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与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24-09-30何晓颖
摘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和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可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保证农民工长期就业,促进其就业和融入城市。这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和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国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建设、培训内容与课程建设、培训模式与方法等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推动农民工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1-0051-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新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大量企业具有强烈的用工需求,且为此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薪资报酬。由于农民工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因此导致企业和农民工双方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为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探索构建便捷、灵活、高效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农民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质量提升。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农民工的英文有两种表达:一种为“migrant worker”,另一种为“farmer worker”。第一种表达揭示了作为工人的农民工定期从农村向城市迁徙的特征;第二种则隐含着作为工人的农民工的双重身份特征。国务院课题研究中心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村户籍且主要从事非农工作,其中部分长期在城市工作,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观点,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就职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务人员。
(二)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培训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力资源的深入开发至关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一种专门针对职业需求而设计的教育和实训过程,其目标是提升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和实操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员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如技术操作、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等,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这种培训通常涵盖多个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建筑和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填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缺口。同时,培训项目可能由政府、企业、教育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提供,内容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更新,以确保学员具备最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此类培训特点是不以学历为要求,教学周期短,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主要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观点,职业技能培训是为了满足从业人员职业岗位需要而开展的技能训练与培训。从接受培训者的职业状态看,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岗中和转岗等三种。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以上对“农民工”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指,以生产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为主体实施的,面向户籍在农村,长期在城市就职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务人员的,以特定岗位工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训练或培训。虽然它属于正式教育,但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岗前技能培训、在职技能培训以及以转岗、劳动力转移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等类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一直在全球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学历、短期的社会教育,与现有的学校职业教育不同。近10年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的体制与机制、培训的内容与课程、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等方面。
(一)培训的体制与机制相关的研究
英国技能培训重视形式上的多样性,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和征收特别税,评价体系通过内外两部分评价。日本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出资和长期低息贷款,评价体系由考核标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等三部分组成。美国提供政府主导、多层次合作的在职或全日制的培养形式,培训经费大多来自政府资助,企业、个人和社区仅占很小一部分。
(二)培训的内容与课程相关的研究
在培训内容与课程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聚焦在内容与课程开发策略和方法方面。其中典型的成果有应用绩效技术开发课程和快速对接企业需求的菜单式定制化课程开发模式。
(三)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相关的研究
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缺乏引导性和实效性、内容不完善、培训评价和经费不足、供需错位等问题。经相关文献研究,模式和方法方面主要有:根据就业培训市场需求趋势,提出构建城市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多元合作机制;在政府视角,对职业培训技能标准的制定、职业培训的开展与技能鉴定、配套激励机制的建设等内容构建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借鉴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成功经验,分析问题,构建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的“视角主义”取向比较明显,通常只涉及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中的一到两个层面,没能从全局进行谋划,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和农民工自身在整个职业培训体系中均存在一定的角色定位模糊问题,角色缺位现象显著。迫切需要探索并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各自职责清晰,确保培训体系的高效运作和持续发展。
四、国外的典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经验研究
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人力资源成为各国战略发展重点。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解决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课题组研究了美、英、德、韩等国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经验,并结合国内的成功案例,探寻可借鉴路径。
(一)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责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石,是解决就业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路径。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该国积极承担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自20世纪中叶起,美国逐步建设起政策网络交流平台,构建设计符合国情的职业培训与就业方面的政策框架。尽管失业问题在社会各界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相应政策提案,但一个共识应运而生,即随着美国社会对劳工知识和技能需求的日益增长,美国政府开始实施联邦再培训计划,制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培训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机构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投资等方面,为农民工及失业者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缓解失业和激发经济活力[1]。
德国政府的做法是致力于实施劳动者终身学习战略,注重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体系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减少劳动者与职业岗位脱节问题,提高劳动者的岗位技能适应性,确保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能力。同时,德国政府投入资金实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项目,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为劳动失业者提供职业资质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增强失业人员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
在英国,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是唯一获得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项目。为了强化这一领域的培训,198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并在1987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设立了“国家培训奖”,对培训制定了严格的奖励与考核制度,对表现卓越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为辐射更多农业从业人员,还在全国建立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每年参加各类培训活动的农业劳动者有近三成;英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体系以农业培训网为核心,同时得到高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辅助支持,构建了多证(毕业证、学位证、技能证)目标融通,初、中、高等三个教育层次顺畅衔接,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整个培训体系分工明确、层次清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从而保障农民工职业培训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二)政府主导,推动培训资源整合与发展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在配置职业培训资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协调整合高校、职业院校等组织的培训资源,支持与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的联动与整合效果。
从美国的历史演进中审视,1870年之前的美国,其经济支柱主要依托于农业。随着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波及,大量移民纷纷涌入美国,这一人口迁移的洪流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以电力、钢铁等先导产业为核心的工业革命进程。这场深刻的工业化变革不仅催生了美国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促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形成了人口迁移的新格局。这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为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的做法是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交流与协作平台。而在德国,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州职业培训政策,通过工商界的行业协会、手工业协会和用人单位的协同与配合,共同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提出具体的职业培训方案,共同提供培训所需的软硬件条件,按照要求完成培训考核和成果验收,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工会组织维护参加培训农民工的核心利益,包括培训的内容安排、培训的方式、培训时间安排以及福利待遇、安全卫生和就业前景[2]。
韩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国家。韩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比较顺畅地融入了城市,韩国在农民工专业技能提升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农村部农村振兴厅发挥核心作用,整合农协、职业院校构成农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岗前培训,根据农民的年龄结构设计多样化培训方案,更精准地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
(三)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支持
在发达国家,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支持是多元的,主要有两种资金支持方式:一种是设立专项基金,如德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多样化形式成立专门基金会,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另一种是税收减免优惠,支持行业、企业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允许企业将相应培训费用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在产品售出时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从而实现了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间接资金支持。
德国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农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承担单位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于就业困难人群,如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低、处于就业劣势的人群给予保障。此外,成立的专门培训基金向个人、团体等进行集资,在专门管理部门的负责下,也将以上人群纳入资金资助范围。德国劳动局还负责建立了职业培训的资助制度,以帮助那些国家认可的企业内外部有困难的受训人员,为满足资助条件的学员提供每月定额的资助,资助范围包括培训期间的资料费、工作服装费、管理费、交通费、住宿费、资料费、学习期间的孩子照顾费以及家庭收入低于标准人员的困难补助等费用,从而确保了受训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四)关注培训质量的提高,构建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
国际上普遍在培训政策中纳入评估机制,对培训质量的监管设立专业的部门,以监督和保障实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在英国,为做到政府制定农民培训政策和执行的透明度、效果和公正性,特别是在培训质量的考核与评估上,必须接受公众的广泛监督。承担农民职业培训监管的部门是培训与企业委员,国家制定相应职业培训标准,该专门部门对培训中心进行考核评估。而在美国,评估是其政府培训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环节。例如,CETA(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综合就业与培训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在评估环节就对长期性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收入、性别就业和培训对象职业发展的影响,并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政策的优化和调整。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专门的机构(QCA),在各级负责推行和发展培训课程与资格,其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地方教育官员、相关学校的校长、学校的教师、企业界人士等。QCA针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学、工作场所、培训资格等问题,向英国教育和就业部长提出建议。QCA还负责监督各专业领域的颁证机构,进行对颁证机构的审定和批准、考评员水平的审核鉴定、外部督考员的挑选与培训、认定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建立了全面检查鉴定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保证职业资格的严谨性和高质量,在鉴定评定过程中提供详尽全面的材料支持,这些材料不仅覆盖整体,更细化和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要素。
五、国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及经验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国外政府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政府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这种政府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国外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采取了“积极有为”的态度,不仅注重政府主导的培训计划,还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为农民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专业的培训服务,有利于培养更加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国外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加大了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支持,致力于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等政策措施,国外政府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产业,改善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及时监督和评估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洪连,杜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24-127.
[2]罗长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广州农民工培训政策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Models and Experience of Migrant Worker Skill Training: Foreign Inspiration for China
He Xiaoying
(Zhoushan Technician College, Zhoushan 316000, 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and refin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both scientifically and practically can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kills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help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industrial workers, ensure long-term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e their employment and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labor shortage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Through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rain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raining models and meth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South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 to actively explor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odels for migrant workers that are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stablish a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odels; Train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