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7-01-13杨晓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本科国际贸易

杨晓霞

摘要:《国际贸易》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内容滞后、轻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而一体化的课程建设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以及互动交流等五个方面进行合理地设计和安排,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教学体系,并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课程;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89

《国际贸易》课程是经济、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以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国际贸易发展理论以及国际贸易政策为主线,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熟练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现象、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的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向学生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任。《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课和核心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应拓宽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内涵

《国际贸易》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就是充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合理设计相互协调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理论性、实用性。

3.1科学安排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是《国际贸易》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受限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课时的约束,《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做到与时俱进,淘汰过时内容,不断补充新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选用最新最权威的教材,同时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整个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一、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及分类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价格二、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三、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出口促进措施四、国际贸易政策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协调,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部分,以时间为坐标轴,依次讲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的教学部分,主要从限制进口的政策和鼓励出口的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限制进口的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的政策主要包括出口促进的相关措施,分类清晰,既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也便于教师讲授。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及精准讲授之外,适时补充国际贸易的专题教学,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时,可引入“TPP协议与中国”的专题内容;在讲授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内容时,可引入“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专题内容,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并且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经过这样的相关专题教学的训练,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不仅感到学有所用,而且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3.2强化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极易造成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脱节,使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国际贸易》课程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1)编排情景剧。比如在讲授反倾销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选取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的真实素材,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编排情景剧,将反倾销的立案流程、反倾销仲裁过程以及反倾销的措施等知识元素融入情景剧,从而将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广泛搜集资料,不仅加深对反倾销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通过排练情景剧学会团结与协作。

(2)参观相关机构及部门。《国际贸易》课程较多地涉及到国家相关的职能部门及机构,比如讲授关税知识时涉及到的海关,讲授出口促进措施时涉及到的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这些机构不仅在一国的对外贸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未来就业的基地。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海关、出口加工区或者综合保税区,使学生现场观摩其工作环境,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加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将来毕业之后投入相关机构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3)组织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寒暑假的假期时间,结合《国际贸易》的理论授课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调研专题,比如某一年度某类商品的进出口配额、不同行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及出口退税率、某年度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管理政策等,由学生自主分组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并撰写成调研报告提交,由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调研报告并与学生进行沟通。

3.3探索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

(1)前沿专题研讨法。

《国际贸易》是一门动态发展的课程,其内容与国际贸易前沿联系最为紧密,而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新政策、新形势和新内容瞬息变幻,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选择最新版的《国际贸易》教材也显得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国际贸易领域最新知识求知的欲望,而采用国际贸易前沿专题教学法则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针对本科层次的学生开展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需要对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引导,构建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图2专题研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2)情景教学法。

《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强。采用情景教学法,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设备选取一些直观鲜明的图片,配合生动趣味性的语言或背景小视频,再现现实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比如在讲授有效关税保护率对关税减让谈判的影响时,可以采用我国入世谈判时的相关图片、短视频以及关税调整的数据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入世谈判的不易以及研究有效关税保护率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3)视频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纪录片或视频文件辅助教师的理论授课内容,此为视频教学法。但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视频教学不宜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可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根据视频资料的内容设置相关问题,由学生课下自主观看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安排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针对观看的视频资料撰写观后感。比如,当讲到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讲到贸易政策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贸易战争》的纪录片。这些经典的纪录片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去观看,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无味。

3.4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

教学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修正学习方法。传统的《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是期末的闭卷考试,而忽视了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往往导致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仅仅利用考试前的一周或两周时间死记硬背达到考试及格的目的,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未充分调动,期末考卷的成绩也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必须对旧有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国际贸易》的考核模式应注重采取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形式。

表2《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模式及比重构成

考核构成具体项目比重过程性评价课堂出勤5%课堂互动式讨论5%平时作业10%专题研讨15%课程论文15%终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50%《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模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其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堂考勤(5%))、课堂互动式讨论(5%),平时作业主要指课后练习题、读书笔记以及观看视频的观后感等具体内容,占总成绩的10%,专题研

讨和课程论文更能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所占比重略高,各达到15%的比重。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指的就是期末的闭卷考试,主要衡量的是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重不宜过高,50%的比重较为合适。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既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又能体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5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丰富,但课时有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时间较少,更多的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出,而学生向教师的信息反馈较少,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知识复制的效率不够高。在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完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网络课堂和微信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习题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堂,供学生在课下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对于疑惑的问题可在课程网站上留言,由教师在空闲时间给予答复。课后作业也可实现网上布置、网上完成、网上批改及网上答疑,大大地提高了互动交流的效率。针对当前大学生较为青睐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特点,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及时推送最新的国际贸易新闻和消息,师生共同讨论国际贸易热点问题,从而实现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4《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国际贸易专题的内容应保持新颖、前沿国际贸易前沿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是弥补教材内容滞后、陈旧的重要手段,专题内容的选择必须紧随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动态,同时及时更新和补充,避免一个专题使用多个学期或多个年份的情况,切实保证专题教学效果的实现。

(2)专题教学宜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式。

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专题知识点的讲授和背景资料介绍可以通过大班教学的模式进行,但是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应该采用小班模式,由于小班人数较少,课堂秩序更易于维护,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更为充分,小组专题研讨的效果会更为理想。

(3)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

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这些内容的实施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才能够实现。比如实践教学的实施就需要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资助,考核方式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的认可和批准才能够得以实施,如果失去学校政策的支持,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胡俊文.333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卜伟,刘似臣,李雪梅,张弼.本科生“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09,(12).

[3]陈锦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初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4]赵梅,李永前,张媛媛.高等院校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8).

[5]乔雯,王雪.《国际贸易》课程“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J].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本科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