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三条路径
2024-09-28缪爱华
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研究不深、融合不够、跨科假象等问题。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使得语文的跨学科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仍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和不断总结。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驱动任务、进行有效整合这三大路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一、创设真实情境,深化阅读理解
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时,创设真实的情境十分重要,教师需整合语文以外的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接触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面积、范围、位置以及历史背景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沙群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包括22个岛屿、7个沙洲、8座环礁、1座台礁和1座暗礁海滩,陆地总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为518千米。其中,永兴岛是最大的岛屿,面积为3.2平方千米(包含石岛)。在呈现这些信息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数学问题,如:“西沙群岛的陆地面积占整个海域面积的比例是多少?”“永兴岛的面积占整个西沙群岛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多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也锻炼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补充介绍西沙群岛的历史。西沙群岛古称九乳螺洲(石)、七洲(洋)、长沙、千里长沙等,我国劳动人民在这里世代捕捞、创业,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的“货泉”、东汉的“五铢”、宋代的“圣宋元宝”和明代的“永乐通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曾在西沙群岛驻足。1947年,为了纪念郑和的壮举,宣德、永乐群岛被以当时的皇帝年号命名。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最后,教师可以播放《南海风云》的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融合地理、历史、音乐等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既开放又综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将地理、历史、音乐等学科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学习情境,切实加深了学生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师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直观形象的地理信息、历史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文本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关联。与此同时,将数学计算与音乐欣赏巧妙融合,让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锻炼数学思维与审美能力。这一跨学科教学方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通过对西沙群岛历史文化及中国古代航海壮举的介绍,成功地寓语文学习于德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的伟大事业。
二、设计驱动任务,引导具身探究
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巧妙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引领学生目标明确、系统地学习。这类任务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真实实践活动构建知识体系,以获得全面且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出爱国主义思想和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这些核心概念将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贯串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即引导学生理解红色精神,并通过相关故事和历史人物了解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红色精神?你知道有哪些小故事反映了这种精神?”这个问题将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包括课外阅读、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教师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如,可以推荐一些关于红色精神的书籍、文章或网站,供学生参考。在学生完成初步探究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阅读《雷锋日记》《小兵张嘎》等红色题材的小说。通过挑选出精彩的情节和描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讲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红色精神,教师还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如,苏武“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的故事和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勇事迹。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报告、演示、作品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需要制订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应该以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际表现为重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驱动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
三、进行有效整合,丰富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是一篇充满诗意之美与音乐之美的课文,不仅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境,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月光曲》的魅力。首先,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了解莱茵河。通过展示莱茵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特点。随后,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描述莱茵河的地貌、流域等,进一步感受莱茵河的自然美景。然后,给学生播放《月光曲》,让他们在音乐中想象。随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结合音乐与文学,分析第9自然段中关于大海的描写。通过音乐与文学的交融,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所传达的情感。在教学中,还可以邀请美术老师协助,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及自己的理解,创作一幅与《月光曲》相关的画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视觉艺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人物,如贝多芬、盲姑娘等,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人性之美。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看法,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跨学科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尝试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课堂带来了多样化,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适应社会对多面人才的需求。尽管如此,实施中也遇到挑战,如过度强调语文本身而忽视全面能力培养,以及提升教师素质的必要。为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思路,采取有效策略,整合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实践环节优化教学效果。这样一来,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将充分发挥作用,激发课堂的活力,照亮学习的每个角落。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