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策略探索
2024-09-24汤扬
摘 要:加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工作既有利于对民族器乐文化的挖掘,助力民族器乐文化创新传承,也能以民族文化丰富器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探索民族器乐教学的有效策略,既是高校承担民族文化传承重要职责,也是高校提升器乐教学实效、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提出高校要树立民族器乐教学理念,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入挖掘民族器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开展民族器乐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4-0128-04
作者简介:汤扬,芜湖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与教学、音乐教育(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民族器乐选择比例失衡的原因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2022AH052894)
收稿日期:2024-03-10
民族乐器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夏商周时期,骨笛、石磬等乐器都承载着古老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古筝、琵琶、二胡等凭借优美的音色与雅致的外形,成为代表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支撑[1]。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分析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在民族器乐文化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助力民族器乐教学的高水平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度理解和深刻认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探索民族器乐教学,涉及音乐教师、大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机构与民族器乐传承人等多元主体,需要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能从宏观角度把握器乐教学的内容选择、模式设计与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实效性。为此,高校应立足地方特色,重视民族器乐教学,遵循保护性传承基本原则,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魅力,并感知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高质量完成民族器乐教学,更好地践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2]。
一、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能加强对民族器乐文化的挖掘,助力民族器乐文化保护性传承
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民族文化也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累积新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落实,能在教学与器乐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彰显民族器乐文化的丰富性,发挥民族器乐文化的美育作用,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进程中,高校与教师需立足地方特色,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与地方音乐文化机构、民族器乐传承人的协作中,加强民族器乐文化的挖掘,从中获取可融入器乐教学实践的内容。此类挖掘活动是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需要,是民族器乐文化的保护性传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担当,[3]更是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二)能滋养民族器乐文化建设,助力民族器乐文化创新性发展
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民族器乐文化亦是如此。由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乐器制作、使用等环节也存在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民族器乐文化。基于此,在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能在资源整合、融会贯通中滋养民族器乐文化体系,助力民族器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教师在选择器乐文化资源时,可突破时空局限,密切与各地优秀器乐演奏者、音乐文化机构之间的协作,以拓展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在资源整合中加速民族器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丰富民族器乐文化内涵与展现形式的基础上,助力民族器乐文化实现创新发展。高校在开展民族器乐教学时,可学习借鉴西方乐器的教学经验,在西方乐器与民族乐器的融合中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展现民族器乐文化的包容性。民族器乐文化也可借助西方乐器实现创新发展,寻求民族器乐文化国际化传播路径,展现民族器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能丰富民族器乐教学内容,提升民族器乐教学实效性
高校及教师可根据民族器乐文化的多样性,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经典作品再创作、田间采风、民族器乐制作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感知民族器乐文化内涵,并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进而以器乐教学的形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开展以民族器乐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器乐文化体验,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大学生对民族器乐文化的认同。民族器乐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大量经典作品,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资源。[4]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以民族器乐教学的形式助力高校完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
(一)民族器乐教育理念相对传统,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需要教师既具备高水平的民族文化素养,掌握民族乐器的制作、演奏专业理论与教学技能。但现阶段,高校民族器乐教师队伍尚不健全,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尚未真正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教师多以演奏型人才为主,其自身对民族器乐文化的了解有限,无法深度了解民族器乐蕴含的文化精神和系统掌握民族器乐教学方式,从而阻碍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高校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宏观规划有待完善,民族器乐教学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受限于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器乐教学开展缺乏系统性引领。
(二)民族器乐教学内容仍需调整,器乐选择比例失调
民族器乐教学,既强调民族器乐选择的多样性,也关注民族乐器与演奏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现阶段,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主要内容为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且选择的民族器乐多为大众熟知的古筝、二胡、琵琶等,在类型与数量层面皆有局限性。教师缺乏对民族器乐及其作品蕴含文化内涵的分析,影响教学内容深度,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教师对民族器乐资源的挖掘较为浅薄,教学过程中的器乐类型、作品数量、作品质量等相对固定,无法均衡器乐选择,丰富器乐教学内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
(三)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学生缺乏深度参与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民族器乐演奏实践,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深度参与,仅是被动接受民族器乐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器乐演奏。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深入了解民族器乐蕴含的文化精神等内涵,对相关作品演奏呈现出片面化、浅层化等特征,在个人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无法获得及时指导和帮助,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带领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四)民族器乐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热情不足
由于民族器乐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社会性等特征,民族器乐教学需要融入社会活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锻炼学生民族器乐演奏能力,真正将民族器乐教学与民族文化展示相联系,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情。现阶段,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多局限于校内,艺术专业师生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的频次较低,器乐教学无法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生鲜有参与田野采风、器乐演奏比赛、音乐文化节等活动,导致其无法从地方特色文化角度,感知民族器乐蕴含的精神内涵,也无法在面向社会群体的演奏中锻炼民族器乐演奏能力,进而影响民族器乐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三、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校应关注民族器乐教学的新形势,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等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在全方位创新中提升民族器乐教学实效性,高质量承担民族文化传承职责。
(一)更新民族器乐教学理念,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要掌握专业教学知识,深刻认同民族乐器,在思想观念上重视民族文化传承。高校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引导器乐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外引内培增强教师综合素养,保障教学质量。具体而言,一是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将传承民族文化纳入音乐教学宏观规划,并以此完善民族器乐教学顶层设计,确保民族器乐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顺利推进。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明确以民族器乐教学助力民族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二是高校应从教育资金、设备选配等层面为民族器乐教学提供必要支持,保障其能获得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民族乐器,奠定民族器乐教学顺利开展的现实基础[5]。三是高校应引导教师树立全新教学理念,确保教师能认同民族文化,形成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这就需要高校组织教师加强培训,通过引进民族器乐教学专家学者、民族文化机构负责人、民族器乐传承人进校开展讲座,或组织教师进行田野调查。走进民族文化发源地,感知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参与民族乐器制作,在教师内心夯实民族文化根基,帮助教师成长为既能引领民族器乐教学专业化开展,又能传承好民族文化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四是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组建民族器乐教师专业团队。将民族乐器传承人纳入充实团队,采用兼职教师的方式,密切其与校内艺术专业骨干教师之间的联系。五是高校可成立大师工作室,由民族乐器大师引领学校教师成长,并在工作室中组织相关培训、合作交流、教学技能锻炼等活动,增强民族器乐教师综合素养。例如,广西物资学校成立以苏春发大师为引领的独弦琴教学教师团队,通过开展多项活动,增强该校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并在此团队引领下切实提升了独弦琴教学的实效性[6]。
(二)挖掘民族器乐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应深入挖掘民族器乐教学涉及的文化资源,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对各类民族乐器的收集与整理,以多样化乐器和文化内涵丰富民族器乐教学内容,深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是高校应挖掘民族乐器承载的文化精神,奠定民族器乐教学的内容基础。在选定民族乐器时,教师应重点关注民族乐器的产生、制作、演奏,以及发展传承历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底蕴,从民族精神、作品情感等角度彰显民族乐器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以此作为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内容选择层面拓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文化厚度,支撑其践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职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深入分析民族乐器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民族乐器的制作工序,关注其演奏的音乐作品,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以此夯实民族器乐教学的内容基础。例如,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化自信培育、民族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教学古筝蕴含的文化精神,系统化了解古筝的制作工艺、当代传承,并选择古筝独奏曲《战天风》,分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把握作品体现的中国工人勤奋、勇敢、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同时,从作品演奏中对台风来临时场景的描绘、乐器声音的震撼,探索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此丰富古筝教学内容[7]。
二是高校应拓宽民族器乐的收集范围,优化整合器乐教学选择。针对现阶段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器乐选择比例失调的问题,高校应借助信息技术拓宽民族器乐的收集范围,带领教师走进田间乡野,深入民族器乐的传承中心,全方位收集各类型的民族器乐,整合演奏曲目与代表作品等资源,以丰富器乐教学内容选择。例如,高校应组织艺术专业教师开展实地调查,立足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机构,通过馆校合作的形式走进田野,收集类型多样且未被纳入民族器乐教学体系的民族器乐。实践中,高校与教师应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从新媒体平台中找寻相关线索,密切与地方音乐文化机构、民族音乐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工作。
三是高校应重视对民族器乐演奏曲目的挖掘。通过系统化整合相关曲目,编写适用于民族器乐教学的特色教材,以动态化演奏与背景介绍、演奏技巧说明、文化价值展现的有机结合,丰富民族器乐教学内容选择,奠定民族器乐教学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基础[8]。
(三)创新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带领学生积极参与
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高校及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并结合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文化内涵,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情景体验式、合作探究式、练习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兴趣,助力民族文化传承。
一是高校及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兴趣[9]。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教师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民族器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高校应高度关注艺术专业学生的学情实际,在入学、学期末开展必要的学情调查,分析学生学习习惯,掌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民族器乐的演奏水平,作为设计教学模式的参考。教师应遵循民族器乐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在开展二胡教学时,教师可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微课、慕课等在线平台上传二胡演奏重难点技巧及二胡演奏的代表作品,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学习、练习巩固。同时,在线下课程教学中,及时为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有效指导,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突破二胡演奏重难点,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对二胡演奏的兴趣[10]。
(四)开展多样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器乐教学的落实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依托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器乐演奏技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为此,民族器乐教师应在高校教学政策的引领下,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民族器乐教学实践场域,增强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
一是教师应关注地方特色民族节日中的音乐活动,在与当地音乐文化机构的合作中,寻求带领学生参加民族器乐实践的机会。例如,在黔东南地区的高校,利用侗族“打侗年”活动期间举办芦笙歌舞比赛的机会,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选择演奏者、编排芦笙演奏节目等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芦笙演奏实践[11]。
二是教师可组织学生提供民族器乐演奏志愿服务,带领学生走进福利院、养老院等场所,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演奏民族器乐经典作品的机会,或带领学生参加音乐类竞演活动,指导学生创作民族器乐作品、改编经典作品,以此切实增强学生创作能力、演奏能力。
三是教师可组织田野采风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民族器乐产生地、民族器乐传承地,通过与当地民族器乐传承者的交流,感知民族器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演奏技巧、借鉴创作经验,从而全方位提升民族器乐教学实效。
四是学生应发挥主体自觉,积极参加民族器乐实践。艺术专业学生应意识到自身在民族器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民族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民族器乐实践活动,自觉探索民族器乐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学生可组建民族器乐社团,组织民族器乐演奏、作品创作等实践,以社团活动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是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落实民族器乐教学、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不断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民族器乐传承者、民族文化传承人,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人才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杨森.民族特色乐器在高校中的传承及运用[J].北方音乐,2020(4):117-118.
[2] 辛翠.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探索——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探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263.
[3] 冯波.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J].四川戏剧,2021(5):164-166.
[4] 胡晓杰.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评《高校音乐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25.
[5] 王涛.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294-296.
[6] 钟燕.推进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以独弦琴的传承为例[J].广西教育,2022(23):21-24.
[7] 杨婧.音乐教学中结合民族器乐开展美育的路径探索[J].剧影月报,2022(6):111-112.
[8] 崔雪花,金学洙.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究[J].文艺争鸣,2020(2):203-208.
[9] 延晋芬.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1):62-64.
[10] 王懿.如何加强青少年民族器乐教学——以二胡教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138-140.
[11] 吴迪.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38(2):144-147.
责任编辑: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