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9-22高占鑫倪宪辉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

摘要:对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中小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在新时代探索强化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驱力、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路径

当前,我国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进。在新时代下,教学载体随着技术的革新而变化,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一代,他们是未来推动中国发展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一、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将红色文化引入中小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使青少年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通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成为有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一)强化历史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首先可以从课程设置入手。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增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树立起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此外,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要注重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和传承。

(二)结合时代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应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活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场所。这些基地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研学活动是指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观看实物展览、听讲解、观看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参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启示,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爱国主题活动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意识既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基本制度、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育内容应逐步深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意识教育还应注重实践体验,如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砥砺强国之志。

三、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中小学生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弘扬者,也是未来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者。在新时代,中小学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中应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丰富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新教学模式,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政课堂上,教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党史教育,通过创新授课模式,开展体系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清晰架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设置专题探讨,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深刻体会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除了传统课程的推进外,学校还应利用红色电影等艺术形式,采用光影渲染等多种要素,让学生回溯过去,直抵历史;还可以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近距离观看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和图片,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二)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形式

在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首先,先进典型具有多样性、真实性、时代性等鲜明特点,能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先进典型教育不仅能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还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先进典型的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需要久久为功。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先进典型的事例,在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整体氛围,能使中小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校应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形式。一是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新方式,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沁润力。许多红色教育基地配有3D技术或VR技术,通过新型的科技手段再现红色经典故事和红色文化,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二是联系本地的老党员、老干部讲述其亲身经历,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进而在实践中向先辈学习,熔铸爱国主义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参与范围,同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四是推动建立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并派专职教师参与指导,使学生与教师内外协同,以社团为中心生成牵引力。

(三)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规范化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源于“共同体意识”所产生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思想熔铸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的公共理性必须纳入道德规训的范畴,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也必然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目标导向。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严肃性,人们对其应当怀有敬畏之心。爱国主义法治体系并非道德约束层面的简单延伸,而是其制度基础与秩序保障;爱国主义精神并非爱国主义法治体系的简单填充,而是为后者提供价值导向与文化内涵。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意识,开设专职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的宣传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将历史遗产、英雄、先进模范等文化符号合理化、有序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相关知识,使爱国主义法治具象化,从理论上的“应然”跃向“实然”。

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可行路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敢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2]亓玉昆.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N].人民日报,2023-11-23(018).

[3]于晓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理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3(4).

[4]陈大文,刘婉茹.依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J].人民教育,2024(2).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面向中小学生的移动智能推介系统的设计
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