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提示语”的运用策略
2024-09-28秦志平
“泡泡提示语”作为教材助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简洁、生动的形式,丰富、充实的内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灵活的途径。它能够提示学习重点,引导思维方式,拓宽想象空间,是一种便捷的助学工具。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巧用“泡泡提示语”,最大化地发挥“泡泡提示语”的价值。
一、问题指引,灵感开发
生动的“泡泡提示语”功能丰富,可以有效辅助学生学习,问题指引类“泡泡提示语”往往设置在知识学习之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课前“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
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第2自然段开头有一处这样的“泡泡提示语”:“‘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这个提示语由两个重点组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将提示语拆解成两个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挨挨挤挤’和‘冒’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词?为什么说这两个词用得好?”第一个问题,是指导学生对词语本身进行学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再次仔细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对这两个词语出现的位置进行标记,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挨挨挤挤”是用来形容前文的荷叶,“冒”是用来形容荷叶之间的白色荷花。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可以谈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它们都是描写动作的词语。”教师继续追问:“你回答得正确,它们都是描写动作的词语。可是日常生活中的植物都是静止不动的,按道理来说这里的用词并不妥当,可是为什么文章中这么写很好呢?”学生陷入了思考,教师提示学生:“大家想象一下无数荷叶簇拥在一起的样子,是不是像一群小朋友挤在一起?”学生点头。“那么这群小朋友中有一位非常高,还戴了一顶颜色鲜艳的帽子,像不像荷叶丛中的一朵荷花一样醒目?”学生纷纷表示赞同。“那么,现在有谁能告诉我,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学生回答:“这两个词语把原本静止不动的荷叶描写得好像在动一样,读起来更加生动了。”也有学生回答:“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描写,我看到的好像不是荷花,而是一个个挨在一起的小朋友,这让我觉得它们非常可爱。”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思维之门顷刻间被打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式赏析课文中的其他词语。在激烈的讨论中,“泡泡提示语”中的内容被剖析,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
“泡泡提示语”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灵活转变自己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在层层深入的提问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泡泡提示语”中的重点内容,明确课文的学习方向、学习目的,从而调动学习灵感,在“泡泡提示语”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
二、学法归纳,上下贯通
“泡泡提示语”灵活地穿插在课文的各处,一处“泡泡提示语”往往提示一类对应的重点。但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编排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部分“泡泡提示语”存在相关性,教师可以打破编排限制,优化思维空间,将原本单一知识点的“泡泡提示语”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整体性学习。
在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中出现了“泡泡提示语”:“联系生活,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这处提示语指向的语文知识是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而在同一单元的《葡萄沟》一文中也出现了一处“泡泡提示语”:“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这两处“泡泡提示语”虽然出现在不同的课文中,但指向的学习重点都是对词语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文字积累量还是词语积累量都较为薄弱,许多抽象的形容词无法直接找到参照,然而,对词语的单一解释也难以使学生快速掌握词语的深层含义,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外部要素辅助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处“泡泡提示语”的内容:第一处“泡泡提示语”提供的学习方法是联系日常生活,第二处“泡泡提示语”则是联系上下文,相较联系生活而言,联系上下文需要事先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更高,因此两处“泡泡提示语”实则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师先从第一个提示语入手,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见到的山石的模样:生活中见到的山都是高大的,爬上去需要借助梯子和扶手,不然很容易摔下去。学生以此来感知陡峭的含义,从而开拓思维,培养联想能力。接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读《葡萄沟》的课文,学生发现:在“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出现之前,作者运用大量的色彩形容词描写葡萄,因此“五光十色”应该表示颜色十分丰富。学生将对形象事物的思维联想转化为对抽象文字的思维联想,从而自主探索“五光十色”的含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向学生提问:“通过这两处‘泡泡提示语’,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泡泡提示语”中给出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情境,借鉴先前所学内容,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编故事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演绎表现词语的具体含义。通过上述对“泡泡提示语”的贯通运用,学生可以通过最适合自身的方法,充分理解课本中出现的新词,并灵活贯通所学内容。
教师将零散的“泡泡提示语”整合,由浅入深地推进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思维,构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并将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
三、拓展实践,落实要素
教材中有许多活动拓展类“泡泡提示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实践类学习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依据“泡泡提示语”的内容,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多元的自主实践项目,将语文要素落实在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泡泡提示语”的指引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
许多“泡泡提示语”设置在课文篇目后,以引导实践活动。以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为例,本文主要围绕中国造纸术的发展进程展开,在课后的活动提示部分有如下“泡泡提示语”:“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这些提示语,都是为本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学习任务做铺垫。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这三条“泡泡提示语”:“讲传说”即选定活动主题,结合提示可以选择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主题进行介绍。“收集灯谜”即收集与活动有关的信息。介绍一个传统节日,信息收集是不可或缺的,在展开活动之前需要搜索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来自网络、书刊、长辈讲述等多种渠道。可以借鉴课文中的介绍流程,查询与选定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制作手抄报”即具体的活动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参与这一环节的活动,学生既能取得相应学习成果,又能亲身感受传统节日之美。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必拘泥于这些“泡泡提示语”,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前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可以自主选定一个实践主题。例如,选“元宵节”为活动主题的小组,该小组并没有完全仿照“泡泡提示语”的内容制作手抄报,而是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与节日相关的花灯,并在花灯上抄写诗词作为装饰,这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感知力。还有以“中秋节”作为活动主题的小组,该组成员制作了一幅海报,在上面绘制了一个个精美的月饼。在趣味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寓教于乐。学生通过参与介绍传统节日的活动,也能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泡泡提示语”是实践活动的指南针,也是领航标。在“泡泡提示语”的指导下展开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展开学习,有规划地进行实践。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知语文的魅力,构建起联结课内外学习的桥梁,语文要素也在课堂活动之中灵活流动并积淀下来。
“泡泡提示语”的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当在明晰其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开拓思维,将语文要素充分落实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