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4-09-22李昌年刘敬红孙洪军
摘要:教师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设计具有目标育人性、内容多样性、难度适宜性、时间可控性、功能发展性、评价多元性原则的小学劳动课程,能够培养小学生成为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少年,高效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小学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劳动教育为国家课程,这一规定在保证劳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发挥独特育人价值层面具有重大意义。《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有效指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旨在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优化劳动课程设计,明确设计基本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小学劳动课程,教师要在设计课程目标、内容、难度、时间、功能、评价等方面时遵循其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劳动课程目标设计具有育人性
劳动课程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与劳动需要等因素,设计整体育人目标与每项劳动任务承载的具体育人目标。设计劳动教育育人目标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精神的感悟;关注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不断积累劳动经验;关注通过适当的劳动文化熏陶,促使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劳动素养,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这样的劳动教育目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启迪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劳动课堂中、在平凡的劳动体验中,感受体脑合一、身心合一、学创合一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多样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教师要想设计高质量的劳动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应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多样性,以劳动为基础、育人为根本,强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逻辑、组织逻辑、实施逻辑,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设计全过程。
例如,葫芦岛市建昌县新区小学(以下通称“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劳动课程资源,根据劳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创新劳动课程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课程结构的方法路径,因校制宜,开发了“一二三四五”劳动课程体系。
“一”即一劳模课程:学校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二”即两大基地课程,包括校内生态劳动实践基地课程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课程;“三”即三大领域课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四”即四季课程,包括春的萌动、夏的生长、秋的收获、冬的沉淀;“五”即“五育并举”课程,包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这样设计劳动课程的目的不只在于劳动教育本身,而在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劳动课程的多样性设置有利于学生未来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体验生命的创造力,感悟劳动中的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三)劳动实践活动难度设计具有适宜性
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要难易适度,使学生既能有效掌握和运用所学方法,又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劳动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实践活动难度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梯度”,劳动任务由易到难地向学生呈现,让学生的劳动素养也由低到高地逐渐发展。实践活动难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各学段学生的接受水平,使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劳可做”“有劳可为”。通过设计适宜性的劳动难度,解决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劳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最大化地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明白事理,培养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传承“劳动最光荣”的优良美德。
(四)劳动课程时间设计具有可控性
教师在设计劳动课程时,要结合劳动课程内容、学生年段特点、项目难易程度等因素,灵活控制劳动时间。一是控制劳动任务的总量,如每次布置劳动项目不宜过多。二是控制劳动任务完成的时间。劳动总量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学生的劳动兴趣减弱,精力和体力下降,同时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劳动教育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并适时适度地进行,其时间安排应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确保既能达到教育效果,又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劳动课程功能设计具有发展性
小学教育阶段仍存在劳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劳动功能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学生劳动兴趣、效率逐步下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功能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劳动方式、劳动技能与劳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劳动教育功能设计要具有发展性,与劳动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劳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的劳动技能和非劳动技能。
例如,学校劳动教育理念融合了“和谐尚美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开展“和美劳动”项目式学习,铸入劳动教育之魂,形成“勤以立人”的劳动教育核心理念,即做事要勤快、技能要勤练、学习要勤奋、做人要勤勉、生活要勤俭,解决劳动教育中重活动、轻课程,重参与、轻体验,重孤立、轻整合,重创新、轻坚守的现象,根据劳动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项目,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知识技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能力等全面而有深度的发展奠基。
(六)劳动课程评价设计具有多元性
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学校的常规评价体系之中,依据学校课程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从评价指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设计。教师根据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设立评价维度和评价内容,采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全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学生进行自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劳动过程进行反思,关注对劳动任务的认识是否清晰,劳动方法是否得当,劳动技能是否提高。家长评时,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状况。教师评时则应转变教学观念,把劳动的过程与评价的过程有效结合起来,观察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既要关注学生劳动的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劳动的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劳动状况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多元的评价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劳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教师调整和改进劳动教学策略,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实现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劳动素养。
二、落实劳动课程实施,优化实施基本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应以优化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专门化、融合化、项目化、创新化四类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丰富劳动经历,获得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专门化课程,开展系统性劳动教育
学校每周至少设置一节劳动专门化课程,课程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和校园劳动,开设劳动社团,设立劳动周,结合特色节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1.社团展风采,劳动育匠心
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成立剪纸、扎染、扇子画、衍纸画、麦秆画、折纸、钻石画、手工DIY等劳动社团,以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为宗旨,精心打造社团活动,有效落实学校育人目标。
2.多彩劳动周,实践促成长
每学年,学校因地制宜,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一次劳动周活动,利用劳动周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学生劳动素养认定和劳动精神宣讲,强化综合实施,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突出劳动教育重点。
(1)以校内生态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周活动
学校依托校内生态劳动实践基地开发构建“春的萌动,夏的生长,秋的收获,冬的沉淀”四季劳动课程,再划分校内生态劳动实践基地责任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竞拍,学生在责任田中开展种植、除草、浇水、施肥等养护活动,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学校还在校内生态劳动实践基地开辟种植区,栽种山楂树、枣树、苹果树、桃树等果树。
(2)以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周活动
为拓宽劳动教育渠道,使学生贴近自然、经历实践、开阔视野、砥砺品格,学校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兼具学校特色与育人意义的校外劳动周课程体系。校外劳动周主题实践活动既有劳动实践,又有文化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3.品特色节日,享劳动之趣
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和具有特色的节日,将劳动课程建设进行延伸和深化,实现体力与脑力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教师可精心构思、巧妙编排,在常规劳动教学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物化出一份劳动教育清单,从卫生、整理、饮食、农活、手工、器具、数智等方面制定清单任务内容,确保劳动教育任务清单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适用性。根据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分年级开展亲子形式的服务性劳动,家校共同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
科技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电子板报、电子绘画等制作活动,体现以劳树美。环境日时,教师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学生用智慧撞出灵感的火花,用双手创造出别样的精彩。端午节时,教师开展一系列体现历史文化和情感寄托的实践活动,一、二年级讲一讲端午节的故事,三、四年级动手做一做端午节的相关物品,如粽子、香包、五彩绳、葫芦等,五、六年级画一画、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手抄报。
(二)融合化课程,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策略,除了开发专门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外,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也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分类梳理各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探索劳动教育的融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与时俱进的融合化课程。
(三)项目化课程,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要在劳动过程中贯穿研究、创新、创造,提升劳动的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已有的课程基础,规范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模式,从项目的选择到研究内容的设计,从多方式、多角度的实施到成果展评与反思调整,以及项目成果的提炼与拓展迁移,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开放且多元的项目化课程。
例如,一年级开展“水培润心灵”课程、二年级开展“探秘花生”课程、三年级开展“‘薯’不胜收”课程、四年级开展“小农夫种土豆”课程、五年级开展“分担区值日”课程、六年级开展“一抹绿意显生机”课程等。以四年级课程“小农夫种土豆”为例,学生经历课程启动、种植仪式、合作探究、日常养护、观察记录、收获成功、拓展知识等任务,参与种植、记录、探究、实践、感悟全过程,从一颗土豆的成长中体会生命与劳动的意义。
(四)创新化课程,开展拓展性劳动教育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不断创新和挑战的过程,劳动的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新化劳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创、创中悟、悟中得,从而体会劳动成果的可优化性。教师应积极探索家、校、社资源协同育人的策略,拓展创新劳动课程的多元路径与方式。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将劳动课程做深、做宽、做真、做新、做精,培养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少年,使劳动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李莉娟,周宇琦,张涛.核心素养视域下“和雅”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15).
[2]陶贵金.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区域协同推进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23(4).
[3]顾文荣.从学得到习得,劳动“御”见美好生活: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2024(5).
[4]于鸿燕,李志宏,向伶俐.构建“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展示沪深教育融合样态[J].小学教学研究,2024(2).
[5]刘颖.根植于校园文化基底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2).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