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化:指向个体语言经验的教学策略

2024-09-28周汉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7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结构化教学,强调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语言积累、语感形成、语理习得,最终塑造学生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就语文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要落在实处,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涵养,随时能调用个体语言经验。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个体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结构化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积极建构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获得有意义的建构,提升素养,具有独特价值。

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形成个体语言经验,重在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主动梳理探究,形成语言表现。结构化教学是基于对学生知识整体结构的理解与学习经验的了解,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结构关联的思维发展过程,达成心智结构自然开放与经验生长的学习。课标强调要将以静态语文知识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动态语言实践,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结构化建构,探寻形成路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个人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而非被动地从讲授之中获得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先前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新的知识。结构化的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学生语言经验基础之上,语言经验的形成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中形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广博、庞杂、零散,隐藏在教材的选文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教语文,必然会出现碎片化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这正是课标所提倡的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引导学生提炼语言规律,形成结构化的语言知识,建构起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经验。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语言学习的意义就在于促进知识技能顺畅地迁移,能够通过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能力转化,从而实现课标要求的“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个体语言经验形成路径见图1。

二、结构化聚焦,确立素养目标

1.聚焦编者意图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为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其教材内容包含“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板块。“精读课文”习法——从读到写,明确方法;“交流平台”明法——归纳整理,明确方法;“初试身手”练法——初步尝试,运用方法;“习作例文”得法——读写融合,巩固方法;“习作”用法——迁移运用,形成成果。五个板块之间相互融通,彼此紧密联系,形成整体架构,力图实现读写结合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尝试还原编者意图,形成对结构化的专业解读,有利于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实现读写的无缝融合。

2.聚焦语言运用

本单元以“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为教学目的。因此,单元教学的定位应是由读促写,在读中积累语言范式,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提炼出结构形式。教学中,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具体语料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通过“交流平台”梳理说明文的写作知识及表达方法;通过“初试身手”进行针对训练,初步学习说明文的表达;通过“习作例文”让写作知识到具体语境中走一个来回,直观感受说明文的不同表达风格;通过“习作”进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完成活用资料、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事物的综合性实践,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经验。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与普通单元的教学相比更加突出的特点是:借助单元整体编排,学习表达,聚焦语言运用。

3.聚焦学情起点

确立核心素养的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起点,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落地。教师通过学情诊断可知,学生在“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方面存在以下难点:(1)筛选写作对象,寻找感兴趣的主题(既可以介绍一种事物,也可以是流程性说明文)。(2)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表达事物特点。(3)活化使用资料,把某一种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4)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因此确立单元习作目标如下:(1)通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初步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2)能阅读说明性文章,明确文章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从多方面展开说明。(3)搜集资料,能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4)能和同伴分享习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结构化关联,设计学习路径

结构化的学习路径设计应站在学科结构和单元结构的高度之上,要用结构化的思维解读教材,分析学生,客观理性地从横向和纵向等多维角度分析关联性,是教师对学生个性语言经验形成的专业化理解和创造的过程。

1.连续——相连接续

教材编写关注习作能力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应该关注教材的编排序列,精准了解学生的既有起点,将零散的习作训练点串联起来,联结新知和已有知识,形成阶梯性的体系,助力学生个性语言经验的生成。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说明性文章(含说明事物特点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发现其分散在普通单元、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中。(见表1)

本单元虽是教材第一次正式提出“说明文”的概念,让学生学习说明文并尝试写说明文,但其实学生早在三年级开始就接触了说明性的文章,这说明学生已经对说明性的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够通过仔细观察、连续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那么本单元的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在学生已有的观察能力上,学习搜集资料,运用相应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纵观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围绕观察、想象、把事情写清楚、按照顺序写景物、写说明性的文章、描写人物、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要素共编写了八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现出了鲜明的读写结合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特点,让教材的独特之处产生独特的效应,推动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经验。

2.关联——关系联结

教师对教材进行专业化的解读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横向关联、纵向关联以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人经验关联,联结知识结构和个人认知结构。对教材的横向分析,即对单元整体进行文本解读: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主要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不同类型,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太阳》的语言平实、严谨;《松鼠》的语言活泼、生动。“交流平台”则总结了说明文的作用和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初试身手”第1题以电视塔为例,引导学生选择身边事物,有意识地观察或搜集材料,介绍事物;第2题将散文《白鹭》部分段落改成说明文,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习作例文”提供了介绍事物及介绍制作流程两种不同的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表达。“习作”体现了习作的综合性过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这五个板块,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向习作,EV8A5QgkKOtbD8K7W3osniI0vB+T6yeq1p+HbEV5yrg=习作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自我内化、完善并最终结构化的。纵向分析在“连续——相连接续”已作具体论述,学生在“细致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学习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到学生的个体经验,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关注资料的选择与恰当重组,灵活使用资料。

3.循环——螺旋式上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基于“感受—归纳—运用”的逻辑系统,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聚焦“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彰显各个板块的学习价值,从习作的基本环节入手,展开综合性、序列性的习作训练。学生通过语言实践,逐步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本单元编者对各板块的编排彼此关联、相互呼应,形成较为完备的语言实践体系。

基础性训练:主要针对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系统。《太阳》一文的课后第1题“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和《松鼠》一文的课后第1题“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主要指向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太阳》一文的课后第2题“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和《松鼠》一文的课后第2题“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主要指向表达方法,是学生习作的基础知识,是对习作知识的有效梳理。

迁移性训练:借助两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仿写练习。如学完《太阳》一文,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天体的某一个特点。学完《松鼠》一文,学生可以仿写诸如“蚂蚁搬家”的片段。这类练习往往与原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目的是减缓坡度,迁移运用,形成习作的初步经验。

针对性训练:主要是“初试身手”中的两次小练笔,在迁移性训练的基础上去同质化的内容。第1题要求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练写,目的是学习恰当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感受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2题重在体会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抒情类文章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综合性运用:主要是“习作”部分。拓宽思路,明确写作要求,既可以写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介绍事物制作方法的程序性说明文。旨在要求学生细致观察某一种事物,学习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特点,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这一阶段是前三阶段的综合实践阶段。

本单元通过有层次、有重点的训练,层层递进,通过语言实践,归纳整理,实践运用,提升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经验,不断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

四、结构化实践,丰富语言经验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将本单元的练习转化为联结课堂内外的拓展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经历语言实践的过程。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好物推荐”实践活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活动一:寻找身边好物。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与父母共同商量,找出家中闲置好物,为爱心义卖做准备。并且提前设置学习单:给身边的好物找到新的主人,并给它撰写一份200字左右的介绍,便于新主人对它进行了解。

活动二:再读说明书。闲置的好物一般都配有说明书,读一读这些说明书,了解说明书是如何介绍物品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物品,更好地了解说明书的行文特点,同时也为撰写介绍提供了思路。

活动三:撰写商品文案。这一环节是语言实践的中心环节,是实践活动的重点部分,学生要明确介绍好物的哪些方面,通过哪些说明方法介绍比较合适。撰写好文案后,与同伴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再次进行修改。

活动四:好物我来夸。可以通过口头介绍和书面介绍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迁移运用知识,体验实用性说明文的特点,将书面语言走向口头交流,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真正实现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语文课程应致力通过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本单元的教学由课堂延展走向生活运用,构建真实的语言情境,积累个性化的语言经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