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民歌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24-09-24杨尚翡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和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的高地,是创造、涵育、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在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非遗文化是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性文化表现形式,具备极为明显的本土性、民族性特征,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凤阳民歌”为例,探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非遗”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激发出非遗文化遗产的活力,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融入现代思想观念,实现对本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有效丰富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背景。

关键词:高校;凤阳民歌;非遗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4-0119-04

作者简介:杨尚翡,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表演(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本土‘非遗’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以‘凤阳民歌’进高校为例”(2022jyxm1120);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非遗传承基地的凤阳民歌课程融合路径探索”(2021jyz049);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2022jyxm1128)

收稿日期:2024-03-20

一、引言

音乐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高校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非遗音乐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当下,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大多沿袭学院派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地方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创新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需要在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如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程,不仅能够打造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也可开辟一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滁州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努力探索区域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将富有区域特色的“凤阳民歌”编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纳入研究课题等,以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教科研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深入融合。

一、凤阳民歌概述

凤阳县作为安徽滁州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县城,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凤阳花鼓”“凤阳民歌”“花鼓灯”“凤阳唢呐”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4项以及29项县级非遗,是安徽省小有名气的非遗大县。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以“凤阳民歌”闻名于世,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凤阳民歌”以优美的曲调、深刻的歌词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早明代流传于凤阳县东部的燃灯乡、小溪河镇、红心、总铺一带,后随着移民卖艺求生而传播到全国各地。经过六百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凤阳民歌”题材广泛,涉及到农村生活、劳动、爱情、家庭、友情诸多方面;歌词朴实、真挚,表现了凤阳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歌曲旋律简单而富有变化,起伏跌宕,让人们在听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刻;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可充分表现出凤阳人民的自然朴实与真挚情感。所以“凤阳民歌”作为凤阳县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有效地保护并传承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将“凤阳民歌”引入高校课堂,让大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与发展者,是其中好的方法之一。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本土“非遗”课程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人文优势、科研优势、课程优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途径,发挥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民族民间音乐本身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体现出民族精神,同时也能彰显地方历史的变迁[2]。本土非遗文化在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环节中,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3]。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但伴随现代社会发展与文化多元化,这种传承方式已不再适用,那么探索新的传承方式迫在眉睫。开展本土“非遗”课程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接触、感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优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掌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技艺与知识,继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代表和推动者。所以高校开展本土“非遗”课程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护非遗文化,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既有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培养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显著。本土“非遗”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可培养出具备本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以人才培养促产业发展和艺术传承创新。另外开展本土“非遗”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区域音乐类非遗教材的编撰,加强区域音乐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建设,以更好的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再有,区域音乐资源专业化使高校教师有了更多发挥创作和表演的空间,通过这些工作既培养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地方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又对当地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创新起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

高校所开展的本土“非遗”课程教学,学习到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文化生活需求也愈发强烈,而本土“非遗”课程的教学与传授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文化生活需求。这种教学依托专业优势,发挥美育功能,突出服务社会职能,为群众办实事,有助于改善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地方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提高地方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三、“凤阳民歌”融合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完善高校非遗课程教材

因为目前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使用教材多为《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通用性教材,存在题材上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地域文化标识的问题,所以完善高校非遗课程教材势在必行。滁州学院是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将“凤阳民歌”纳入公共鉴赏课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课程,并开始着手“凤阳民歌”校本特色课程教材编撰工作。由课程团队教师以申报教科研项目或后期资助课题的方式,按照“凤阳民歌”的历史发展、音乐形态、表演特征和地域区别分章分节编写,并根据“凤阳民歌”的特点,将其细化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既能够了解凤阳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又能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掌握非遗技艺的基本要素和技巧[5]。在代表性曲目的内容和风格选择上综合考虑传统课程与地域特色的兼顾,同时开设高校非遗音乐公共选修课或把地方传统文化专题纳入素质讲座中,进行非遗传统音乐知识的通识教育。这就给那些音乐专业之外其他系科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乡土的音乐常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培养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的感知和认识[6]。此外,可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演出表演等实践训练,通过“以赛促教,以演促学”来巩固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水平,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教学路径

由于非遗音乐文化的不可复制性,非遗中音乐类课程的保护和传承不同于传统音乐课程的传授,需要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所以地方民歌想融入高校则应探索一条校地专家团队合作的途径,如通过“名师工作室”“双师同堂”等形式,聘请非遗专家和凤阳民歌传承人进课堂,针对凤阳民歌的文化背景、方言特点、音乐特征、传承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滁州学院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向传承人、民间艺人学习,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走出去,引进来”定期组织非遗专家和凤阳民歌传承人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对凤阳民歌课程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同时定期派遣教师队伍到文化研究单位中学习,使教师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使教师能够将非遗文化内涵与教学知识相结合。此外,在非遗专家和传承人授课结束后,邀请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了解“专兼结合”授课效果,为日后的授课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三)非遗研究纳入教科研课题

非遗如何更好进行继承与发展,地方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成立非遗研究团队,将地方音乐非遗研究纳入课题研究体系之中,积极申报相关的教科研课题,并将课题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滁州学院在区域性非遗传承方面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学科融合和平台优势,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利用获批的基地平台和成立的专门非遗研究机构,如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滁州学院凤阳民歌艺术实践工作坊”,形成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研究所“四级联动”平台,催生了一批风格显著的教研、科研、创作、表演成果,集众人之力开展区域音乐类非遗研究。利用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艺术馆先进设备,既能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活态化保存,又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滁州学院通过发挥高校学术科研优势,开展“凤阳民歌”及相关凤阳区域音乐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既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也为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高校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学术活动,促进高校与地方社会的合作和交流,2021年滁州学院承办安徽省第四届“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论坛”积极探索区域音乐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并为“凤阳民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多机会与资源。

(四)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

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是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为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多数任课教师在应对非遗课程教学过程中,虽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没有对非遗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缺乏非遗音乐独有的专业技能,难以将音乐内涵转化成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面对此类问题,滁州学院制定了以下措施:1.聘请非遗专家和凤阳民歌传承人进课堂,发挥传帮带作用,弥补任课教师在非遗专业技能经验方面的不足;2.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水平;3.积极开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活动,针对“凤阳民歌”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进行专门的培训工作,继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4.同时构建教师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分享个人的教学心得,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5.滁州学院重视培养发展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素养,为推广“凤阳民歌”传承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五)丰富非遗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凤阳民歌”等非遗文化的魅力,具体表现为:(一)组织学生到凤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亲眼观察和了解“凤阳民歌”的发展历程、演唱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过程中,可充分了解其创作经验和演唱心得,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凤阳民歌”文化的魅力;(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凤阳民歌”演出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凤阳民歌”文化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体验和感受“凤阳民歌”文化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和贡献;(三)教师可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性研究与创作活动,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凤阳民歌”节目进行表演与研究,或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出一首“凤阳民歌”,通过组织学生体验和感受“凤阳民歌”文化的创作过程和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互动教学法

丰富非遗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入了解和探究“凤阳民歌”等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意义。互动教学法适合非遗课程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互动环节中学习与感受“凤阳民歌”文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各自的看法与想法,分享对“凤阳民歌”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深入理解体验“凤阳民歌”文化魅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凤阳民歌”文化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让学生扮演当地民间艺人,亲身体验“凤阳民歌”文化的演唱方式与表演技巧。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直观的教学方法。滁州学院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中具体做到:(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抓好网络视频课程录制。面向全国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凤阳民歌公共艺术课程,展示“凤阳民歌”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演唱技巧等内容,深入了解、感受和体验“凤阳民歌”文化,提高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二)在课程教学策略上实现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学生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演唱与赏析相结合,学术与舞台相结合,打破课堂教学局限,创新“实践”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成果。让学生了解“凤阳民歌”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特点,加深学生对于“凤阳民歌”文化认识理解水平;(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凤阳民歌”的演唱技巧。通过视频展示“凤阳民歌”的唱腔、语言、特性音,让学生了解“凤阳民歌”演唱技巧的特点和要点,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凤阳民歌》慕课2019年建成,已入选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在学银在线、E会学、超星教学平台同时运行,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课,运行8期,总计修读人数5000人,其中学银在线2000人,超星2000人,课程修读人数迅速增长。在推进凤阳民歌网络课程教学中,学生更加全面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了文化自信,也增强了弘扬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积极开展本土“非遗”课程教学活动,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为社会发展培养出特色化的音乐人才,推动我国非遗音乐文化发展。为此需要深入开展“非遗”课程的融合教学活动,举办线下演出展示活动的同时,打造线上课程,优化传播途径,有效拓展凤阳民歌传播空间,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婷.高校声乐教学的地域化特色建构——以安徽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111-112.

[2] 李伟伟.音乐非遗文化走进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以邢台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3):33-37.

[3] 龚晓雪.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研究——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2022,37(3):162-165.

[4] 郝羽.将本土艺术类非遗纳入地方高校专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J].百花,2021(11):70-73.

[5] 陈晓.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探讨——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0):87-88.

[6] 徐恒.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基于甘肃省民族民间美术教材的发展研究[J].天工,2021(9):72-73.

责任编辑:李晓春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