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
2024-09-28张海燕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丰富,更有底蕴。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一、任务驱动,感知文化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涉及节日民俗、古代科技发明、古建筑、古代名画等方面的内容,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教师可以从单元特点出发,设计贯串整个单元的大任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化的特点。
结合单元课文特点,教师可以把贯串整个单元的学习大任务确定为“向世界介绍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四个小任务,由此驱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感知。任务一主要围绕《古诗三首》进行设计,以子任务“中华节日我知道”带领学生在体验节日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再通过“中华节日我会讲”的子任务,让学生把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自己对节日的个性化理解讲给大家听。“纸文化”小讲坛可以作为本单元第二个任务,主要让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通过对造纸文化的讲解来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任务三,《赵州桥》一课中的任务可以设计为“介绍一座一千四百多年的桥”,让学生从这座桥设计的年代、设计上独特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介绍说明。任务四,《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名画解说员”,让学生从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解说,使学生对这幅画明扬中外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以总任务一线贯串,统领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感知文化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的基础。教师依据课文特点设计具体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具有贯串性和统领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感知,并且学生可以把在真实的任务引领下习得的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素养。
二、联系生活,感悟文化
当文本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时候,学生的感受体验也就越深刻。教师将课文中的观点看法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整合建构,并在语言实践中迁移运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关于节日文化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以“中华节日我知道”学习任务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先结合古诗内容了解古人过节时的情形,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现在的人们是如何过中华传统节日的,以及自己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穿越了时空,深化了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在“纸文化”小讲坛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纸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到纸的发展与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介绍一座一千四百多年的桥”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桥,说说这些桥有什么特点,然后把自己见到的桥与一千四百多年的桥进行对比,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画中有‘话’”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去集市上见到的热闹场面,然后带领学生感受画家把街市上热闹繁荣的景象描绘出来是怎样一种高超的绘画艺术。
“生活即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结合生活才能让学生对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教师把落实单元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收集资料,探索文化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单元中的课文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收集传统文化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是本单元重要的语文要素之一,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等,让学生在收集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
本单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单元结构的,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满足于单元课文所学,而要能够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由篇及类地获取知识。比如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除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以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者听长辈的讲述来获得。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的发明情况,让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发明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教学《赵州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国内外各种各样桥的图片以及设计理念,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心中的桥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同学们分享。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画家张择端的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在绘画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可以通过资料的补充拓展,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之深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所学课文特点适当拓宽学生学习的场域与边界,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丰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能够采取多种方法、从多渠道获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探索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搭建平台,传承文化
感受文化、亲近文化、探索文化、传承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善于搭建适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生活中实用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本单元课文特点,教师可以采取文字展示、图片加文字展示或者各种活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如在“中华节日我知道”子任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联结课后练习“这三首诗写的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在课堂中设计“中华节日我会讲”子任务,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以“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中秋节……”等为开头,写一写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特点等, 并让学生运用查找到的资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出一期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有学习交流及活动展示等,自然而然地把语文要素目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随着学生的汇报展示,他们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真正扎根。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教师依据单元课文特点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自然地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教师以教材文本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联系生活、收集资料及搭建展示平台等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五期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分享式课堂’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JY15-GX-L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豫新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