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教学价值点的甄别与辐射
2024-09-28蔡雪卿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丰富的教学价值点。在教学时,教师可能习惯以零散、琐碎的方式解读文本,导致教学始终处于相对肤浅的状态。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从众多的教学价值点中遴选、甄别出具有穿透力和辐射性的资源,达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六年级上册编选了说明性文本《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层次、感受说明方法、落实语言运用,挖掘多维立体的语言运用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笔者以这一篇课文中极具表达特色的转折关系为例,谈谈对多个语段中出现的“但是”这一关联性词语的教学处理方法。
一、避重就轻:精准研制适切的教学价值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对课程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不可或缺,要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本,紧扣学生现有经验、认知所需,对接教学目标,开掘教学资源,明确教学价值点。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将“但是”这一关联词语作为本文的教学价值点,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以及对基础学情的精准把握。
首先,“但是”一词是整篇文章文脉逻辑的中轴点。文章开篇写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因为孕育人类,地球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随后,话锋一转,开始言其小,且不会长大;谈及矿产资源,先是写地球“无私”“慷慨提供”,后又说会“加速枯竭”;写到可再生资源,先说“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后来又陈述“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甚至谈到“移居到别的星球”的话题,针对科学家提出的设想用“但是”去否定,比如“遥远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由此来看,“正面描述+反向告诫”是作者表达的逻辑模型,作者在“但是”的反转中,一步步说明观点,强化了向人类发出提醒的表达用意。
其次,“但是”一词又是学生极其容易忽略的。学生的阅读常以“实词”为导向,重点关注写了什么。即便能够关涉到表达方法,更多的也是聚焦在鲜明的技巧上,对于藏在语言文字中的逻辑、文脉,很少能够关注到。“但是”,作为一个关联词语,在很多学生的阅读意识中,由于文本表达的畅达,常常会不自觉地依照作者的表达逻辑阅读下去,顺从于文本内在的表达,从而忽略了很多看似简单但值得玩味的关键词语,对“但是”所起到的“扭转”式表达效果毫无洞察。由此来看,“但是”一词及其所形成的表达体系,既体现了作者表达的妙,更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教师要抓住容易被学生忽略,但又非常关键的节点,紧扣关联词对语段,甚至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和表达形成洞察,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角色置换:将呈现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学价值点确立后,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若以直接呈现的方式“抛”给学生,仍旧是从“教师教”的维度展开的,学生始终是“被灌输”对象。当师生双方并未就所教学的内容形成相应的认知共鸣,后续的探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确立了“但是”这一词语的教学价值点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教学点演化为学生自主发现的成果。教师可以将课文中两个“但是”的语段集中出示。
语段1: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语段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相机组织学生找出两段话中相同的词语,能有效扭转学生的阅读姿态:联系着读、统整着读、对比着读。最终发现,相同的词语居然是“但是”,六年级学生对“转折”关系的定位并不陌生,却鲜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体悟其产生的表达效应。
采用这种自主阅读的方式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语段的内在逻辑中,学生先对语段的整体构思进行初步辨析,蓄积认知上的共鸣,教师再将师生认知调整到相同的节奏和韵律上,为学生后续深度学习奠基。
三、宕开一笔:关联生活的丰富资源
教师要紧扣学生原始的储备经验,明确与当下教学点的差距,并找准两者之间的交集点、融合点,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
在学生揭示了“但是”之后,不要直接展开教学,而要尊重学生对“但是”转折关系的初步理解,巧妙地宕开一笔,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人用“但是”对自己说过话,如妈妈表扬我,又用“但是”告诫我;同学同意借我东西,用“但是”提醒我当天归还……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切的感受体验,在学生的回忆、组织和描述中重现课堂。这种接地气的素材,让学生深化了对转折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对表达作用的体悟,强化了对语段内在表达逻辑的洞察。
纵观整个教学板块,既没有大张旗鼓地指导与传授,更没有煞有介事地灌输与感知,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视角,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对方的表达状态,将活生生的资源,经过自身的处理与加工,为其他同学提供了便于引发共情的范例。由此,学生蓄积了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的认知基础。
四、实践为王:以充分的语言实践替代灌输与告知
2022年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极具空间感的言语天地,用充分的实践替代生硬的灌输和机械的告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既然“但是”表达转折,让我们看到了“不好”的一面,那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让我们看到“好”的一面。逻辑理顺了,学生改写起来就更轻而易举了。
改写语段1: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我们一定要有节制地开采,减缓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消耗,让它长期为人类服务。
改写语段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我们不能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保持再生功能,避免造成生态灾难,解除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改写环节中,虽然改写的内容不多,但关涉到的思维却非常丰富,教学效果鲜明:经历了联系读、对比读以及关联生活的素材后,对“但是”背后转折的效果,形成了真正的理解;通过“改写”,在检验的过程中,借助语言实践来代替理性分析,顺势巩固强化了既有认知。
五、辨析对比:扩展价值点的教学效应
2022年版课标非常关注学生阅读时的思辨能力,在“思辨性阅读和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助力学生向着文本的深处漫溯。
基于前期对“但是”一词展开的教学,在学生经历了改写之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改写内容与课文原文进行对比,并设置思辨性话题:“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呢,而要用‘但是’来转折,从反向的角度展开表达呢?”这一思辨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但是”一词形成的转折效应,凸显了反向的效果,更好地起到了“预警”之意,这正与课题“只有一个地球”传递的“告诫”意蕴遥相呼应,为说明“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观点起到了警示作用。
在这一思辨性话题中,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对比修改文本与课文原文之间的不同,明确了不同语言体系下不同表达逻辑所形成的不同风格,提升了对文本资源的品鉴意识,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师对“但是”这个教学点独具匠心的处理,展现了语文课该有的样子: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练”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依托课文载体,联系实际生活,尊重学生原始经验,精准地教。用具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用语言实践代替机械分析,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语言实践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