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戏剧范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微专题实践

2024-09-28曹靓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8期

课标在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板块中要求学生“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指出第一学段需要达到以下目标:“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

对于处于复述初级阶段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是重点目标之一。根据课标和学生年级特点,笔者以微专题的方式,探索运用“教育戏剧范式”激活课堂,抓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初步达成“想象画面、学习讲述”这一目标。笔者以《神笔马良》为例进行阐述。

一、厘清概念,设计微专题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教育戏剧的上位概念”。教育戏剧终极目标不是指向舞台表演,而是在教育活动里引入戏剧理念、结构和范式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与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充分发展。简而言之,教育戏剧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2.教育戏剧范式

教育戏剧范式是“戏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总结的课堂实践方法,至今为人们所接纳的约一百种,其中经常被使用的大概有二三十种”,比如“教师入戏”“坐针毡”“定格画面”“思路追踪”等。

《神笔马良》的浅阅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他们也观看过许多版本的动画片。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爱读,但读过后,很难有反复阅读的兴趣。对于画面的想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故事讲述更是“流水账”。应用教育戏剧范式,可以让学生实现对情节、主题、人物的深理解,达成“想象画面”与“学习讲述”这两个重要目标。

3.设计微专题(见表1)

二、读者剧场让故事变“趣”

1.图文对照,梳理情节

由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神笔马良》一书,选用的是著名漫画家张光宇画的插图,虽是黑白线描,却是异常华丽生动。12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脉络。课标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引导学生再次读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描述画面,然后图文对照,找到描述每一幅插图对应的文段。这既是学生再一次有目的的阅读,又从中能梳理出故事的“骨干”,使故事变“短”。

2.读者剧场,趣读故事

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指出要“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读者剧场”是教育戏剧范式之一,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这个范式做进一步简化,学生直接手持课本进行朗读,不用借助戏服、布景或其他道具进行诵读演出。在学生清晰知道每一幅插图对应文段后,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中又一次走进故事,感受马良、财主、皇帝等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想象人物形象,最后在班级“百灵鸟朗读剧场”展示。针对此环节目标和二年级学生特点,提前出示评价量规,以评助学。

留出整块的时间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练习,阅读从整体走向局部,从个体自主阅读走向群体合作。通过参与和体验来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读者剧场”展示的人人参与,具有仪式感的开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剧场”中的一员,既是朗诵者,也是观众,还是点评人。学生在诵读中保持阅读的热情,积极分享阅读体验。

三、定格画面让故事变“活”

如果说插图是张光宇先生对《神笔马良》这一故事的可视化表达,那么“墙上角色”“URBff7peTvNKrc9bE0bpRg==定格画面”“思路追踪”则是学生在深入文本后内在理解的表达可视化展示。

1.墙上角色,聚焦人物

“墙上角色”是教育戏剧中一个相对静态和突出表达的范式,运用这个范式,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在画有角色轮廓的纸上,用图画或简单文字的方式(教师协助)将书中的马良、财主、皇帝等关键性角色具象化,进一步阅读、探索文本中的主要角色,围绕“神笔‘神’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角色的情感、关系,深入主题,感受马良的助人为乐。这里不单纯是关注人物,更是聚焦关键情节、核心价值,其中还暗含整本书阅读中的“整体梳理”和“局部精读”的方法渗透。

2.定格画面,想象图画

“定格画面”是教育戏剧范式中最基础的一个范式,“它是让参与者自己用身体或者一组参与者用身体创作出一幅静止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就像摁下了录像机的暂停键,以表达一个时刻、意念或主题”,以此让学生主动探索与求知。

当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后,“想象故事中的图画”就水到渠成了。利用插图,结合故事的情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定格画面”,对内容进行想象。这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直接以“画师与马良”一图为例,让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为人物设计一个动作和一句台词。思考除了插图中“画师”和“马良”两个人物,还可以设计什么角色。打开学生的思维,很快“画师的桌子”“马良的牛”等等,都变成可以扮演的角色。让角色为推动情节说话,我们通过为“善良的桌子”“狗腿的桌子”设计合适的台词,让学生明白,如何为角色设计合适的台词,外显对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最后在全班共同扮演下,完成了这幅插图的“画面定格”。

在展示环节,因为“定格画面”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教师和观众(其他同学)并不能以此了解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所以会与“思路追踪”搭配使用,窥探角色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定格画面”,接着教师的“金手指”轻拍角色肩膀,让角色把心里话用一句台词说出来,静态的画面、静止的角色瞬间活了起来,同时在关键处追问设计的理由,引发思考。

有了这个体验,再进行小组合作,定格其他画面,学生就非常自信了。通过不同小组定格不同画面,同一画面两个小组对比展示等方式,学生全员参与,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深入,学生变成画中的人物、角色,想象更丰富,感悟更深刻。

3.教师入戏,学习讲述

“教师入戏”范式就是“教师扮演整本书中某个特定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戏剧情境,从而加快学生心理上‘这就是真实’的体验”。此时的教师必须敢于“穿别人的鞋走路”,专注、投入,相信自己扮演的角色与情境,才能将学生代入其中。

在讲述故事环节,针对二年级学生只能简单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这一特点,教师化身“校园说书人”,与学生一起,将一个个定格的画面串起来。教师边说边用“金手指”与学生互动,课堂变成一个大的“读者剧场”,每一个学生都是剧中人,有马良、财主、皇帝、家丁、士兵,也有桌子、小牛、海浪、飓风等等。而“校园说书人”逐步过渡为学生轮流接力,教师从示范者,变成画面的补白者,学生的欣赏者、鼓励者,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被激活,课堂成了真正的学堂。

教育戏剧使小学语文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从静态转向动态,学生的阅读从个体自主转向群体深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收获了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发展了思维,学得更主动更深入。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育戏剧的方法得以突破,提升了教学效率,阶段性实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