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传播赋能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路径探析

2024-07-11郭俊玲王颜欣王钰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郭俊玲 王颜欣 王钰琳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进一步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提供了系统性理论遵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把自身打造成壮大主流舆论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思政类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1],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高校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指明了方向。

自中央宣传部等四部委部署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以来,[2]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正逐步发展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教育融媒体建设和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高校需要继续以融媒传播赋能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把好方向、搭好平台、做好内容,不断壮大主流舆论,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

加强党的领导,把握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的根本方向

作为党的宣传阵线上的重要构成,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必须聚焦政治任务,这是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在政治站位与使命职责上的总领性要求。对于处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之中的高校思政类公众号而言,秉持全局思维和“政治家办报”视野更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贯穿丰富多样化内容选题的纲要,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核准动态化创新和常态化宣传。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在体现表达新颖、形式活泼的特点时,要坚持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着力用新传媒语言、新技术形式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

随着信息化进程迭代加速,互联网已深度融入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面向高校师生校友和所有对高等教育、学术文化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因此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把握好网络媒体特点,处理好与群众文化信息生活的关系。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既要关注教学科研、文化生活以及师生情感需求,也要及时发布校园重要信息;同时,高校思政类公众号要主动拆掉“围墙”,传播优质学术思想,与社会公众共享高校文化资源。

聚焦提升“四力”,推进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应提升融媒体平台多维、全息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利用融媒体平台的强大宣传效应,打造网络思政新平台。[3]

近年来,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重塑宣传队伍的组织架构和宣传报道的业务流程。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的平台建设也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在体制机制方面,尊重传播规律,创新再造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的运营团队和读者群体都较为年轻,更具有探索创新传播形态的优势。在常规的文字图片内容之外,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可以针对不同的表达目的而选用H5、SVG互动样式等更适合融媒传播的呈现形式,从而进一步释放内容的吸引力,提升思政引领效果。同时,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探索整合内容生产机制的可能性更大,可以进一步探索完善共同策划、线索汇聚、一次采集、多端发布、互动赋能的全新编发体系,以最大限度提升采编效率和报道质量。

第二,在传播渠道方面,发挥融媒特色,不断释放矩阵效能,筑牢思想阵地。自教育融媒体建设以来,高校宣传拓展平台渠道,形成了以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为主阵地的立体传播矩阵。如何以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为抓手,进一步释放矩阵效能,应成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进一步着力点。融媒传播愈发多样化、分众化,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所生产的内容,可以成为其与媒体矩阵协同发力的共通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可以加强与短视频、国际新媒体等账号的联动,各账号根据其自身受众特点和信息形式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所生产的内容进行再编发,推动多轮传播点,累进达成和声效果。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可以与校内外各级媒体平台全流程、多级式联动。具体而言,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既能呈现校内各院系单位账号所报道的内容,又可以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转发,在校内的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和校外的媒体关注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纵向融通循环,既疏通了优质选题扩大影响力的流动机制,也促进了教育宣传思想阵地矩阵建设。

第三,在价值导向方面,找准自身定位,打造校园媒体品牌,强化舆论引导。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一般由党委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也即高校的官方品牌,其信息发布带有权威性,同时又有新媒体账号的即时传播度,在关注点集中、声势浩大的舆论中易成为焦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面向思想活跃的高校师生群体,其发挥出价值引领作用的根基在于树立自身的公信力。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的公信力根植于其自身定位,要真实客观、有理有据地“说”,要旗帜鲜明地“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同时,守好主流舆论阵地,势必要在信息传播的复杂态势中充分掌握主动性和先导性,打造公众信任、乃至主动寻求信息的媒体平台。这就要求这类公众号要主动把控内容的时、度、效,在关键事件与节点亮明观点,将校园媒体的品牌价值兑现,打造能够引导舆论的“爆款”。据统计,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重点打造的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2023年全年共发布近1,100篇“10万+”文章[4],这些公众号在校园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挖掘高校文化资源,深耕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内容建设

高校作为具有文化功能性的社会机构,在思想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史、学术科研、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等是高校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不断深耕内容建设,成为优质文化导向公众的有效通道,为增强公众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校文化影响力。

第一,赓续红色历史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校史创新性发展,丰富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内容的历史底蕴。历史的厚重性与校园新媒体的短、平、快结合,需要找准一个兼具轻重平衡性的视点。以高校思政类公众号进行呈现,更要用小角度、多载体包含好历史大道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密切关联。高校师生天然亲切认同的校史可以成为学习理解“四史”的宝库。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中,各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用好校史资源,涌现出许多亮眼做法。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讲述学校多位学科带头人服务国家需要,举家搬迁重兴教育科研的动人故事细节,辅以历史图片资料,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西迁精神”。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与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结合也可实现良好的思政效果。一批经典长篇小说、电影、舞台剧、京剧等文艺作品叙述历史脉络,凝聚文化精神,目前许多相关演出也走入校园。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以视频选段、高清图片、介绍性文字相结合呈现,实现跨越文艺介质形式的赋能,让线下演出溢出为线上传播,打造一扇吸引更多师生走入经典红色文化的“门”。

第二,聚焦“三位一体”重大使命,挖掘好、阐释好体现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加强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内容的思想内涵。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主阵地,学术科研成果标志着一所高校根本的生命力,也体现着国家文化思想水平。科研学术成果报道一直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提质增效展现出思政育人效果、突出文化引领,则需要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在个案中呈现整体方向,阐释和呈现好服务社会重大需求、把握时代脉搏的学术项目。不仅科研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而且宣传阵线同样要在具体实践中突出把握“四个面向”。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既要向公众以轻量化形式科普科学成果与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系;同时,要长期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科学”项目,做出深度追踪式报道。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成果报道则重点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北京大学公众号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报道《永乐大典》数据库和《儒藏》工程等项目,挖掘其学术研究的重点、传播点,使深度学理为更广泛的受众所了解,是使受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举措实践。

第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优秀校园人物品质风气,凝练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的精神力量。文化精神塑造往往依托于具象人物,高校优秀师生人物有着鲜活的时代品质,是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物类报道历来为高校宣传常规动作,而用互联网易受关注和接受的方式叙述,能更有效地凝练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融媒体时代传播塑造优秀学者典型突出“聚焦”,可摒弃“大而全”的思维,选取某方面精神特质切入,打造文化品牌。北京大学公众号精心打造“燕归来”“学者书房”等专题,前者采写中青年学者选择归国任教的朴素科研报国情怀,后者以书房空间意象切入挖掘学者精神脉络,两者同样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打造青年榜样力量必须重共情、同视角。高校思政育人主要面向学生群体,用最贴近他们状态的青年人物自然而然最具说服力。捕捉描述好“Z世代”的青年风采,不需要设置太多前置视角和拔高性叙述,关注并记录实际的成长细节,他们的品学兼优、志趣缤纷自然成为较高流量、持续关注、强烈认同的“文化拿手好牌”。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在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各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基于自身特色,通过体制机制、流程渠道、内容升级努力打造高校融媒体品牌,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媒体创新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XC0202);北京大学“北大研究”2022 年度课题“高校新媒体传播力探析和研究 ——以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为例”(项目编号:22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坚定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有利文化条件[N]. 人民日报,2023-10-09(1).

[2]中央宣传部等部署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N].光明日报,2021-05-28(3).

[3]郑卫丽.北京高校融媒体助力“微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44-46.

[4] 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3-18(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高举旗帜谱写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有温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坐标、场域与进向
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内涵、价值及实现
团结与凝聚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