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2024-09-30张国胜周珊珊
摘要: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发展协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技术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环境下,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强统筹规划,增强产业与专业对接”“激活人力资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扶农”“重视乡村治理,完善教育教学保障”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55-04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乡村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职业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更加贴近乡村实际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迁徙至城市定居,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衡,尤其一些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青年人才,由于在城市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离开农村,加剧了农村人才流失,进而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和转型困难[1]。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人才的外流,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失衡,一些传统农业产业逐渐衰落,新兴产业发展受阻,缺乏人才支持的农村产业很难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导致农村产业结构的滞后和不均衡发展。另外,农村人才流失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支撑,但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失,农村社会服务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城乡差距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仍有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2]。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城市地区拥有先进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网络不发达、水利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城乡社会文化传统和环境的差异较大。城市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活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环境相对开放和多元化,而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对保守,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缺乏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影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剧了城乡居民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和进步。
二、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内在价值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培养,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需求高度契合。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增加,对于适应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定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相互契合[3]。相较于传统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作出实质性贡献。职业教育以其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的培养模式,能够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培养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二)提高乡村居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乡村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具备传统的农业技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在政策驱动下,很多高职院校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农业技术、电子商务、养殖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就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通过开展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懂得创新、勇于创业的人才,成为乡村创业的中坚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下,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教育资源差距,尤其是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4]。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共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乡村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保障和合理配置,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职业院校的建设水平和办学条件,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联互通的平台,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输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将城市职业院校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回流农村,借助于实训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共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目标。
(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理念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和特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一是加强行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例如,建立行业教育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由行业领域的专家和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共同制定相关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实践项目,确保涉农职业教育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相匹配,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业方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实际的工作岗位和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经验。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不仅需要积极引进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与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还需要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村产业中,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为教育机构和产业方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双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合作,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踪,及时调整和完善机制,确保产教融合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一)加强统筹规划,增强产业与专业对接
教育部门应结合国家和地方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涉农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实施方案。这一规划体系应通过政府的战略性文件和政策文件来明确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为涉农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提供统一的指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涉农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布局,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提升涉农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涉农职业教育应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增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和课程[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设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平台或机构,促进职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使专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实际,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推动“产业导向、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政府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展产业发展需求分析,确定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机构可以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与农村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产业信息平台,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最新的产业发展信息和需求,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一是加强对涉农职业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涉农职业教育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涉农职业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涉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涉农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激活人力资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还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促进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电商等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支撑。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人才,如乡村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为乡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需要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农村治理人才,具备分析、组织管理、社会调解等方面能力,能协助乡村政府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还需要培养具备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乡村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提供支持,推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为培养多元化涉农人才,需要从职业院校教育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其他院校的协作,加快涉农专业建设,建立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师资共享等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采用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职业院校需加强对涉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设立相关专业,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与农业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开展涉农信息化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和实施,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培训是提升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培训机构等渠道,为农民、农村青年和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强和实效性强的特点,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现代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培训课程,以实际效果为导向,快速提升学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迅速投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工作中,满足返乡创业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农村青年的培训需求。
(三)弘扬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扶农
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是乡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充分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职业院校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例如,可以开设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培养一批了解乡村历史文化、擅长乡土文化传承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关心农村发展,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实地考察,参与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农村的风土人情,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从而培养他们“三农”情怀。
弘扬乡村文化还有助于凝聚乡村共识,形成乡村发展合力。乡村文化是乡村人群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精神。例如,采用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乡村文化节庆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激发乡村人群的发展动力和合作意识,形成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此外,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将乡村文化扶农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训、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掘和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四)重视乡村治理,完善教育教学保障
加强治理能力建设能保障乡村各项事务的有序进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等条件,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还应建立激励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人才投身到涉农类专业,例如,采用提高奖助学金比例和额度、减免学费以及对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给予税费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支持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增加学生和人才选择涉农类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职业教育方面,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设施的改善投入,统筹规划,科学配置信息化设备,为师生提供先进、便捷、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乡村振兴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雅,李博,党养性.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涉农高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4):61-63.
[2]胡群,高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08-116.
[3]杜楠.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为逻辑、应为目标和何为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24):29-35.
[4]蔡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2023(27):15-16.
[5]陈凌峰,鲁贵洋,吕振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3(8):22-24.
[6]郭金梅.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23(2):10-14.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Guosheng Zhou Shanshan
(Chongzuo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Chongzuo 532200, China)
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rural technical personnel,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and ser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overall planning, and promoting industry and professional docking”; “activating the human capita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promoting the rural culture, and fostering rural culture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governance,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teaching guarante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vide guarantee of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