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单元整体教学的构架与设计
2024-09-28丁振东
教材中编排了多篇神话类课文,神话的魅力既在于神话本身,神奇的故事、神奇的想象、神奇的人物,也在于不断勾连文化、科学,产生新的魅力,这些魅力需要在与神话的丰富对话中体悟,需要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创意表达。
一、分解与组合:基于要素,线性推进
1.要素为线,整体重构。相对于以单篇课文为载体,落实多个单元要素,教师可以以要素为线,重组整个单元,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安排(见表1)。
2.要素为箭,靶向定位。通过重组,课堂教学以要素为箭头,整本书阅读和习作为靶心的正反面,有的放矢,单线突破。教师以要素组织教学,需要跳出课文,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整体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强。
3.要素为弦,思维为谱。以要素为弦,课文成了例题,要素成了公式、概念,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习得方法,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弹奏出思维的华章。如“神奇的人物”板块以《盘古开天地》为例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发现神话人物的形象之神、力量之神和精神之神,并在重点处品味课文,再以其余几篇课文为例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迸发思维的火花,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状态。
此外,教师对要素的落实不能局限于本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如何感受神话中人物的形象?特别是一些故事里并没有细腻的细节刻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只言片语,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神话人物与天地抗争、与大自然抗争、与主神抗争、与怪兽抗争的画面。想象丰富了学生对神话人物形象的认识,想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二、比较与分析:落实要素,言意共生
1.“穿越”,在任务与情境中乐学。对要素的落实应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导,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根据课标中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和神话单元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探索神话的奥秘”作为单元任务,创设“穿越,我和______过一天”的单元情境,围绕大任务、大情境,每课时都有小任务、小情境。(见表2)
通过“穿越”,学生置身神话的世界,亲自讲述、拍摄、设计、探索和创作神话,不再是神话的旁观者,而是神话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而使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在情境与任务中不断提升。
2.比较,在一般与特殊中研学。通过比较阅读,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一般性要素,推动神话单元独特要素的落实。
一比,知因果。《普罗米修斯》和《精卫填海》的起因学生不容易把握,“无火”是因,还是“盗火”是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是因,还是“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是因?通过单篇学习可以解惑,但通过与《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起因的比较,学生更容易发现答案。二比,知神话。通过对单元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神话的世界原本是混沌、黑暗的,而在神的帮助下,世界变得充满生机、充满光明,变得更加美好,神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是单篇课文很难做到的。通过表格的填写,教师也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状态。三比,可探索。比较一下“神奇的神话”两次试教的设计(见表3、表4),同样是比较阅读,比较的落脚点是什么?以往多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学生在既定框架下思考、研究。但经过探究发现,比较阅读应该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比较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异同,这一比,不仅比出了神话的起源、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神话的精神力量,还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受益的学习支架,抓住“起因、经过、结果”不仅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可以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架。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野下,通过反复比较研学,语文要素与教学目标、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有机融合,共融共生。
三、勾连与思辨:整合要素,创意表达
这里的要素指的是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通过整合、勾连,达到品味语言、学会阅读和乐于表达“三位一体”的目的。
1.内容与形式的反复穿梭。以要素为线将“快乐读书吧”和“习作”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课文教学中,单篇与整本、阅读与写作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见表5)
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都是一个指向要素,一个指向阅读与写作。如“神奇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不同的讲故事的支架,这支架何尝不是学生编故事的支架呢?而在第二课时中,讲好神奇之处,就是在为学生写好细节、把故事写生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简单讲故事,生动讲故事,丰富讲故事,既是阅读的深入,也是表达的深入。要想把故事讲生动,就需要打通单元课文,如想象大海与精卫的对话时,可以将普罗米修斯与火神赫淮斯托斯的对话作为范本。
其余几课时的教学分别引导学生发现神奇的想象在哪里,如何进行神奇的想象,神奇的人物如何塑造……都是在内容与形式间不断穿梭。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范文,在范文中学方法,在习作中用方法,在范文中感受神奇,在习作中创作神奇,阅读与写作完美融合。
2.课内与课外的勾连。虽然教师将本单元界定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重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神话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神话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提高审美品位;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但同时,学生也进行了思辨性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从中感受到了神话的多元表达。如由《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勾连起中国的文化:一块孕育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块化成《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等;远古与未来勾连——众多科学工程以神话命名,神话与科学有怎样的联系……这些勾连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神话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创作打开了思路,也启发着学生对神话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无论是神话单元,还是其他单元;无论是单篇的平面展开,还是要素的线型突破,任何的大单元教学一定要有主题搭建,然后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解,分解中又要注意关联,有效整合,形成知识的网络、方法的网络和思维的网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