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4-09-24彭祥成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 要:皖东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还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然而,由于公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加之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策略,致使许多音乐类非遗项目濒临消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皖东地区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音乐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皖东地区;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4-0008-06

作者简介:彭祥成,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2022zdjyxm13);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2023jyxm1615)

收稿日期:2024-03-10

皖东地区拥有各式各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技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随着社会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关注度的提升,保护音乐类非遗的议题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亟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对其进行开发创新与合理应用。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性、依赖性和易逝性等特征,这与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

(一)精神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人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展现音乐艺术境界。音乐是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产物,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达自己深层情感、分享内在思想和精神体验的重要途径[1]。因此,在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要重视其精神性的特点。

(二)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

文化的形成和创新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当一种文化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时,就必须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这也就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其受众群体,音乐类非遗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供求”概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建立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完全由其受众群体的依赖程度决定,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适时调整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音乐类非遗的持续生存依托于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为其带来经济支撑,促进观众喜爱和文化的传承。如果公众关注度下降,演出机会减少,会减少经济来源,打击传承者信心和热情,这将严重影响音乐类非遗的存续和发展。只有当一定受众群体对音乐类非遗产生高度的依赖性,才能够使其持续生产发展。

(三)易逝性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其表演的瞬时性,它转瞬即逝,保留困难。大多数文化遗产是可以直接观察或触摸的,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昙花一现,难以捉摸和固定[2]。尽管现代科技如录音、录像技术可以记录下音乐表演的影像和声音,但这并不能有效帮助音乐类非遗的传承,而且也做不到将民间的所有音乐全面记录。因此,单独依托当今的科技手段来进行记录,是无法有效地对音乐类非遗展开有效保护和传承的。

二、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也代表极具地方文化特点的音乐风格。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以滁州市为例,滁州市是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带,处于安徽省东部,目前设有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约1.33万km2,常住人口有400余万。滁州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独特,有“江淮翡翠、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其中包括凤阳花鼓、凤阳民歌等,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8项,包括全椒民歌、南谯民歌、丰收锣鼓等,同时还有6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5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多,涉及类别众多,四级名录体系形成,充分展示了滁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统计了滁州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6项,如表1所示。

基于滁州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具有皖东地区特色的音乐类文化遗产多种多样。其中,凤阳民歌,俗称“凤阳歌”,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泛流行于凤阳县,尤其在燃灯小溪河与红心地区备受欢迎。凤阳民歌起源于贫苦农民的街头表演,以花鼓和歌唱结合乞讨生计,其质朴旋律和丰富曲目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凤阳民歌内容丰富,包括秧歌、劳动号子、山歌和情歌等,全国传播曲目超过三百首。其中,《凤阳花鼓》《凤阳歌》《鲜花调》和《茉莉花》等作品,不仅闻名中外,也充分地展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南谯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民风民情,生活气息浓厚,许多民歌的名称来自群众熟悉的小动物。动物的特点构成了这些民歌的旋律和模拟的声调,如:《小猫调》《慢赶牛》《过山鸟》等。南谯民歌优美清新,反映民风民俗,体现民众善良,多情、淳朴的思想情感,如:《邀郎调》《姐在园里挤酸菜》《十把剪刀》等。南谯民歌演唱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如:《夯就夯调》《胡子调》《杨二姐调》等民歌,演唱中巧妙地运用了歌唱般的说白和方言,诙谐风趣,耐人寻味。

全椒民歌是全椒县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关键组成之一,承载着历史积淀与民族记忆,至今仍在当地音乐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还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创作灵感。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椒县文化工作者系统性地开展民歌调查,收集和整理了109首民歌。为保护与传承,全椒县文化工作者将这些民歌编印成《全椒民歌集》。农民是民歌传承的主力,戏曲音乐也根植于基层民众。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年轻人离开乡村,农村人口老龄化,传承民歌的年轻人才减少。年长者虽有传统知识技能,但体力和传播资源有限,尤其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歌面临断层风险。

明光端鼓是一种流传在皖苏两省河域间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鼓——端鼓而得名。这种曲艺演唱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角色扮演,但又不像戏剧那样具备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行当之分。 明光端鼓的伴奏形式独特,只用一种鼓——端鼓,没有其他的乐器伴奏。端鼓的唱腔全部用击鼓伴奏,因此只有鼓谱而无曲谱,唱腔亦只分男、女两个调子,没有曲牌之分。明光端鼓的演唱者全部为男性,不允许女性参与,这一点在曲艺界是非常独特的。目前,明光市文化馆舞蹈队一直在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尽管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但明光端鼓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受到保护和推广。

白曲作为来安县的稀有曲种,属于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发源于清末民国初期,发源地主要为来安县大英镇和文山乡一带,拥有相对悠久的历史。通过对白曲进行分析,曲调多样、曲目丰富,从民间艺术的视角来看,曲调有上百种,曲目有上百部,因而又得名“百曲”。白曲作为一种戏曲艺术领域的稀有曲种,属于来安县的艺术瑰宝和艺术明珠,通过分析白曲的艺术特征,发现曲本多为短篇,少部分为中长篇,在短篇曲本中,除了包含小曲之外,还包含很多小段子;从白曲的视角来看曲式结构,主要是单曲体,此外,还有板腔体,甚至还包含少量曲牌的联曲体结构;从唱腔种类分析白曲,主要结构涉及单曲体、板腔体、曲牌体,由于受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容易产生不同流派,但主要以文山和大英两派为主;演唱形式以“小唱本”和“小曲”为主,“小唱本”以照本演唱为主,“小曲”注重乐器伴奏,乐器主要为简板和四胡,表演形式通常为念白、坐唱、表演及集演唱。此外,民间也会以百曲班社组织的形式演唱。

凤阳唢呐是一种流传于凤阳境内的唢呐吹奏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凤阳唢呐在民国时期就已经非常出名,由当时的县衙“鼓乐班”转为民间班底,建国前后,以刘凤鸣、刘凤桐两兄弟的唢呐班子(俗称“东山”“西山”)名震淮河两岸。凤阳唢呐的传承载体主要是吹打乐班子,传承形式是老艺人带徒授艺,老艺人所收的徒弟有的是自家子孙,也有些是喜欢民间器乐的青少年,没有正规曲谱,全靠口授手教示范。为了挖掘和弘扬凤阳唢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凤阳县政府和文化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的唢呐比赛和展演活动,如“2016年凤阳民间唢呐展演”和第二届“徽韵·金种子”杯唢呐、鼓乐大赛等,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各地的横向联系,相互交流唢呐演奏技艺,博采众家之长,让民间唢呐这一民间演奏技艺得以继承光大。此外,凤阳唢呐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乡村艺术的民间文化代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了重要的文化推广作用。

丰收锣鼓是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打击乐艺术,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广泛流行于安徽与江苏交界的地区[3]。其诞生故事与首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有关,他曾是民间戏班的鼓乐手,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就带领家人以锣鼓乞讨生计。战祸过后,他整理完善鼓乐曲谱,形成了最初的丰收锣鼓。丰收锣鼓的表演队伍规模灵活,以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为核心,鼓谱设计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化,充满生命力和地方文化韵味。

三、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限制,首先是由于自身因素,其次是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这让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一)缺乏后继传承人

现今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数少和老龄化。首先,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普通话普及,许多青年人离开家乡,导致皖东地区音乐类非遗面临传承断层危机[4]。其次,科技快速发展和文化生态变化减少了愿意参与音乐类非遗传承的群体。在没有了群体的传承和多元化的形式后,音乐类非遗也渐渐地变得单一化,皖东地区的音乐类非遗也将会面临失传现象。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难度加大,以凤阳地方音乐文化为例,年轻群体更加喜爱具有新时代潮流属性的音乐文化,对地方特点的音乐文化较为排斥,在年轻人追求现代音乐文化的趋势下,民间文化逐渐在消费阵地中流失。目前,因凤阳音乐文化继承人在技艺基础上,存在不够扎实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限,难以把握凤阳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特性,进而导致凤阳音乐文化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出现逐渐淡化、同化,缺乏后续继承人的问题。

(二)民众缺乏保护意识

民众是历史文化的主导者,在创造、维护和发展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难以耐心去体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意义。一方面,关于音乐类非遗的宣传少之又少,导致公众难以接触到关于音乐类非遗的信息,从而缺少对音乐类非遗认知,保护意识淡薄。如果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集体意识,传统音乐类非遗可能被边缘化,得不到重视和维护。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文化,其中,一些传统音乐被贴上“过时”或“不够时尚”的标签,没有正确认识到音乐类非遗地位,保护意识薄弱。

(三)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主要依靠口头传授的传播方式,加之音乐类非遗项目多样,形式复杂多变,因此难以将音乐类非遗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其次,地理因素也影响着音乐类非遗的传承,许多音乐类非遗源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现代科技接触有限[5]。同时,非遗活动的表演环境、时间、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缺乏与相关先进技术整合,使得音乐类非遗难以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打破地理隔阂,扩大社会关注度,创新传播方式,难以使音乐类非遗能够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四)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

要想提升公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就必须提起人们对于民间音乐的兴趣。通过培养青少年对音乐类非遗产生兴趣,是传承音乐类非遗的关键途径,也是培养未来传承人的重要策略。然而,通过调查,皖东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显不足[6]。第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体系中的融入并不充分,很多时候只是形式上的参与;第二,青少年宫和艺术馆更倾向于提供符合大众品位的流行乐曲,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场所鲜有出现。

(五)保护策略欠妥

在皖东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严峻挑战,这正在侵蚀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和内在精神。以皖东地区凤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目前凤阳地区传承地方音乐的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的老艺人,很少有年轻人参与凤阳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导致凤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传承老龄化问题;同时,在传承与保护凤阳音乐文化方面,具体实施的策略不够妥当,单一的以遵循音乐文化自然发展规律为主,当地政府部门未起到有效引导的积极作用,缺乏组织性、规范性管理,导致凤阳音乐形式逐渐流失。此外,皖东地区的地方政府,未针对当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与产业布局,导致凤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科学指导,不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性,最终阻碍凤阳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议

(一)培育传承队伍

构建一支专注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业团队至关重要。这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第一,针对音乐类非遗进行大力普及教育以提高公众对音乐类非遗的认知,激发大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并为音乐类非遗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第二,灵活运用本土教育资源,引入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专家指导,并与民间杰出艺术家合作,开发多样化的传承方式和教育路径,拓宽学习和继承渠道,使学习和传播更生动有效[7]。第三,保护音乐类非遗的起源地和生态环境,维护相关实体如设施、生活环境和展示品等,它们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物质载体。这样的保护措施有助于传承者和相关群体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深化对音乐类非遗的理解。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授,无法直观展现或大规模复制,只能通过人们口口相传。传承者是文化传递的关键,是非遗的心脏和灵魂。保护与发展非遗,首先要强化传承者的核心地位,不仅是身份认可,更是要对其给予保护和帮助。面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渗透的挑战,要确保传承者稳固扮演主体角色,通过法律、经济、生活支持等措施,为其创造传艺条件。此外,培养新一代传承者也至关重要,需系统教育和培训,让其理解音乐类非遗文化和历史价值,扩大传承队伍。以滁州市南谯民歌传承为例,“南谯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艺术,曲调欢快、抒情、风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现十里秧歌百里歌,唱起山歌做生活的动人景象。”作为地方特色非遗项目,曾有一段时间,南谯民歌传唱者寥寥无几。对此,要针对南谯民歌的传承,培育专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通过组织开展皖东民歌大赛、民生杯文艺调演、中国农民歌会等活动之机,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民歌曲目,并结合时代发展变迁,在词曲和服装、道具、唱腔、伴奏、伴舞等方面做适当创新,让南谯民歌重回人们的视野。通过成立大柳民间艺术团、设立南谯民歌传习基地、开办民歌传习培训班,鼓励扶持南谯民歌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并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通过多种渠道来传承南谯民歌。

(二)加强政府引领

保护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执行这项使命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构建持续运行的保护机制。政府需做好主导工作,主动引领并推动保护措施的实施,结合本地音乐类非遗的独特性、民间根基和特性,制定符合本土特色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策略时,要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明确职责,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工作高效推进。政府还应在财政预算中为非遗传承和发展预留资金,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同时,鼓励民间音乐团体活跃,通过表演和宣传提升遗产的社会可见度和保护力度。

其次,在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国家应当强化群众对于音乐类非遗的认同感,并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可通过以下四点来落实:第一,加强音乐类非遗的宣传教育,政府、企业和传承人应共同构建多层面、多视角的宣传网络,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提升公众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音乐类非遗的价值。第二,注重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加强传承基地硬件建设,提供良好学习和传承环境,组织音乐文化讲座、研讨会等,拓宽公众认知,激发兴趣和参与。第三,鼓励对传统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音乐类非遗走进城市,登上更广阔舞台。同时,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尊重传统精髓,融入现代审美和技术,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呈现,提高接受度和喜爱度。第四,每个人都应树立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主动了解、学习和欣赏音乐类非遗,提高个人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这有助于增强个人文化底蕴,同时还加深了对音乐类非遗的认同和尊重[8]。

以传承如凤阳花鼓戏为例,为充分发挥政府引领的作用,还需结合凤阳花鼓戏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根据凤阳花鼓戏中锣鼓与唱腔两个部分,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地区戏的差异性,花鼓戏唱腔系板腔体,说唱音乐性较强,但曲调词格不够严密。因此,在政府引领传承凤阳花鼓戏方面,要针对不同的花鼓戏唱腔和唱调结构、唱速进行命名,凸显出凤阳花鼓戏的个性化特征,强调凤阳花鼓戏在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唯一性与独特性,通过政府大力推广与宣传,使凤阳花鼓戏成为皖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三)应用新技术新媒体

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现代科技的融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音乐类非遗项目的表演背景、情境与动态,实现传统音乐近乎真实的再生,尤其是那些难以通过传统媒介完全捕捉的深层文化元素,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生动表达。此外,建立专注于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如在线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对记录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9]。地方层面上,应积极利用现代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创建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的音乐类非遗数字档案,并将这些档案上传至数字化平台,以便于保存和传播[10]。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与之相关的网页以及视频内容等,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拓宽了路径。以传承与保护凤阳地方音乐为例,为实现对凤阳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可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凤阳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形态重现凤阳音乐,建立起实体音乐类非遗物数据库,实现对凤阳音乐科学化保护[11]。同时,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大范围宣传凤阳音乐文化,提高地方音乐非遗的影响力,依托网络数字平台,以大范围传播的方式,扩大音乐类非遗的受众范围,拓展凤阳音乐传承的渠道[12]。

(四)发挥高校优势

皖东地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多种民歌与鼓乐,历史悠久且极具地方特色,特点鲜明。为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创新并拓展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需将高校音乐教学与皖东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对皖东地方音乐课程的设置引起高度重视,加大该地区音乐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力度,有关部门与高校之间要加强沟通,切实将音乐文化资源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得到合理的应用,进而实现传承保护。

首先,就目前高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形式来看,缺乏创新性,要想更好的应用皖东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实现对该文化的传承保护,使其文化特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及形式上的转变。可通过开展皖东地方音乐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该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艺术源于生活,在教学方面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进学生与地方音乐文化间的距离,通过开展学习皖东地方音乐的专题性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开展凤阳民歌音乐活动,凤阳民歌作为皖东地区极具代表性与地域性的传统音乐,高校通过举办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音乐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与文化特点融入到现代音乐教学课程中,通过音乐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皖东地区音乐类文化的内涵,在活动中学习凤阳民歌演绎的技巧。

其次,高校还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了解皖东地区音乐文化的特点,从而突破传统教材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的限制。所以,高校可通过组织皖东地区音乐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真切深入地去感受皖东地区音乐文化,邀请皖东地区传统音乐类艺术家来进行该地区音乐作品的展现,让学生通过现场观赏的形式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皖东地区音乐文化的独特之处,这样有助于其更好地去了解并掌握皖东地区音乐知识。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比起课堂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具教学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思维,自主探索地方音乐文化,以此来让其感受到地方音乐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五)制定宣传策略

面对多维度的文化碰撞,只有通过制定精准的宣传方案,才能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宣传的核心在于强化每个人的社会主体意识,不仅要把自己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同时也要担当起主导角色,做到有内涵宣传。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对于民俗艺术的关注[13]。同时,可以通过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加入此类民间艺术表演,并借助乡土庙会等多元化渠道,广泛地展开宣传,以提升人们对于音乐类非遗的认知[14]。

(六)音乐类非遗进入校园的策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校园,只有通过校园进入才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这类文化。通过在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阶段,不定期地举行现场表演,如歌唱、舞蹈和器乐演奏,向学生展示非遗的多样性和魅力,此举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类非遗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非遗传承的途径。这些活动通常在课外时间举行,不仅不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15]。此举能够使学生在观赏精彩表演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此外,通过这样的互动,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非遗学习和实践,如尝试演奏乐器或学习舞蹈,从而加深对非遗的理解。这些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类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

尹乐,潘立新,吴俏.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认知及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3):47-50.

[2] 申佳美子,杜裕民.文化生态视域下皖东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3):72-76.

[3] 韩峰.基于RMP模型的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1):65-68.

[4] 赵岚.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J].传媒,2023(12):77-79.

[5] 阮海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思考[J].当代音乐,2024(4):1-3.

[6] 胡佳颖.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J].戏剧之家,2023(14):100-102.

[7] 杨羽佳,韩博.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3(2):120-122.

[8] 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1):49-53.

[9] 吴一柳,苏兆龙,张家鹏.中国传统戏剧中凤阳花鼓元素的流变——以《打花鼓》为例[J].戏剧之家,2024(10):33-35.

[10] 杨尚翡.凤阳民歌中的艺术审美特性与传承保护[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2):153-156.

[11] 曹万玲,郭婧雯,程慧萍.基于数字化融媒下的凤阳民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3,12(6):124-128.

[12] 曹晓燕.安徽非遗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3,25(4):125-130.

[13] 庄虹子.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构建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6):18-22.

[14] 汤夺先,陈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民歌的传承发展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25-37.

[15] 夏斯涵,王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以滁州地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0,40(3):37-42.

责任编辑:李晓春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