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料袋”,联通课堂内外
2024-09-28宋欣
“资料袋”是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辅助材料的形式设置在课文教学篇目后,包含内涵丰富的阅读资料和扩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灵活应用“资料袋”辅助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为学生筑起联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桥梁。
一、双线并行,明晰主题
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特点,每单元都设置了特定的育人主题。“资料袋”作为单元课文中的补充材料,能够在反映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扩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教师将“资料袋”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落实语文要素,深化学生对单元主线的理解。
以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为例,本课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记录了他对蜜蜂的观察过程以及观察结果。课文后的“资料袋”则详细介绍了与法布尔相关的信息及其名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名言进行分析,明确本单元的育人主题。对于“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这段话,教师向学生提问:“通过这句话中的‘一次’‘两三次’‘没完没了’,同学们可以谈谈法布尔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品质吗?”学生回答:“法布尔有锲而不舍的观察精神。”也有学生回答:“法布尔有非常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翻到单元导读页,再次阅读该单元的提示语。”该单元的核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单元提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这里的“留心”,即学生提到的“锲而不舍的观察精神、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也就是本单元的育人核心内容。教师总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资料袋”中提示的内容,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观察是实验的重点环节,如何在习作中将观察过程表述清楚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在《蜜蜂》一课中,作者从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三个角度出发,描述了完整的实验过程。教师向学生提问:“在一篇文章中,什么样的关联词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更有逻辑性呢?”结合“资料袋”中提供的经验,学生回答:“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关键词串联。”教师总结:“分层次地记录自己的每一次观察过程,运用合理的关联词,可以增添写作的逻辑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落实了语文习作要素。
“资料袋”不仅是一篇课文的资料补充,更是整个单元的助学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资料袋”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单元的主题思想,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在“资料袋”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践学习中去。
二、学科融合,思维转化
“资料袋”中的内容不仅包括丰富的背景材料,还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扩展知识。这些扩展知识可以与课文中的知识相互补充、融合,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资料袋”的辅助,教师可以实现语文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汇总,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介绍了恐龙的进化历程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资料袋”部分则介绍了科学界有关鸟类起源的假说以及辽宁西部地区发掘出的部分恐龙化石。教师以“资料袋”为辅助材料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转化学习思维。本课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知识,可从小学科学课程中获取灵感,引导学生在课前分成两个学习小组,一组学生搜集与恐龙进化相关的材料,另一组学生搜集鸟类进化的对比照片。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资料袋’中提到了‘鸟类由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大家能够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谈一谈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分析。两组学生经过交流、分享、讨论,得出了结论:鸟类和恐龙确实有亲缘关系,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存在有羽毛的恐龙吗?请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用简单的话来描述一下。”学生经过阅读,积极回答:“在我国辽西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一下课文标题,现在有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学生回答:“为了表现出恐龙的进化过程。”这样,通过学科融合的互动方式,不仅让学生理清了课文中恐龙与鸟类的关系,还培养了跨学科思维。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提供的资料,运用流程图记录恐龙进化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将恐龙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标注出它们的主要特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补充跨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巧用“资料袋”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方式,丰富学习途径,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从单一的文本学习转向多元的知识建构,从而将更加灵活的思维投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情境创设,实践拓展
“资料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进行延伸拓展,促进学生将语文要素融入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资料袋”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自主培养语文技能,将语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教材中含有大量应用类文本,学会简单应用文本的写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夯实语文基础。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观察日记,记录了他对爬山虎的观察过程。“资料袋”中指出:“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资料袋”中提供了两种记录形式,一是图文结合,二是制作表格。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袋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教室里的植物角,现在老师需要一份教室绿植的生长状况报告,同学们可以帮帮老师吗?”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参加该项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认领其中的一盆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学生可以借鉴“资料袋”中提示的内容,先简单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再对记录进行总结,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选择了绿萝的叶片作为观察对象,该学生设计了一张观察表格,在表格表头分别标上颜色、形状、大小。随后,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进行记录——颜色:深绿色,形状:水滴形,大小:半个手掌大。“资料袋”中还提到了图文结合,但教室内并没有拍照打印的条件,于是学生别出心裁地用自己的涂鸦笔在表格旁边画了一幅图,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就完成了。实践的下一步,就是将观察记录写成完整的观察日记。学生初次接触观察日记,有些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重读一遍,汲取课文中的写作经验。叶圣陶描写爬山虎,先总体介绍了爬山虎的外形特征,再从细节之处展开,学生也可以此为启发,先从颜色、形状、大小三个方面描摹绿萝的特征,然后挖掘细节之处,刻画它的脉络和根茎。学生最终提交了一份份优秀的观察日记,教师从中选取一部分作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交流经验、展示成果。
实践活动是沟通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情境创设是联结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教师利用“资料袋”中提供的范例进行情境创设,展开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在“资料袋”的提示下,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地汲取知识、应用知识。
“资料袋”作为教材中的助学系统之一,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和实践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高新技术开发区银杏小学南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