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实践探究

2024-09-01龚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生物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应运用生物学、物理学、技术、工程学、化学等学科知识,探究在制作模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发酵食品等活动过程中树立劳动观念,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弘扬劳动精神,从而全面渗透劳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劳动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劳动教育;跨学科实践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性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顺应时代背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要求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劳动教育最终落地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主题学习活动,并建议开展“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亲手操作和体验实践,这个过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还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并实施方案,以解决科学问题或制作相关产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力和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在生物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一、跨学科实践之制作模型,树立劳动观念

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是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学、技术、工程学等学科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知识,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学生在制作模型前,必须仔细观察结构,设计模型方案,寻找合适的材料,才能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模型。生物模型制作作为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手段,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通过制作生物模型,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生在制作“人的屈肘和伸肘运动模型”时,用硬纸板剪出上肢前臂和后臂骨的形态,两骨之间用卡扣固定,模拟可动的骨连接。然后用塑胶软管折叠两到三层,分别模拟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将其附在硬纸上。这样,当屈肘时可见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可见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测量好模拟上肢骨的硬纸长度,控制好模拟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软管长度。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呈梭形,中间都是肌腹,塑胶软管的中间模拟肌腹应相连呈一片宽阔的整体,软管两端应压扁成肌腱样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模型制作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能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个科学精致的模型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的。但是直观的模型可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这又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了新的认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动脑设计模型,动手制作模型的学生就像在生物学发展历程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将想法通过劳动加以实践,形成了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生物模型制作活动中,学生学习到如何规划和执行一个项目,如何协作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研究发现,参与生物模型制作的学生在劳动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此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开始更加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感。因此,结合生物模型制作的劳动观念教育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取得了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动观念得到显著的提升,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生物模型制作的劳动观念教育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二、跨学科实践之栽培植物,锻炼劳动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建议学生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植物栽培类的跨学科实践需要学生思考栽培一种植物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首先挑选一种常见的植物进行栽培。接着,他们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土壤,并在土壤中播种。之后,学生要定期给植物浇水,并在适当的时候施肥和松土,以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学生在清明前的几天,种植了番茄植株。幼苗种下去不久就要清明放假了,不能来给植物浇水,同时也降温了。学生借鉴农民伯伯大棚种植的方法,将家里的大号食用油桶带来,将油桶口剪掉,桶底戳几个小洞,把桶罩在番茄幼苗上,这样既起到保湿又起到保温的目的。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植物栽培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巧,同时激发创新思维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许多生物学概念都可以通过此类实践活动进行教授,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如,面对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黄叶现象,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无机盐肥料,指导学生设计可执行的活动方案,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自然环境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巧、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促使他们在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劳动能力不仅涉及体力层面,还包括认知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非物质层面。栽培植物作为一种兼具体力和智力要求的活动。它是一种自然的体力锻炼方式,它要求参与者进行挖掘、搬运、修剪等多种身体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并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长期参与此类活动的人群通常会展现出更好的体力表现。此外,体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除了体力锻炼,栽培植物同样提供了丰富的脑力锻炼机会。设计和规划花园布局需要空间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决定何时播种、施肥或收获则需要时间管理和决策制定能力;而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需要观察力和问题解决技巧。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大脑的认知功能,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青少年,参与栽培植物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同时促进其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栽培植物活动已经从传统的农田转移到家庭花园、社区绿地以及学校教育项目中。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栽培植物在教育和劳动能力培养方面的潜在价值。

三、跨学科实践之饲养动物,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饲养动物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和栽培植物类似,都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考虑“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概念,设计恰当的装置,以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单细胞生物”时,我们需要观察草履虫。可是草履虫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天。如何饲养乃至扩大培养这些小虫子呢?学生积极查找资料发现有稻草培养法,有酵母培养法。将自来水接入容器中静置、暴露困水2天,加入少量酵母粉,搅拌均匀后,加入草履虫原液扩大培养。或者将适量稻草放入水中煮沸20分钟后,稻草液冷却到常温后放草履虫扩大培养。每五天扩大培养一次。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孩子在经常性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实施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孩子辛勤劳动、有始有终、吃苦耐劳、勤劳节俭、坚忍不拔、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在饲养草履虫的过程中,学生不厌其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习惯指的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态度,而品质则涉及个体的道德观念、责任感、耐心等内在素养。饲养动物作为一种传统的劳动方式,不仅是农业社会的常见活动,也是现代都市中逐渐兴起的趋势。它要求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期的照料和管理,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些习惯和品质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动物饲养的个体往往展现出更高的责任感、更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更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孩子们在照顾宠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制定计划、分工协作和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此外,动物饲养也被用作治疗手段,帮助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改善社交技能和情绪调节能力。这些发现证实了动物饲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于个体的社会情感发展和行为习惯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四、跨学科实践之发酵食品,弘扬劳动精神

生物学课程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一个通过实验学习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并取得成就的实验。以制作发酵食品为例,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如酿酒等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酿酒的具体步骤,同时吸收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直接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成果——酒酿,而且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观念。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在学校科技节上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荣誉和幸福感。在跨学科实践环节,改进发酵食品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巧,包括对发酵条件的控制、设备的改良以及食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和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制作酒酿的过程中发现杂菌污染会直接影响酒酿的品质,可以在容器口上裹一层保鲜膜后再盖盖子,这样酿酒既不容易杂菌污染,又易于观察。这一系列的劳动体验使学生逐步领会“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层内涵,弘扬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高扬的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劳动精神是个体在劳动活动中展现出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它体现了劳动者对于工作的热情、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劳动精神的核心特征包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这些特征不仅促进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对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参与发酵食品的传统制作过程,学生学会传统技艺的同时,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活动反思

劳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念、强化劳动意识、获取劳动技能、认识劳动价值。然而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出现学生劳动时间较少、劳动形式单一的现象,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日益淡薄,缺失相关劳动技能。而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元素被广泛融入,这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生物课程中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技能,这些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还能同时增强劳动素养。

在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劳动理念,还通过这种持续的影响使学生逐渐适应并理解劳动的意义,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劳动的不熟悉和不尊重问题。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积累他们的劳动知识,并教授他们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些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锻炼其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增强身体健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和接触世界,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这一系列的跨学科实践,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劳动素养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笔者建议每一个跨学科实践活动都应从生物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发展的角度设计评价量表,在评价中渗透劳动。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互评方式能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在劳动技能和态度上的成长,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劳动质量和技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动促人成长。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往往兼具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五大育人价值。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实践,鼓励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熟练劳动技术步骤,从而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传承劳动精神。

此外,笔者认为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是确保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考量。此外,评价也应关注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劳动责任感的提升。反馈机制应确保学生能够从活动中获得及时的建设性意见,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付艳茹,王文雪.基于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23(1):4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初中生物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