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中国学文化的融入
2024-09-01沈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进。初中音乐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许多初中生对西方音乐文化较为熟悉,而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却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了初中音乐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融入策略,包括: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传统文化、开展课外传统文化音乐活动、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音乐元素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音乐;融入策略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育内容涉及面较广
音乐知识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器乐合奏等。这些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并且还包含着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人生阅历。在音乐的具体内容方面,初中音乐教育十分强调文化内容,强调从文化出发的艺术审美体验,与初中阶段十二至十五周岁学生年龄特征下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思维方式契合度较高。
(二)音乐教育可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初中音乐学科在实践教学当中突出体现了美育教育的实际作用,带动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好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等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除了以往常见的讲授式教学之外,教师还会开展欣赏教学和体验教学,强调学生在音乐当中的情绪感知,增进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此外,在音乐教育领域,还有这奥尔夫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当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的机会,从而深层次地体会音乐作品当中浓郁的文化色彩。
二、初中音乐教育融入国学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不仅可以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还能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而国学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因此将国学文化与初中生音乐课堂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国学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拥有的文化内核。初中音乐学科作为十分典型的人文艺术学科,需要承担起传承文化、传播精神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初中音乐教育中,教师将国学与音乐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当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认同其中的文化智慧,能够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成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见证人。
(二)有效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大量的与音乐有关的内容,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国学当中所展现的音乐,经历了长远发展的历史洗礼和熏陶,展现出了别具一格十分独特的文化风貌,是历史精神的沉淀。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中,将国学中的优秀音乐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展现出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能够进一步拓宽教学范围,使学生能够跳出教材,从更为宽广的历史视角理解音乐,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更好地呈现传统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国际竞争当中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我国想要能够稳定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不断进行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初中阶段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上被寄予了厚望。学科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文化资源的内容融入和渗透,通过文化本身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感受到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国学与初中音乐学科教学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音乐学科的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初中音乐教育融入国学文化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音乐教师没有对教育理念有足够深刻的认知,还充分意识到在初中音乐教育中融入国学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有效地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使中学生更容易受到优秀民族艺术熏陶,就需要分析我国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国学文化融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培养。
(一)音乐教育缺少融入国学文化的体制
当前,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模式并不健全,部分教师以及学校方面对于评价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无法形成全面且统一的评价标准。课程评价的优化能够带动课程教学的全面创新,使此前不受重视的课程价值被挖掘出来。但就当前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情况来看,学校方面更多采用终结性评价,重视最终的结果,这就导致学科教学存在严重的功利化现象,缺少对于文化艺术内涵的挖掘。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从文化、艺术、审美角度形成音乐学习的动力,自然而然也很少有教师愿意将国学文化内容融入音乐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教学、被动学习的态度,认为音乐学科是完成最终音乐考试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音乐课程中国学内容不够全面
现代音乐教育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主张通过不断拓宽音乐内容范围来帮助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但就目前初中教学系统来看,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国学文化相关内容较为稀少。统计七年级到九年级六册音乐教材,教材内部设置了168首音乐作品,其中学生必唱的音乐作品有36首,与国学文化相关的音乐作品数量较少,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根据类型划分,教材当中所有的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歌唱祖国类型、民族民间歌舞类型、戏曲类型和国外优秀音乐名曲类型。其中关于歌唱祖国部分的主要曲目是《歌唱祖国》《保卫黄河》《当兵的人》《七子之歌》等,关于民族民间歌舞曲部分的主要曲目是《沂蒙山小调》《青藏高原》《青春舞曲》等,关于戏曲类的主要曲目是《我不挂帅谁挂帅》《唱脸谱》《智斗》等,另外国外名曲是《鳟鱼》《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樱花》等。其中民族民间歌舞以及戏曲是较为典型的与国学文化相关的音乐类型,但是无论是教材内容编排还是从文化角度进行艺术特征挖掘,都显然不够充足。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本身的难度,大部分国学相关的音乐作品仅作为欣赏曲目出现,也导致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调和死板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影响十分显著,对于拓宽教学内容、将国学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来说,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使课内与课外彼此连接更加紧密,带动学生形成更为活跃的思维,在国学文化的感染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音乐教师缺少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无法从真正的课堂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对于音乐学科学习的诉求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服务。一方面,初中音乐教师对于国学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接触国学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于国学当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联理解不够充分。这就导致他们在组织教学工作进行课堂设计中,往往存在无从下手或者生搬硬套现象,国学文化与音乐课程内容之间融合并不紧密,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初中音乐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参与其中的机会相对稀少。常见的课堂安排主要以课前备课、课中讲授和课后训练为主要流程,这种流程下,学生很少拥有自主参与的空间,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于所有的音乐教育流程十分熟悉,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同时也不愿参与到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当中来。
四、初中音乐教育中融入国学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抓住时代机遇重塑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实际效果,对于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说,想要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突破,就必须先完成评价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及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带领初中学科教学逐渐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了教学首位。在学科评价方面,大部分学校也逐渐摒弃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价,除了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之外,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成长情况的评价,打造了形成性评价系统,突出综合评价特性。初中音乐学科教学需要抓住这一时代机遇,结合音乐本身的艺术文化特性,来重新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系统,以此来保证评价制度能够覆盖学生的思维、文化理解、音乐艺术特性等多个维度。一方面,学校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设置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当中的艺术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对象,引入评价指标,使音乐学科教学能够跳出单纯的音乐知识、音乐技巧的评价维度,而将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纳入到评价当中。只有这些评价标准进入到评价考量系统内,教师才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文化拓展,将国学文化等优秀的文化资源引入其中。另一方面,要完善多样化的评价环节,不断完善对音乐教育内容的评价机制。如通过教师自评、学生综评、学科横评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完成度开展测评,并将其与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激励政策挂钩,激发教师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教育内容的完成度。
(二)以教材为基点构建课内外的国学文化资源系统
国学文化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国学文化与初中音乐教育相互结合,需要教师从初中阶段教学任务、教学维度和教学目标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学文化的甄选,从而使国学文化能够真正渗透到初中音乐教育当中。初中音乐的国学融入,需要以教材作为基点,充分发挥教材这一教学资源所具有的桥梁作用,实现更为深入、更为丰富文化对于学生的吸引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的音乐课程安排以及本地的音乐文化资源,打造并开发音乐文化的校本教材系统,将教材当中如民族民间歌舞等类型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点,引入本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内容,从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文化的艺术性三个方面来展现文化价值,使学生在感受到亲切的同时,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化,形成深入的文化思考。另一方面,初中音乐学科要结合国学文化来开发各种特色的音乐课程,增加学生近距离接触国学文化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课。音乐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历史上的名人音乐》《文学中的音乐》等特色课程项目,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历史文化传承,更进一步体会音乐的文化属性。
(三)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开展音乐学科的国学融入教学设计中,教师本身的国学素养将决定课堂质量的下限,缺少国学素养、对于国学文化理解不充分的音乐教师,很难真正在音乐学科教学当中展现出国学文化所独有的魅力,也无法从国学角度出发对音乐学科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设计。因此音乐学科的教学改良,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能力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音乐文化课程。首先,教师要不断加深自己的国学文化知识涵养,把握音乐与文化艺术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师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身体力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全面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内容,理清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脉络,了解民族音乐,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一方面是加强个人自学,购买专业书籍、查找教学视频,不断提升个人知识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实地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如参加音乐协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经验,实地走访文化基地,感受文化内涵。 其次,教师要将所掌握的国学知识以及对于国学文化的理解能力,融入自身的教学设计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能力。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要针对初中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既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加以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理论体系的搭建,适当的发散和扩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博采众长,观摩其他音乐教师的授课过程,学习其教学经验,或者邀请领导和同事听课,发现自己授课的不足之处,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个人授课的能力。教师要使课堂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雅欣.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以藏族民歌为例[J].大众文艺,2022(15):196-198.
[2]李中萍.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C]//.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初中教育篇)(一),2022:231-236.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