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解读与创设

2024-09-28刘学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8期

学习情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重视。对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该如何解读与创设?如何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服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情境设计的价值追求——真实而富有意义

2022年版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情境”出现了多次。若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业质量来看的话,教学评价中“情境”出现次数最多。这都凸显了语文学以致用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文本内部的语境,一类是从教育理论角度说到的情境。其实语境这一术语主要通行于语言学领域,而情境主要通行于教育学领域。课标表述里的“语境”,更多指的是语言文本内部的语境。比如:想象诗歌情境、具体语言环境、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上下文语境。课标中文本以外用情境表述,提到设计的情境主要有: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具体语言情境、日常交际情境、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等。概括起来对情境有“真实的、运用的、具体的、交际的、对话式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等一系列的要求,一言以蔽之“真实而富有意义”。

所谓真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确实存在或将来会发生的情境,比如真实问题、生活应用等,可以有模拟性真实、虚拟性真实、现实性真实三类。杜威曾经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只有将学习嵌入其所关联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之中,学习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发生。

有意义的情境强调的是语用价值,是语文教育语用转型探索的深化。根据格雷戈里·贝特森提出的“三度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结构也可以由此分为三度学习结构。一度学习结构,学生学习是一种事实和结果。二度学习结构,这个层次的学习是关于方法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者是策略性知识等,学生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建构起来的就是二度学习结构,是提取出的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对一度学习结果的应用。三度学习结构,是对情境本身的一种分析判断的能力。从学生“能够”做什么事——针对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解答走向“应不应该”或者“是不是”要做这个事。解决问题建立在遇到情境的基础上,然后判断这种情境的问题所在,根据这种对情境本身的分析和判断,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结构,就属于三度学习结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就是三度学习结构产生的情境。

二、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创设——境由何生

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以终为始,在教与学中设计情境也可以从测评的三个方面去思考,这样可以做到生而有道。

1.日常生活类

这里指向具体真实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语言实践的生活场景。

(1)境由用生,实现文本语境和学习语境的转化。

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情境设计遵循境由用生。

读懂编者设计的情境。温儒敏先生说:“部编本”这一新型语文教材的编制要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换言之,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教材的重要参考。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题目是“我的动物朋友”。单元写作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写作要求是:“选择教材中的情境或者自己创设一个情境,向别人介绍你的动物朋友。”相比之前写小动物多是《我家的小猫》《我的小狗》之类的题目,这次习作体现了情境性、任务性。

设计独特的自主情境。除了教材编者设计的情境外,对于一篇文本进行情境设计时,也同样需要考虑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乌鸦喝水》课后题是“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可以让学生扮演乌鸦来进一步思考“你能喝到水的原因有哪些?你是怎么找到这样的办法的?”,进而补充出示原文中的内容,寻找原因,学习如何寻找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学习,学会问“为什么”。

(2)境由需生,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所需的对接。

文本之外日常生活类的情境,是由生活所需而产生的。这里的“需”是需求、需要之意,解决生活所需、生活之问、生活之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培养科学思维为核心,可以整合课程目标后确定聚焦点——发现的奥秘。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都可能会有参加发布会的事情发生,如何进行发布?这是学生生活之需,同时非常契合本单元有了新发现要发布的情境。于是“我的发现”发布会情境(见图1)就产生了。发布会的内容首先与观察自然有关,包括科学研究,还有创意设计,还可以是很普通的观察所得等方面;另外从学科角度讲发布会的内容不仅仅是科学的发现,还有语言学习方面的发现,比如《花钟》课文的写法。从发布会程序来说,既有概括性介绍,也有过程性说明,还有与会者互动环节等。

2.文学体验类

一流的文学体验类的情境是怎样产生的呢?

(1)文本内,境由文生。

文本内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如何理解?这里的真实的情境,指的是与文本的逻辑契合,而不是非语文方式的机械再现,更不是对文本的改造颠覆。学《观潮》不是必得播放视频来感受气势。情境应该从文本语言中生成,同时又与文本的阅读相互作用。“富有意义”是从文本中来,回到文本中去,再延展到文学体验中。如此,情境与文本、情境与活动、情境与学生才能相互作用,共生共长。总结起来就是境由文生。

《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从绘画与文学两个艺术结合点看的话,这篇文言文是一篇题跋,苏轼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 展示了苏轼题跋内涵丰富、妙趣横生的特点。纵观题跋的发展过程,苏轼的创作无疑代表了最高成就,本课情境和题跋的学习与传承相关联。设计的学习活动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初识题跋—读题跋—讲题跋—议题跋—写题跋的一连串任务突出了主体行为、操作和活动。总之,好的情境就是基于文本的课堂活动设计的一个形态。

(2)文本外,境由情生。

文学体验是语文课程本体性要求,其文本以外的情境应该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另外还需要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的新时代文化生活体验。总之,境由情生,应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满足文学阅读、创作等体验的情感需求。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童话的快乐、游戏、诗意、情感、自由、幻想等因素是吸引学生喜爱童话的重要原因。而连环画是以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绘画形式,有形象一致、故事连续等艺术特点。这个单元学习情境就是阅读童话、创编童话,这里用连环画的方式创作自编童话连环画,最后用定格动画的现代方式将连环画展示给学生。在创编童话时不仅有文学童话,还可以结合科学课“水”的学习进行“一滴水的旅行”科学童话创作。在多个阶段的情境连续体中学生对童话这一概念形成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

3.跨学科学习类

跨学科学习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性、实践性、探究性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特征。跨学科学习类情境的设计要点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另外,跨学科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跨学科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这些表述展现了跨学科学习一般都有表现性学习成果的特征,这也是境由何生的思考起点,即境由事生。

学习成果可以表现为日常生活类、问题探究类、艺术体验类等多方面。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聚合了多个学科课程,进行“借想象享艺术之美”跨学科学习。美术学科的“制作藏书票”,先欣赏藏书票,从美术角度分析其中的美;再设计并制作藏书票,在创造中体验美、表现美。语文课不仅可以阅读与藏书票有关的文字,从文字想象感受艺术之美,而且在藏书票创作上,也能给学生以题材或内容上的启发。比如京剧马鞭等道具、伯牙鼓琴画面、贝多芬等人物的画像等都可能成为藏书票的图案。对于这样的构想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适时引入以问题解决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形成以综合实践课为起点,美术语文并行实施,最后以制作藏书票为公开成果的跨学科学习。

三、情境与任务设计的观照——境由何成

情境理论学家陈望道先生认为对语言文字美丑的评价“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他提出六种情境因素影响着修辞的题旨: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借用这六种情境因素,可以设计情境与任务。

1.何人——角色意识

所谓何人,即情境中的事由谁来做。从角色视角去看待任务、完成任务,是情境设计的首要任务。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要目标为先“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再在习作中运用,“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比如可以举办“最佳带货主播”评选交流会,评选谁是最能“说明白”的主播。

2.何时何地——时空意识

情境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寻找时间、空间下的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另外,文本内的情境需要寻找关联效益,也就是说有些作品看起来似乎与当代学生的时空比较远,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着联系。比如《开国大典》等作品,可以与学校国庆节的活动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策划当下时空里的国庆活动。

3.何故——目标意识

情境是手段,其指向一定是课程目标。这里的目标还有其特殊性,就是目标一定是指向于问题解决,指向于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是基于问题并始于问题,其次基于问题,要高于问题,即在学生大量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梳理,确定问题类型,形成研究主题。最后情境设计的底线是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为活动而创设情境。

4.何事——事件意识

情境设计应和大任务相联系,所以情境设计不仅仅是暴露学习的自然场景,是与一定的事件及结果相联系。比如事件即实践,情境设计的交际取向,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将语文领域的学习与对应的交往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拓展了学习时空,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另外事件即生活,事件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者将来生活中存在的。临近毕业之际的学生正值童年迎接少年的特殊时期,实施“那些人,那些事,我的如歌童年”语文毕业课程,在毕业典礼中展示课程成果,这样将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5.何如——技能操作意识

所谓何如就是如何达成、怎么达成,情境设计还需要考虑哪些技能操作能够达成目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中有三个方面新能力:新的说理能力,选择运用事例来说明观点;新的口语表达形式,辩论;新的习作文体,写科幻故事。结构化设计为两大活动:通过辩论,形成由观点到事例“依据观点分析事例—思考观点形成辨析事例—为了观点学找事例”的辩论活动;通过科幻写作,形成由事例到观点“读事例找出观点—选择事例突出观点—运用事例写出观点”的科幻故事创作分享活动。实施中设计四类情境:搭资料支架,厚重资源性情境;设问题支架,设计探究性情境;建训练体系,形成认知性情境;立评价支架,满足需求性情境。

教学是对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进行有效转化,建立学习逻辑的过程。情境创设和语言实践是语文学习逻辑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其实突出的是语文课程学习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征。总而言之,情境中的人、事、景、境等都是为了应用而生,为了素养而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