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

2024-09-28秦文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8期

五年级下册《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该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者将文章选入教材时对每一篇文章的功能都进行了定位,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单元课文的特点,还要关注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再基于单元整体的基础上落实语文要素,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完整而又系统,凸显单元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要素落实的策略。

一、关注单元整体,明晰要素要求

教材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围绕着同样的内容进行编排设计的,单篇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基于单元整体的基础进行。在观照单元整体的基础上落实语文要素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路。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其主要指向思维训练与阅读理解训练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训练。《跳水》作为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板块都是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为学生指明了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自相矛盾》,让学生分析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里,如何对其进行劝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孙膑当时是怎样想的,他能够想出这样的妙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带领学生学习《跳水》一文,让学生推测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在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真正经历概括、还原、分析、类比等思维过程,学生在感受人物智慧的同时,能够系统而又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理清故事情节,奠定思维基础

理清故事情节,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了解文章中人物思维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故事发生的必要条件、聚焦水手的三次“笑”带领学生分析孩子遇险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思维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导致了故事一步步向惊险的境地发展呢?”通过课文第1自然段,“风平浪静”“环游世界”“往回航行”等环境描写暗示了大家此时心情很好才会拿猴子取乐。猴子也因为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就故意做怪样,大家越开心,它就越放肆,这也是故事的开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了险境?”(水手、猴子、孩子自己)最后,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描写水手“笑”的有关语句,从而使学生明白孩子的情绪、水手的笑和猴子的戏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正因为如此才让孩子一步步走上横木,陷入危机。这些都是小说中的重要关键情节,理清了这些情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把握好文本逻辑之间的关联,也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驱动性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起因与开端,为学生接下来走进船长的内心提供条件。

三、关注文本细节,了解思维过程

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了解到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就要把课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关联起来,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方式理清文本内部之间的联系,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跳水》一文中描写船长动作的句子是“立刻瞄准儿子”,描写船长语言的句子是“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船长的动作反应进行分析:船长为什么要立刻瞄准儿子?当时是什么状况?学生联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发现当时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随时都有摔下来的危险,如果掉到甲板上,立刻就没命了,当时的情形非常紧急。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以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船长当时会想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想到船长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害怕,他心里一定在想不能让孩子出事,正好手里有枪,用枪命令孩子跳水,他才能脱离危险。在对船长的动作进行分析以后,教师再通过大屏幕把船长两次让孩子向海里跳的命令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从船长的两次命令内容可以看出船长当时是怎样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发现船长的两次命令孩子向海里跳,孩子却没有反应时,船长心里想是孩子没听清还是怎么回事,可不能再耽误时间了,于是在前面向海里跳的基础上,船长又加上了“一!二!”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非常紧急的,一刻也不能耽误。从第二次船长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态度很坚决,用倒计时的方式逼孩子尽快跳水。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船长的语言、动作,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船长在危险来临时刻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等,彰显了人物智慧,凸显了船长的美好品质。

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船长语言、动作的句子进行品析,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形势的危急,还可以让学生由此推测出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船长这一人物的理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类比归纳,体会思维智慧

《船长》一文描写船长在孩子遇到危险时做出的敏锐反应,凸显出了人物的思维智慧。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思维智慧呢?教师可以采取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个疑惑:难道就没有其他救孩子的方法了吗?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向海里跳呢?怎样才能判断出向海里跳是当时唯一、正确、安全的方法呢?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你是水手,看到因为自己的起哄导致孩子面临危险的境地,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你是船上普通的一员,看到这种情形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有学生会想到拉网、铺上软垫子等方法。当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以后,教师进行追问:“你觉得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们这种方法可行吗?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个更有效呢?”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中描写孩子当时处境的内容,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营救孩子的行动刻不容缓,而拉网、铺垫子这样的方法,船上是否有这些设备,即使有,一番操作下来耗时费力不说,根本不能起到即刻营救孩子的目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后,学生结合当时天气晴朗,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到海里后,不会摔伤自己,还便于水手们在第一时间进行营救,确实是当时情形下唯一、正确、高效的营救办法了。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综合考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船长的智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环节中,教师采取换位思考和类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梳理船长的方法好在哪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在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联单元整体,还要关注单篇课文的特点,找准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的聚焦点和突破点,这样才能促进单篇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阅读理解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