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引领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2024-09-22黄传慧陶勇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中

摘要: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综合国力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事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是时代的需求和选择。在明确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时代的需求和选择的基础上,普通高中应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同时形成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认知。

关键词: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综合国力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提升国家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中是给高校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新时代需要普通高中深刻把握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从理论认识、路径探索、条件创造等方面出发,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机制。

一、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

高中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既要重视学习能力弱、学习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也要满足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保证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重要的现实议题。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拔尖创新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他们应早发现、早培养。

国家之间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面临着“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短缺的困境。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后备力量,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需求。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队伍的顶端,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势在必行。

二、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学校既要从内部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出改革,又要整合校外力量,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新路径。

(一)确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目标和使命

学校应引领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营造鼓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舆论文化。通过校长会、中层干部会、教代会、班会等,组织师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品质的讨论,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早培养,做好全校思想动员工作。二是抓好师生身边拔尖创新人才的典型教育。通过展示反映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事迹的视频和图片、请优秀校友回母校进行现场讲座传递经验等方式,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校园文化。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文艺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如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拔尖创新人才业绩推送,树立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导向。

(二)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三个基本特点——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来进行,注重对学生思想引领以及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设置基础课程,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另一方面,要增加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突出学习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例如,开设名人讲堂课程,邀请科学家、科幻作家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学科知识类课程,请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辅导员,构建一对一的帮扶;开设学科竞赛类课程,让学生具备进行专业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基础;结合各大高校强基计划的要求,开设创新性或实践类课程,注重课堂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整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优化,打造一支学科全面、专业水平高、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师资选择上,学校既可以选择校内的竞赛教练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通过招聘社会上的优秀教师,或者外聘高校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充实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师队伍。校内教师应上好常规课程,校外专家则可以传递更多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知识。学校要将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理论扩展到实践。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不定期地派送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保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四)加强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等部门的合作

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协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多部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选拔、培养的一体化统筹安排,形成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推动培养机制创新。由政府或高校主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都是实践探索的有益尝试。例如,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和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形成多主体合作育人的优势。

(五)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中阶段及早发现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需要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一是成立拔尖创新人才专班,组建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有利于早期人才的识别与选拔。同时,关注学有余力、有一定科技爱好、批判性思维强的学生,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开展微型科研课题的研究,发掘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二是制定拔尖创新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三是注重早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动态管理与考核,落实层层选拔,加强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确保人才筛选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实践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以下通称“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课程研究和实践经验,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近年来,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班团队,明确工作目标

首先,学校根据全市大数据公平选拔,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班团队。校长牵头全盘工作,分管校长和年级主任负责组织,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培训。由班主任、学科指导教师、校外高考咨询专家担任专班成员。

其次,学校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确定高标准目标。为了给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注重选拔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博士、硕士师资承担清北集训营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博士团队的引领作用。

最后,学校注重由导师全方位引导,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要求导师对学生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帮助,及时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打造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整合优质资源

首先,校长担任清北集训营副班主任,全面协助班主任做好集训营的团队管理和思想调动工作。学校组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制定每周活动方案和教学计划,每周末根据完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协调各科教学安排,检查目标生各科的每周漏洞,同步抽查其他学生,把每周的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对学生在备考气势、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心理调节、身体锻炼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学校每个月聘请校外专家到集训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复习备考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适时开放基地班公寓,为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提供便利。

最后,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目标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晨训、读报、主题班会和学科特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敢于问鼎目标、积极向上拼搏、温馨宁静投入、心态沉着稳定”的学习状态,营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良性竞争的班级复习氛围,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采取多种形式持续推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提升。

(三)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逐月实施推进落实

首先,工作专班组织教师以9月份考试卷为参照蓝本,剖析高考要求,逐个详细研究目标生的情况,从高考目标、备考态度、学习方法到各科板块知识、学科能力进行精细化分析,提出每个目标生个性化的阶段培养措施建议。之后,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给目标生提供最优教育资源,每周安排个性化学科薄弱环节的指导,尤其是要实现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突破。

其次,优化课堂和训练,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教师每周与学生及时沟通,调整学习备考方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学习进度与训练的调整,从课堂到训练都注重对学生有效阅读能力、质疑问题能力、探究建模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加强整体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把培养四大能力作为课堂学习训练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新高考命题的根本宗旨就是考查学生四大能力,即有效阅读能力、质疑反思能力、探究建模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语文和英语学科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关键。教师一是要突出引导学生回归对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思想方法的深刻反思。既要保持一定强度的解题训练,又要坚决避免把学生引向同级思维层次、模式化地反复操练。二是要多次反复研究新高考的思想精髓,对照高校最需要的学科素养来设计课堂精讲内容,精心选题训练。

(四)以赛促教,助力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特色优势,锚定科技竞赛育人目标,以赛促教,助力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海亮杯”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等全国性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基础学科方面,还有美术拔尖人才、体育拔尖人才、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这些举措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创新发展精准赋能,又助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带动学校在领航高中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四、形成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认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学校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挑战,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须保持冷静,形成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认知。

首先,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科技创新核心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技术领域的难题。因此,各类学校应将科技教育和工程教育作为攻关的核心方向,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早期培养体系应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去建立。

其次,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要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需要,培养量大面广的梯度型人才结构、构筑稳固的基本盘。因此,普通高中要把“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在整体性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再次,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是要建立人才的发现、识别、培养、评价、定向等环节的一体化。在基础教育的早期培养阶段,要适时跟踪反馈,及时调整不适合继续高端培养的学生,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在高等教育培养阶段,要加强国家立场教育和科技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最后,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是要构建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培养的“教联体”。加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高新企业等的协同链接和资源整合。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总牵头,系统调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给予特殊、规范的政策条件,保障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中学习方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常桐善,罗志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

[2]朱华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22(4).

[3]彭鋆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5).

[4]吴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N].人民日报,2024-08-08(02).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员队”的职能和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