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优化设计探究

2024-09-28李松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7期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对语文作业的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在形式上要更加活泼多样,富有情趣,在内容上要体现层次性、实践性的原则。教师应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一、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双减”政策和2022年版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和能力范畴内选择自己真正想做、能做的作业,从而建构高效化的作业模式。

1.注重弹性,增添“人情味”

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完全一样,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有坡度的作业,将作业分为“三色”作业,即基础题(绿色)、能力提升题(黄色)、拓展挑战题(红色)。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古诗《暮江吟》后,可设计以下三项作业(见表1):“绿色作业”是基础练习,旨在积累语言,是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黄色作业”是写话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由学生自主选择;“红色作业”是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作业训练,能够内化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多了些“人情味”。

2.注重个性,讲究“趣味性”

作业设计不光要有“人情味”,还要有“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自己能做又愿意做的作业,更能凸显作业环节的实际价值。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后,可以设计以“地球,这一人类的共同家园”为主题的弹性作业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一段记录自己与地球交往的活动;可以是学生想象中的地球的样子;可以是记录学生做“小记者”采访路人为环保所做的努力的新闻报道;也可以上网或查找资料,搜集有关爱护地球的知识;还可以是学生制作“地球”主题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要求避免了“一刀切”,多了些趣味性,少了些强制性,深受学生喜欢。

3.注重灵活性,鼓励“挑战性”

为了充分发挥分层作业的价值,合理指导作业是关键。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学习的困境对练习题进行分层,灵活设计丰富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选择多层次的作业来完成,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落实语文素养。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时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浮于表面,一知半解,就灵活设计了课后习题。首先,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推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明白了“其人弗能应也”的表层原因是楚人发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其次,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想象楚人哑口无言后的内心活动。这样的说话练习,会使学生进一步揣摩楚人的思维过程:不管说哪一个被损坏,都和“我”前面说的话相矛盾,“我”在吆喝的时候怎么没想想结果呢?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自然明白寓言揭示的道理。最后,追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学生经过举例论证后得出透过表面发现深层的寓意: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结果而不做进一步的思考,就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此作业通过设计三个环节的活动链,在层层推进的思考中,指导不同层面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中,从而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师要活化语文作业设计,打破常规作业形式,创造性地设计接地气、有趣又有“料”的实践性作业,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以语言交流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文字感受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作业是最缺乏期待的。一堂精读课结束后,教师设计作业时常常只注重“写”方面的训练,作业无非是抄写词、完成课后习题等书面练习,而忽略培养学生以口头表达等形式为主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以“读”“说”形式为主的“交流”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教师可以优化课后作业:请以“我为西沙群岛代言”为主题,将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在这个作业设计中,教师聚焦口语表达,引导学生在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基础上,以“代言”的形式,将课文中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布置时,教师将其发布在“微信小管家”中,鼓励学生以录音或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代言”作品,并开通“小红花点赞”渠道选出班级的优秀作业,再择优发布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让学生随时沉浸阅读,即时分享体验。新颖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中达成学习目标。

2.以社会实践为主的作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双减”背景下,学生因作业量的减少而获得更多的课外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堂内容合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生活元素,将作业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通过制作贺卡、“老师,我想对您说”一封家书等项目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学习包粽子、做月饼、制作手工灯笼等,并通过这些作业实践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与环境”口语交际时,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探讨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兴趣,从而围绕此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业设计紧扣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开展“南淝河水环境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走访并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见表2)。

类似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吊起学生的“胃口”,并通过实践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查阅资料或向长辈请教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跨学科实践为主的作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指导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习作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再精心设计“课前观察作业清单”,一是观察实践,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是家里养的,也可以是亲朋好友家饲养的,观察的内容包括外形、进食、睡觉、脾气等方面;二是搜集整理材料,查一查书报、网络或者与同样饲养动物的人交流,记录有用的资料,整理读书笔记。这是一种十分简便,但非常有效的搜集作文材料的方法指导,不仅让学生搜集到了作文材料,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材料的过程,还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践体悟搜集材料的方法策略,所以这张薄薄的作业纸,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具体的指导方法,让学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什么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业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转变传统观念,遵循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隆岗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