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重构
2024-09-28王跃江
2022年版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从国家课程设置的宏观视角,强化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聚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下资源逼仄、思维缺乏联动的弊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提炼、资源统整、策略优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就此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双元推进:确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锚点
2022年版课标再次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规划和落实,要始终秉承课标明确的课程属性,利用教材中与之对应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提炼单元概念,创设鲜活情境,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保驾护航。
1.瞻前顾后:明确跨界融合的训练定位
语文能力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历练而成。统编本教材编者深谙此道,针对同一种能力维度,在不同学段、不同册别和不同单元分层级进行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置,首先要紧扣统编本教材的语文要素,在瞻前顾后的联系中明确本单元定位。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包含两个维度:其一,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其二,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无论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还是“资料搜集”都不是首次出现在教材中。关于“动静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就提出要“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首次接触,主要侧重于“初步”了解和认知;关于“资料搜集”的编排更是层次鲜明,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整合信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初步学习整理资料”以及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应编者在教材整个体系的编排规划,教师可以相机明确本单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着力点:从表达效果的维度,聚焦“动静结合”写作方法,品味鉴赏与迁移运用;从资料搜集的角度,则是对前期整合信息、整理信息以及借助信息进行文本理解进行巩固和强化。
2.由标到本:确定跨界融合的核心概念
由于跨学科学习所关涉到的信息资源丰富,关联到的课程领域较多,学生的思维跨度较大,需要以单元核心大概念作为抓手,否则极其容易陷入到机械、混乱、纷繁的泥潭之中。教师可以在精准解读语文要素内涵、明确语文要素训练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解构和转化,提取单元规划和践行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抓手。
基于上一板块对语文要素的解构和把握,关联单元中编选的课文内容以及口语交际“介绍一个地方”、习作主题“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可以将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大概念定位于:介绍或者推荐一处景观(地方),不仅需要鲜明的方法作为补充,同时也需要适切、丰富的资料作为支撑。鉴于此,教师可以分解出三个层次递进的子概念:其一,能够品味、辨析动静结合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借助这种写作方法试着介绍一处景观;其二,基于原始经验,积极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删选、甄别,通过分类整理,为表达服务;其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醒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与自信。
确定了单元核心大概念,跨学科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扎扎实实的抓手,为推动课程融合、学界关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从内到外:创设跨界融合的鲜活情境
课标积极倡导设置“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这也是跨学科学习能够高质量践行的载体。教师要借助统编本教材的人文主题,对其进行提炼、转化,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课堂内外的融合,营造跨学科学习的氛围感。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这与单元课文以介绍景观为题材以及习作主题“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呼应。教师不妨在单元设置跨学科学习时,创设“带领外国嘉宾游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境,为跨学科后续践行提供保障。
将情境中的“外国嘉宾”作为介绍和展示的对象,不仅与最终“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融合,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借助“游览”这一实践活动过程,增强学生作为组织方的介绍作用,为统整单元教学资源、关联其他领域和学科的内容提供了保障。
二、聚合而行:研制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1.逆向思维:规划跨学科学习的融合成果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积极倡导“逆向设计”,其核心观点就是在设定好精准目标之后,要规划出合理的学习成果,确定“目标”和“成果”之间的联系,通过逆向推理的方式设置教学板块与活动,设计教学流程与环节。因此,跨学科学习在本单元应该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教师本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定位,明确最终成果。
基于单元内容和编排定位以及起初设定的跨界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跨学科学习成果。
成果一:接待外国嘉宾,跨界美术学科,绘制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组织外国嘉宾观摩;成果二: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制作一份PPT,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展现某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成果三:与摄影领域跨界融合,举办一次摄影作品展,将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呈现出来;成果四:与导游领域融合,以撰写导游词来替代单元习作,带领外国嘉宾实地考察,尝试以导游的身份,借助撰写的文案,展开深度介绍。
这些项目产品分别与美术、信息技术、摄影以及导游等不同的领域融合,将目标指向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后续跨学科任务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设置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的深度探寻
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来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从广阔的素材资源入手,紧扣设置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借助多维化跨界资源、方法和策略,通过任务解决问题,最终回归语文本质属性,助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鉴于此,教师结合本单元内容创设情境,先组织学生依托情境进行研讨:“如果我们负责接待外国嘉宾,并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只有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之中,困难和障碍才能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性、针对性和鲜活性。学生基于情境,从自身角色出发,考量所要服务的对象和介绍内容,提炼出两大障碍点:其一,困于选择。很多学生其实对于我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并不了解,更不要说进行选择并介绍了。其二,困于方法。如何能够抓住景观的特点,展现其在自然景观、文化特质上的鲜明之处?鉴于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核心的驱动性任务设置为:通过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选择自己较感兴趣或者较为熟悉的一处,用不同的形式向外国嘉宾介绍。
在这一任务驱动下,教师首先关联了本单元语文要素中的两个维度——资料搜集和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其次,整合其他学科领域,顺势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类型。
3.搭建活动:搭建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平台
(1)融合信息领域:在资料搜集中组织认知活动。
这种活动除了体现教师在学习任务中的具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之外,还需要具体的内容资源作为支撑。这种资源既可以从统编本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中汲取,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组织学生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以此重新回归本单元,教师以“向外国嘉宾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任务,单元编排分别对应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旨在借助这三篇课文,向学生传递介绍景观的基本方法,而对于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并没有任何涉及,这既是完成本单元学习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单元情境任务的必然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据此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组织学生经历一场资料搜集活动。
首先,检索甄别。根据自身的认知需要,尝试精准确定搜索关键词,如“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或者“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景点”等,以进一步精准地锁定搜索的范畴,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扩展搜索的平台,从传统的百度,到当下较火的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能够从更广阔的平台中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
其次,存储遴选。当下是信息爆炸时代,每一个独立平台都蕴藏着丰富而多元的价值信息,由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跨界融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下载方法,并在观察和甄别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对中国的57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的了解,并快速借助自己的熟悉度和了解度,确定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再次,归类整理。所有的信息搜集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可以根据选择的文化遗产确定搜集的渠道和抓手,让学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感知与了解。
(2)融合拍摄领域:在范例支撑中组织多种活动路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例子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品析鉴赏的载体,更提供了语言运用的榜样示范,但这种范例究竟该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呢?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做法。2022年版课标所倡导的情境、活动和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从机械训练和传统灌输的泥潭中走出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交融,丰富达成目标的多种路径。
比如教学本单元时,学生基于“向外国嘉宾介绍文化遗产”的这一情境任务,需要运用怎样的方法呢?这些方法又该如何运用呢?单元中《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了准确、适切的方法,教师组织教学时可以尝试与摄影领域进行融合,提出这样的关键问题:“如果将作者笔下的这些景色以摄影的方式呈现,你觉得可以怎样拍摄呢?”当下智能手机已经运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于手机摄影也有一定的了解,为教学中以摄影思维与文本展开对话奠定了基础。
比如有的学生从《威尼斯的小艇》中认识到,展现景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作者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小艇,将城市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巧妙地串联在这一抓手下;有的学生从《牧场之国》中了解到,摄影不仅可以从静态的画面中捕捉景观的定格之美,还可以关注动态之美,从不同维度来展现景点的多层次之美。
这样的认知和所得,对于学生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这次介绍中,没有必要将某一文化遗产景点的所有内容全部展示出来,而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或者确定一个选择点,形成以点带面的表达效果;对于自然景观的介绍,要关注静态和动态景观的融合,体现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
(3)融合多维领域:在铸造成果中组织展示活动。
从任务规划到活动参与,再到最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期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借助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以不断夯实认知,逐步达成教材中的预期目标,不断为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打好基础。
比如针对预设成果一,开辟宣传海报展示栏目,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作品进行模拟介绍;预设成果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小组成员的作品制作成为自动播放的视频资源,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预设成果三,举办一次摄影作品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拍摄的过程和心得;预设成果四,撰写导游词,开展文案评比,并将优秀文案进行集中展示。
这样的活动展示,不仅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分别关联了美术、信息技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将展示作为一种历练,为最终完成情境发展必备的能力蓄积了基本的经验。
三、评价回归: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网格
1.“教—学—评”一体化:从成果到目标,评价反思达成效度
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一直都没有能够给予评价以应有的关注,即便稍有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评判高下和甄别优劣的层面上。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核心就是要将教师之教、学生之学与评价的过程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体系之下,形成教学的合力。
以本单元着力关注的“动静结合”这一语文要素为例,首先在目标制订时,教师将“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作为核心目标,设置在“向外国嘉宾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情境任务之中,即要能够以动静结合的策略,展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后续设置的多重活动都关联这一要素,比如认知性活动的资料搜集,需要关注静态和动态资源,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化地了解课文中的资源;内化性活动,要着力关注课文中作者对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运用;展示性活动,则需要积极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汇报学习成果。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评价,重点审视对动静结合表达效果的体悟程度,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运用,进而将教、学、评有机融合,强化跨学科学习任务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2.关注学习状态:从外显到内在,评价学习过程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全新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扭转传统理念只凭借结果来评价的固有认知,倡导淡化最终结果,而将更多的关注力聚焦在学习的过程中。跨学科的本质是综合运用多维信息为达成语文课程的本质目标服务,需要调配的资源、涉及的方法相对较多,对于学生之学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思考。
比如,在开展认知性活动时,很多学生依照惯有的理念和习惯,将资料搜集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下载资料,而无视资料搜集之后的选择和归类,试图借助资料对选择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其结果就出现了两大弊端:其一,机械搬运,完全套用搜集的资料,缺少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失去了“介绍”的价值;其二,资料运用逻辑错乱,学生没有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资料东拼西凑,不仅呈现的文案逻辑混乱,也不利于参与过程性活动。
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一问题,教师借助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充分了解,一方面可借助跨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对资料的甄别与遴选,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在后续跨学科活动中进行调整和规划,不断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
3.大概念矫正:从语文到多维,评价审视属性归位
由于很多教师对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并不到位,使得在践行过程中失去了语文之根,同时也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效能定位在信息量的增加上。由语文课程发起的跨学科学习,必须要坚守一个原则:即与其他课程领域的资源、思维和学习方式融合,必须要能够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要从语文领域“跨出去”,也要向语文领域“跨回来”。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对跨学科学习容易产生的偏向进行及时关注,并借助单元核心大概念,不断调整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保障。
正如上文所言,本单元核心概念定位于:介绍或者推荐一处景观(地方),不仅需要鲜明的方法作为补充,同时也需要适切、丰富的资料作为支撑。这就意味着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关注点,就应该着力于两个方面:其一,看是否能够为学生掌握“动静结合”等介绍的方法助力;其二,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资料搜集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任务,邀请跨界融合的第三方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比如学生基于情境活动撰写的导游解说词,就可以邀请专业导游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核心大概念,将导游评价始终定位在资料运用和介绍方法的习得上,保证跨学科学习始终根植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教师要准确解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定位,依循着教材独有的编排方式,明确单元内部资源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学习单元的具体学情入手,将更多维度和领域的资源为语文课程所用,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云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