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4-07-11凌霞
凌霞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各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无缝衔接的重要课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旨在完善和优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流程,突破各学段衔接的瓶颈。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呼唤的重大课题,相关部门对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有利于锻造思政课链条中各学段环节,并紧密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
调整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
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大中小学整体链条上精细化设计思政课课程目标。在总体目标中分解出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的思想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趋势。一是小学阶段启蒙道德情感。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在思维意识中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种子。二是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理性认知和感性需求。三是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意识。四是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科学思维,使其养成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的行为习惯和政治认同。大中小学通过循序渐进地拆解和进阶德育教育环节,逐步达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要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特点,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设置的同时,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进程,逐步达成阶段性目标。一是小学、初中开设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二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普通高中加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必修课;中等职业学校加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必修课。除此之外,普通高中要开设6学分的选修课,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不少于36学时的选修课。三是大学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大学本科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必修课。随着2023年8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发行,这门课程将成为最重要的必修课。硕士研究生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课,博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1]另外,各高校还要开设选择性的必修课程。
要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必须推动打造“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的必要补充,是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到非思政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打造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用“课程思政”系统工程推进大中小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地实施。
统筹建设思政课课程内容
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思想性、理论性的资源供给。一是为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在进入世界一流高校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整合和调动一切资源建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二是为思政课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号召高校和各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鼓励学者、教师从多种学术视角开展实践研究,通过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理论知识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密切联系。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这对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具备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和运用能力,使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性获得理论性支撑。
为提高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必须提升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通过人格魅力和学术能力吸引与感召学生投入学习;但是,要上好思政课,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构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逻辑线。一是小学阶段启蒙性学习。要“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4]既要依托思政课堂,也要延展课外少先队活动,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二是初中阶段体验性学习。将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与发挥共青团作用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三是高中阶段常识性学习。高中生的记忆力强于理解力,有利于常识性知识积累,为今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打下牢固基础。四是本专科阶段理论性学习。通过归纳碎片化的常识性知识,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更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理论。五是研究生阶段探究性学习。通过切换角度思考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加强构建思政课教材体系
为了推动思政课教材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材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材委员会)应运而生。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提高教材质量、强化教材研究和加强党的领导等。”[5]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顺应教学规律,合理优化教材。2017年7月3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宣布成立,其职责为“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6]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部门委员由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主抓该项工作的领导组成,负责制定工作要求、基本方案并配合落实各项工作,保障了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专家委员是由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机构、高校、出版机构选拔出的院士、教授和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基本上都有担任党政领导干部的经历,不仅能把握教材编写的严谨性,更能保证坚定的政治方向,能够胜任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建设工作。
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科学统筹思政课教材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7]一是增强教材的政治性。国家教材委员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对教材重大选题执行备案,监管中小学教材,严把审读关和发行关。各地方教材审核部门,负责对地方和学校自行开设的思政类选修课教材进行审定,确保教材杜绝政治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二是提升教材的时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是时代的最强音,必须融入教材。三是增加教材的科学性。科学解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提炼的经典案例,探寻理论与实际的必然联系。四是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挖掘古今中外资源,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事迹编入教材,提升教案和讲义的故事性,吸引和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各学段的衔接工作,在优化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辅之以“课程思政”和课外活动,运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通过统筹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教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作用、原则与路径”(项目编号:JYKT2023Y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3][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5]范军.严把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关[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1.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通知[EB/OL].(2017-07-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06/content_5208390.htm.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