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版课标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析

2024-09-28刘丽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7期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以弘扬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作为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课程传递出的文化精神真正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呢?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感悟体验革命文化精神奠定基础。

1.借助单元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不少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单篇课文的特点,还要关注单元情境,以把学生置身于整个单元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提供条件。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材中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文章,人文主题是“伟人的故事”。结合单元课文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我们为什么敬爱他”这一单元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与具有时代感的伟人或者革命人物“面对面”,学习先辈事迹,聆听师训名言,感受人物精神,并且抓住关键词句有条理地把故事内容复述下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回音壁”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开展“走近名人”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伟人或者革命人物进行交流;其次,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讲一讲,促进学生对伟人或者革命英雄人物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新课标视域下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要关注单元整体,从单元整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和完整。

2.借助虚拟情境,促进情感体悟

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创设虚拟情境,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隔空与军神刘伯承同志进行对话,以让学生真正走进刘伯承的内心,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虚拟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等的情感体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虚拟情境的创设可以突破时空的隔阂与限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隔空对话中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的崇高品质。

二、设计任务,落实语文要素

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方向。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语文要素设计驱动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学生素养和精神的共同生长。

1.设计统领性任务

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具有统领性的主任务,以任务来贯穿学生阅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全方面的体验与感受,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达到无声育人的目的。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具有统领性的学习任务:“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做了哪些事?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经受了哪些危险与困难?”在具有统领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对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关注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并以此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抓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设计跨学科性任务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记叙的人物、事件等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很难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并由此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理解与体悟。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向学生补充拓展一些关于课文中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资料。其次,让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来。最后,让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整本书的内容。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而且还可以把历史、美术、信息技术及整本书阅读活动关联在一起,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感知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跨学科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组织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根本追求。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来引导学生感知故事中的场景与人物心理,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1.体会文章主旨内涵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精神情感的教育,还要立足于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对词句的品味、感受中把握课文在语言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读书志向。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并把自己的读书志向和原因写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少年周恩来,感受他的爱国心,而且这种爱国心还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与学生自身联系,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读书志向更加明确,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涵与价值,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

2.感受人物高贵品质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人物大都具有崇高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人论事,对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如五年级下册《清贫》所在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然后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说说透过这些描写自己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方志敏甘于清贫、克己奉公的精神感受得更加深刻。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方志敏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与两位国民党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相关描写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得更加深刻。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阅读引领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向英雄学习的决心,促进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革命英雄人物的可敬,凸显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

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驱动性任务的设计以及丰富活动的组织展开教学,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文化的渗透与熏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