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2024-09-28林小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8期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撑。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辨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一、寻“点”——培养深度思考的意识

语文教学中提到的“浅阅读”指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地思考、体悟、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简单的一问一答无益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文本中的思辨点,这些“点”或许是对一个问题对错的辨析,或许是对某个观点的阐述等,其中,从问题的矛盾处切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如教学完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后,教师可就“矛盾”一词的现实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既然“矛”和“盾”是相互抵触、相互制约的两个事物,为什么还要同时出现呢?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现有的兵器只有矛和盾,假使一个国家只有矛,当它得知对方有了抵御的盾时,它会做什么?

生:把自己国家的矛打磨得更加锐利。

师:假使另一个国家只有盾,当它得知对方正打磨自己的矛使其变得更加锐利时,那它又会做什么?

生:把自己国家的盾锻造得更加坚固。

师: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互相抵触和制约的事物之间在某些条件下也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人类社会正是在矛盾的不断协调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师:你的感悟真深!看来,自相矛盾其实也不相矛盾,虽然“矛盾”一词作为贬义较多,但是换个角度,又有存在的合理性。

这是一场高阶思维的狂欢盛宴!对于《自相矛盾》一文的教学,教师若是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说话、做事要一致,不能前后抵触的道理就停止了,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就文学文而已。这个故事对于现今的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悟得道理后,以一个深度的追问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由此打开了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链接。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认真的假设、比较、辨析,最终获得了不相矛盾的创新思维,这也是一种古人智慧的传承吧,而且,这样进行深度思考,也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二、论证——展现理性表达的过程

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明确该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是理性思维呢?简单地说,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注重证据和多角度看问题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支架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思考”走向深刻的“思辨”。学生在活动中将推理过程一步一步说清楚,学会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时,学生通过有理有据的推理和富有逻辑的表达,真正弄明白了西门豹惩治恶人时使用的办法好。教学片段如下:

师:既然大家觉得直接惩治恶人行不通,并非上策,那西门豹的办法究竟好在哪里?他用了哪些计策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的第10~14自然段,抓住西门豹的言行来探究。试着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推理。

生1:因为这个姑娘不漂亮,所以河神会不满意。

生2:因为河神不满意,所以要重新选一个漂亮的姑娘。

生3:因为要重新选一个漂亮的姑娘,所以要派人去和河神说一声。

生4:因为巫婆是操办婚事的,和河神最熟悉,所以就叫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把巫婆投进漳河,要了她的性命。

师:真棒!你们都扣住了西门豹的言行去说,个个都是推理高手呢!在这里,西门豹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计策——将计就计(意思是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师:这样一来,西门豹既救下了新娘,又惩治了巫婆,一箭双雕。这个办法真是妙呀!我们平时听到的将计就计,原来是这个意思呀!看着巫婆和官绅头子接连被投进了漳河,剩下的官绅们会有什么反应?

生1:他们会害怕,个个吓得瑟瑟发抖,生怕下一个轮到的是自己。

生2:他们应该再也不敢干这谋财害命的买卖了!

师:官绅们如此表现,正是西门豹想要的结果。这一招也很妙,叫杀鸡儆猴,杀一儆百。西门豹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巧用计策,让老百姓们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由此,你见识了一个怎样的西门豹?

生:西门豹真厉害,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师:是啊,我们通过整个推理过程感受到了西门豹在惩治恶人时的非凡智慧,当地的百姓们对这样的惩治结果也是心服口服。

本教学片段,教师将具有思辨的学习活动引入了课堂,锤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将整个思辨过程“可视化”。教师围绕“直接惩治恶人行不通,并非上策”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借助关联词“因为……所以……”展开推理,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打开、被撬动起来,学生认真地思考,清晰地表达,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互动中不断闪现。他们从中体会西门豹施展“将计就计”的过人之处,接着一招“敲山震虎”,更是让当地的百姓们看透了恶人的真正面目,惩治恶人是大快人心的必然之举,这比直接惩治恶人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意义。

三、迁移——深化思辨成果的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思辨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了感悟,习得了方法,若仅仅停留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习得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用语文来做事,在成事中成人。这里的“做事”指的是任务,语文学习任务就是用语文来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天窗》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置三个任务,通过前两个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大人和孩子眼中的天窗,继而抒写自己眼中的天窗,旨在让学生勾连自身的生活实际谈体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倘若你被关起来,你会怎么做?学习完课文《天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自己被关起来时会如何抒发心中的烦闷。

生1:我会阅读自己心爱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消除心中的烦闷。

生2:我会玩乐高,看看家中养的小金鱼,给自己找乐子,让自己不再觉得孤单。

生3:我还会听我喜欢的音乐,在音乐中想象,寻找快乐。

师:一本书、一个玩具、一首歌都可以是“天窗”的象征,皆可成为心中的慰藉。那么,请你想一想:作为成年人的茅盾为何会回忆起这件童年往事?

生:大作家茅盾在长大以后,自己的生活遭遇困境,他也会寻找自己的“天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师:是啊,生活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寻找缓解烦闷的出口。记住,人人都拥有天窗,我们也要寻找到自己的天窗。

课文中,孩子对天窗的想象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他们经常被关在家中,头顶上方只有一扇小小的天窗,这天窗便成了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成了他们苦闷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在课堂尾声,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想自己被关起来的时候会如何抒发心中的烦闷,进而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心爱之物都可以成为“心窗”来慰藉自己。就这样,教师指导学生从关注散文中的“人”到课堂中的“人”,并引发开去,让学生感悟自己在生活中该如何做人、做事。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活动,教给学生一些思辨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指导自己的生活,让思维之花在课堂内外灿烂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天一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