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全面育人实践策略
2024-09-22王丽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将“五育融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追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本位、“五育”用力不均、“教—学—评”尚未形成一体化联动的应试倾向,构建起“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建构新目标,处理好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发融课程,动态升级变式课程图谱;创生新课堂,强化教案的设计与反思;设计新评价,完善多维评价方法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五育融合”;一体化模式;全面育人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相互渗透,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融合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更高境界。目前,在推进“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凸显出三大问题:一是原本一体的“五育”存在“各自为政,用力不均”的现象;二是“五育融合”目标体系与课程目标体系脱钩,理念与落实出现“两张皮”现象;三是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基于此,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以下通称“学校”)深入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开展全面育人实践,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建构新目标,处理好教、学、评三者关系
学校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以具体的学习目标驱动课堂层面的教学变革。
(一)通过三个分析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校分析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明确“应该学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组成,明确“用来教”的学习内容;分析学情,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学习目标“该学”“能教”“可学”,遵循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思维视角思考学生在素养层面的具体表现。
(二)通过五个步骤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五个步骤即:“研读课标,准确定向;细读教材,目标梳理;评价前置,目标细化;匹配活动,达成目标;作业设计,检验效果”,增设“五育融合”反馈维度,改变实际教学中过于集中智育维度评价的现象。
(三)素养目标导向的课程目标校本化
学校结合办学特色,确定了“五种能力+一种精神”的校本课程目标,即:学会学习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和责任担当精神。
二、开发融课程,动态升级变式课程图谱
学校把三层五域的课程图谱进行动态变式,突出执行方案的特征,设计三级课程领域的拓展与融合,实现“五育融合”,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实践基础课程
学校通过学科内的拓展融合以及学科间的归类整合实现学科横向、纵向的联结,促进课程的延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围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开展合作探究,提升综合能力。
(二)校本实践拓展课程
学校致力于开设校本课程、创造性社团,创新月主题活动、“创+”系列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素养,增长学生的知识。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核心,低、中、高年段分别开发儿童戏剧、儿童版画、创造思维训练和读书交流等校本课程。例如,创造思维训练课程的教材编写以创造性感知、情感智慧、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为主,穿插简单的创造方法学习和有趣的综合活动,涉及未来文化—创造性游戏、未来环境—创造性戏剧、未来科技—小小发明家、未来社会—创造性设计四大主题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四十个课时,在两个学年内完成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语言、符号语言、视觉语言和多媒体语言,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三)开发实践综合课程
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主,通过“科技+”课程、“戏剧+”课程、“版画+”课程、“体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丰富课程内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校“五种能力+一种精神”的课程目标。
“科技+”系列课程以科学、综合实践课为基础,以创造思维训练课为校本课程,以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劳动智能设计等赛事和科技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戏剧+”系列课程通过音乐学科与美术、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融合,普惠全体学生,设置专门课程及社团,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进行开拓性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艺术展演比赛,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版画+”系列课程在学生自主构思的绘、刻、印等操作过程中融入德育、智育、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突出学校的篮球特色,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上一节篮球训练课,并运用戏剧游戏进行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意志力等素质的锻炼,同时坚持定期开展校园足球、啦啦操、校园冰雪项目等课程,确保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质的培养以及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制度的有效落实。
学校在开发以上三类课程的同时,增设教育者跨界融合研修课程,实行师能融合化、研训融合化;组建家长助教团,开展“七大门类”博士家长微课进班级,家校同向,对综合课程进行共育共管,引导家长熟悉充满“五育”的教育情境,建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育质量观。
三、创生新课堂,强化反思促跨学科学习
学校基于“创造始于教学、融合成于课堂”这一思想建设融合型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明确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前置评价任务,关注学习过程,重视作业检测及学后反思等要素,同时探索基于学科内容、主题形式和探究方法融合的跨学科学习,使“教—学—评”三者有效衔接。
(一)基于学科内容的融合
学校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主体,找好学科定位,进行学科关联辐射,生成融合点,明确“六什么”策略,即清楚学科本体是什么、学科定位做什么、学科辐射什么、学科融合有什么、学科价值有什么、学科共生为什么,通过小任务或小问题架设起由书本知识通往广阔生活空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积极运用多学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支撑学生全面发展。
以语文学科《海上日出》一课为例,教师进行学科联动,打好跨界组合拳,基于教学重点,选择与美术学科的色彩运用、景物绘画、构图方式等知识相融合,设计了四个子任务,即探析作者的写作顺序、感知作者在写日出时抓取的景物特征、写出作者的写作手法的变化、绘画小试再现文字之美,力求将文字之美和画面之美跨越整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基于主题形式的融合
学校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动参与策划,创新形式求融合,为学生创建一个多维互动课程平台。例如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中,各校部为学生打造浸润式的阅读场域,在推荐阅读篇目中,选取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续写编创,从而达到共读共品共悟的阅读目标。
(三)基于探究方法的融合
学校以跨学科的穿透性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合作探究,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意”的主阵地。例如,教师将综合实践课中“设计桥梁”这一活动主题,与数学学科中三角形的稳定性、美术学科中的形象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城市标志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最终融合为包含解析桥梁设计基础原理、提升设计审美意识、深化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德育教育。
四、设计新评价,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学校研发了为“五育融合”服务的评价方案,形成集操作性、开放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低年段“三维五展闯关游”,中、高年段“学业等级+一二一综评”的双线评价体系,其中综评包含“艺体术素养测评”,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一)低年段“三维五展闯关游”
“一维”是指“创+自我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让学生的成长实现“可视化”。“二维”是指“创+学科闯关”。“学科全能闯关游”以闯关的形式设计学业课程评价及期末素质评价,融通相关学科知识,将读、讲、演、画、做的闯关评价与笔试相结合,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全覆盖测评。“三维”是指“创+实践特长”。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指向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高年段“学业等级+一二一综评”
学业等级由中、高年段的纸笔测试和“艺体素养测评”组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评价。”一二一”是指“一册两表一袋”。“一册”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能够帮助学生记录自我成长,助力教师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两表”是《学生活动表现跟踪评价表》和《“五育融合”课堂评价量表》,以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为素养采集点,监测学生的思维状态、习惯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一袋”是“成长记录袋”,包括我的起点、我很满意、我很努力及我的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记录自己的感想和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
经过探索实践,学生“五育融合”的意识得到提升,学科视野更广阔,表达更加自信,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较大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日渐深入,具备主动跨学科开展教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走上全科发展之路。学校“五育融合”的办学特色得到增强,社会影响、区域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靳荫雷,朱宁波.“五育融合”的现实透视、内涵审思及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23(4).
[3]田春,辛继湘.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空间教育力探析: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J].基础教育,2022(2).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