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年级微专题构建的探索
2024-09-28吴翠芬
一年级的学生因学龄低,基础薄弱,思维单一,学前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入学后,会在学业表现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无论是知识点的横向梳理,还是知识点的纵向探究,他们的能力都尚未入轨。微专题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低年级教学更有针对性。所谓“微专题”教学,褚树荣老师曾提出:“是在学习任务群框架中,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多元的文化话题等要素,提炼成小而精的教学点,然后围绕这些教学点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培育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经验、文化理解四种核心素养。”探索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的微专题,能帮助低年级学生梳理知识,形成方法,训练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于学生需求处,定位微专题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最薄弱。他们识字量少,大部分学生还不会写字,表达也不完整,阅读能力不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活泼好动,专注时间短,也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减少学习的阻力,我们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定位微专题。
1.在“识字与写字”活动中定位微专题。针对学生需要大量识字的学情,我在识字课《猜字谜》《动物儿歌》教学中,设计微专题“有趣的形声字”,突破形声字“形旁表字义,声旁表字音”的难点。在复习时,构建“汉字来聚会”微专题,梳理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触类旁通,产生识字的愿望;把反义词、数量词、“的”字短语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微专题“逛逛词语乐园”,在情境中综合运用词语,凸显语言积累的方法,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定位微专题。大部分学生虽然阅读能力弱,但阅读兴趣浓厚。我设置阅读微专题“借助拼音阅读”,帮助学生朗读课文,和大人一起读故事,自主读童谣,形成阅读的习惯。在微专题“我会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习“一边读一边提问”“图文结合读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本”等方法,推进深度阅读,理解文本内容。
3.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定位微专题。一年级学生愿意表达,却表达不清楚。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看图说话”微专题,形成有梯度的练习。在教学识字《春夏秋冬》时,先练习看四季图,分别说一句话来理解四季的不同;再观察“湖边的春天图”,讲述中心位置景物的模样,然后由近及远地描述其他景物,形成一段完整的话。
针对学生常见的学习需求定位微专题,使微专题的构建富有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二、于学习困难处,设计微专题
微专题主要服务于教学,解决学生真实的问题,而学生的真实问题均来源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识字低效是学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个学习难题。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一、二年级学生要会认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靠短时记忆,学生容易记住生字;时间长了,不少学生对生字记忆模糊。
皮亚杰提到六七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喜欢借助手、耳、鼻、眼等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于是我尝试精心设计识字环节。如在《小猴子下山》教学中,学生要会认一连串动词,如“掰、扛、扔、摘、捧、抱”等。生字单独出现,学生难以记忆。我针对学生特点构思了微专题“玩转动词”,调动学生感官去识字。设计动手圈一圈、动词分分类、动作演一演、儿歌唱一唱等活动,在微专题活动中复习,加深记忆。
不会阅读课文是学生遇到的另一个困难。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区分课文和诗歌,认识自然段,提取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都是阅读方法。为了巩固这些阅读方法,我设计微专题“阅读有妙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阅读方法。我为学生提供一篇诗歌和一篇课文,开展阅读训练。第一步,对比整体结构,区分是诗歌和课文,课文分自然段,诗歌分节,分别标序号。第二步,借助拼音朗读文本。第三步,带着问题再读文本,边读边圈画关键信息回答问题。第四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阅读提取信息。这个微专题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融于一体,是学生阅读的拐杖。
学生的学习困难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将困难排序归类,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放在最前面,及时设计微专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三、于思维训练处,落实微专题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效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打开学习的通道,将知识融会贯通。侧重于“思维训练”的微专题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归纳、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
1.借微专题梳理识字方法
为了巩固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热情,我用微专题“汉字来聚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生字进行梳理与归类,以活动形式开展复习。活动一“甲骨文秀”,看甲骨文,猜当今汉字。活动二“配对会意字”,连连汉字部件组成会意字。活动三“读字谜,识字族”,运用形声字规律归类识字,拓展识字。活动四“猜一猜汉字的意思”,根据汉字的偏旁,猜字义;活动五“送汉字回家”,聚会结束后送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宝宝回各自的汉字屋。在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致高,参与面广。原本学得不扎实的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识字方法。与此同时,“识字族”“猜字义”活动又打开了学生识字的路径,拓宽了学生识字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用微专题打通文本与生活
一年级课文看似简单,但因学生阅读经验少,所以他们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不理解。于是我用微专题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以课文《秋天》教学为切入点,设计情境化、任务式的微专题“寻找秋天的足迹”,它包括“诵读四季”“品读秋意”“寻找秋味”“记录秋迹”四个进阶式板块。其中“品读秋意”是主要板块。学生对于秋天独有的景象“天气凉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不容易理解。此时,我播放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天空图片和秋色影像勾起学生对秋天的回忆,让学生联系实际回想树叶飘落的样子,说说当天为什么穿长袖,感受秋天的天气,然后借助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大雁南飞的现象。通过回想生活,谈谈感受,使学生读懂文字里浓浓的秋意,感受作者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用微专题搭建表达的支架
一年级教材里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如《小蜗牛》《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这些故事情节反复,蕴含生活启示,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道理,需要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和表达逻辑。因此,我在群文阅读中开发微专题“动物故事会”,用方法指引学生讲故事,用评价导向学生讲好故事。在初读时,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读故事,降低阅读的难度。在精讲时,圈画关键词,梳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师生共同绘制故事的思维图。在回读时,学生根据可视化的思维支架讲述故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思辨主题,理解中心意思,提升理解能力。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发现“微专题”教学功能并不“微小”,反而成为一抹光亮,指引学习能力尚弱的低年级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对标褚树荣老师提出的微专题教学标志:一是让学生学到了本乎教材(教参)又高于教材(教参)的知识,教学内容适度“陌生化”。二是教材内容做到了集中、凝聚,定向钻探、深入爆破,学生在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上,学得深透,形成建构。三是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形散神不散,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结成体,学习既有“景深”又有“广角”。这提示我们在低年级微专题构建及实践过程中,需要边做边思考,知行合一,不断探索更合理的微专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助力。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