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01陈开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必须融通学生的生活,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融通学生的生活,才能涵养学生的道德生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创生、课程实践和课程评价。融入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内化,能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进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融通“生活”;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涵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品质,润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命。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注重灌输、说教,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体验,由此导致“知识型德育”“灌输型德育”“说教型德育”“告诉型德育”的泛滥。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超越传统的知识型、说教型、告诉型、灌输型的德育,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让道德与法治融通学生的“生活”。只有融通学生的生活,才能涵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只有融通学生的生活,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走进、融入学生的生命。
一、课程创生:连通学生的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存在着片面化、狭隘化的弊病,即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等同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由此,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的丰富性学习就简化为对教材的学习。原本开放性、动态生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越来越固化、越来越逼仄,渐渐地丧失了活力。为了重新焕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生机,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将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连通。
(一)引入生活事件
将鲜活的生活事件引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创生中,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焕发生命活力。生活事件是学生生活世界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是学生可以感知、感受、体验甚至触摸到的。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这一课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将学生的“暑假生活”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暑假生活展开回顾、研讨,从而打开学生美好的暑假记忆,引入学生的暑假见闻,品尝甜蜜的暑假温馨,等等。通过这样的生活事件融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更生动、更现实,更能贴合学生实际,从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能转换自己的视域等。
(二)唤醒生活经验
相比较于生活事件,生活经验是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的感悟、体验的积累。经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名词含义上的,即一种结果性经验,表现为知识、技能等;其二是动词含义上的,即一种过程性经验,表现为思考、探究、实践等。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经验激活、盘活,让经验能对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让经验能真正发挥功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笔者提前一周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与父母展开面对面、自由、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从而了解父母一周的生活、一天的生活,进而真切地体会父母的辛劳,增进为父母分担家庭事务的意识、决心、勇气、能力等。通过有准备的启发、引导,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不易,进而能沟通父子、母子、父女、母女之间的感情,改善亲子关系。同时,又能优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从低阶走向高阶。
(三)反思生活品质
将学生的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生活品质。反是对“思考”的“再思考”,对“探究”的“再思考”。引导学生反思,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倡导的“大写之人”开始。通过反思,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优化学生的生命样态。作为教师,要开辟多个活动场域,提供学生生活化体验的时空,赋予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权利。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张纸”一课时,课前,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寻、资料查询、请教成人等方式,了解纸张的用途、纸张的来源、纸张的浪费现象等。通过这样的活动,链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等,交流节约用纸的办法。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智慧之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技能应用到学习、家庭生活之中,能让学生重建美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从而实现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行统一”。
课程创生是德育课程实践的基础。在课程创生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课程创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课程创生积极性,让课程创生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理性诉求。课程不是僵化的、固化的,课程是动态生成着的。作为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课程创生能力。
二、课程实践:对接学生的生活
德育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不是简单的“闻知”“告知”“说知”,而是一种内在的“实践之知”“体验之知”。真正的道德与法治智慧是行动性的智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程实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道”。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让学生沦落为“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认知理念。
(一)致力“道德观念”形成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杜威曾经区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认为,如果教师仅仅引导学生道德认知,学生获得的仅仅是“关于道德的认知”;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学生不仅能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更能获得真正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能让学生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等形成一种认同、信仰,能让相关的外在内容内化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要链接、对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超市、商场独立地购物,并学会与商家沟通,学习“讨价还价”的艺术,学习“货比三家”的艺术,让学生学会“看包装”等。通过“买东西”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这样的一种道德与法治实践,必定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实践力,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二)助推“主体精神”落实
课程实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精神。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在自主设计活动的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地学习、实践、表现时空,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让学生去确证自我、表征自我、实现自我。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欣赏各地的民间艺术,同时引导学生去调研本地的民间艺术,并且积极地开发“民间艺术课程”。这样的一种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充分满足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在生活性调查、访谈、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到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领悟到自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的力量。道德与法治实践,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切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等。
(三)丰盈“生命实践”体验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学生的生命实践体验能得到有效的丰盈。丰盈学生的生命实践体验,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的不平衡,并催生学生展开积极的实践探索。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我参与,我奉献”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参加诸多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学会互动、交往。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化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实践需要融通学生的生活。只有融通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的天地才能得到拓展、延伸。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的不竭源泉,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精神屹立的支撑,是学生身心成长的丰厚土壤。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生成的“金标准”。实践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愉悦,能让学生获得美妙的精神体验。
三、课程评价:聚焦学生的生活
课程评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评、学生被评。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聚焦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必须优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优化评价样态,要将认知评价与情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学功能,彰显评价的导学价值。
(一)聚焦生活的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聚焦学生的生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持续积蓄能量。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笔者与学生一起到就近的社区参加了“有事好商量”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体验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的过程。在社会实践中,笔者设计研发了“七彩评价单”,采用积分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活动。有学生在活动中积极采访人大代表,让他们说一说当选人大代表的过程,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等;有学生与人大代表积极互动、对话,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看法等;还有学生将人大代表在有事好商量中的活动过程记录下来,等等。在引导学生参与“有事好商量”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参与态度、获得体验、学习方法、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生成。
(二)聚焦生活的主体性评价
主体性评价,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评、互评与师评等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网络生活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汇总,笔者不仅能把握到学生的具体学情,更能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引导。有学生将网络奉为圭臬,据此笔者引导学生警惕网络生活的“危害”;有学生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据此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功能、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网络生活,等等。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新世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采用了“音效”积分评价方式,通过分组量化评价,整合学生的“自评”“互评”与“师评”,为小组加分、升级、排位。实践证明,聚焦生活的主体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聚焦生活的全面性评价
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意态度。只有同时关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情意、态度等,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生成。全面性评价,要求教师要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比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父母工作。由于缺乏指引,学生的观察、了解较为粗糙,普遍停留在“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层面。为了助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笔者引导学生设计研发了相关的评价表,引导学生的认知,催生学生的感受、体验。聚焦生活的全面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催生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为父母分忧,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品格。全面性的评价,能融通学生的生活资源、素材,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全面性、持续性、和谐性的发展。
普鲁塔克说:“人的心灵不是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聚焦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课程创生、课程实践和课程评价,能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参与,能让学生在获得道德与法治认知的同时,获得视域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融入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焕发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生命力、创造力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践,从课程实践到课程评价,生活应当融入始终。融入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对话、实践,注重学生彼此之间的商讨。融入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内化,能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进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提秀雷.多元价值时代,需要怎样的道 德教育[J].人民教育,2009(11):2.
[2]高德胜 .“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8):1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