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将学生派遣到各个岗位以及社会机构中实践学习,锻炼其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及进取精神、管理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在见习中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注释:

①CIPP评价模式由美国知名教学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评价模式,也叫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②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导致有序,序参量是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组织可以通过强化序参量以及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使管理有序、稳定运行。

③如双创教育校内管理机构与教务、学生处、就业中心、团委、社团等关系。

④如实训多元化包括创赛、训练营、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培训等形式。

⑤当测量条款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且累计方差解释百分比大于50%时,则该题项应当予以保留,该量表测量条款呈现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对于因子载荷小于0.5的测量条款,则予以删除。

⑥参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政发〔2017〕95号)。

参考文献:

[1]VESPER K.H.,GARTNER W.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5):403-421.

[2] BLOCK Z,STUMPF S.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experience and challenge [M].New York: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New York University,Leonard N.Stern School of Business,1990:7.

[3] ROBINSON P.,HAYNES M.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1991(3):41-52.

[4] 卓泽林,向敏. “全校性”创业教育:现状、成效与趋势——访美国知名高校创业研究者卡尔·施拉姆等人[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87-94.

[5] 徐英,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29-33.

[6] 李宛蓉.基于CIPP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236-238.

[7] 卞振平.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5):96-98.

[8] 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 AH P 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 现代教育管理,2015(4):61-65.

[9] 陈灿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19-25.

[10] 卓泽林,任钰欣,李梦花,等.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0(8):48-55.

[11] 张丹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湖北47所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9:89-90.

[12]熊志坚,李凯,周骏.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 创新创业教育,2019(1):5-10.

[13]温娜,田献宗,付兵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2):56-60.

[14] 吴雪,黄小龙.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 高等理科教育,2019(3):38-45.

[15]汪大金. 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16-20.

[16]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华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17]郭瑞.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7(9):112-118.

[18]方向阳,莫华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二[J].现代教育管理,2009(9):90-92.

[19] 王剑程,项桂娥,王丹.应用型商科类专业CDIO “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94-96.

[20]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105-10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o Rui1 Yang Tiantong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n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covering school education, government policies, student activities, social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ong th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university-student,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society-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arried out on the index system, with 1,000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and 864 valid responses collected. SPSS 25.0 is used to perform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validation, optimization and empowerment of the index system. Finally, based on the insights from the evalua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