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24-07-11陈利陈丽张岩杜晓亮
陈利 陈丽 张岩 杜晓亮
作者简介 陈利,护师,本科
*通讯作者 杜晓亮,E-mail:121423702@qq.com
引用信息 陈利,陈丽,张岩,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11):2019-2024.
摘要 目的: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临床应用检验其效果。方法:检索研究主题相关文献,阅读文献、提取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根据“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函询对指标实施评价、筛选、修订,最终确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自2022年7月起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此前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22年1月—6月、7月—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各75例,根据指标体系应用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函询结果显示,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度系数分别为0.863,0.876,函询意见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92,0.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形成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8个,变异系数为0.076~0.148。应用效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康复效果评价指标表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可实现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有效评价、持续改进,有助于改善术后康复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康复护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1.023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高发的脑血管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颅内动脉瘤整体患病率达到了3.20%,其中中青年人群中发病率达7%[1-2]。介入术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术式,可消除动脉瘤破裂风险,但病人术后仍存在并发症风险,且预后影响因素复杂,故需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并积极改进护理质量[3-4]。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质量改进的基础,而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能有效反映护理干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并为临床护理方案改进提供参考[5]。目前,文献报道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围术期护理多侧重于对护理模式或措施的探究[6-7],暂无文献构建起完整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的全面评价,以期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本研究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加以应用,以探究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1.1 文献检索策略
1.1.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介入术/介入栓塞术/介入治疗,康复护理/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敏感指标;英文关键词为:intracranial aneurysm/aneurysm,interventional/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interventional therapy,rehabilitation nursing/nursing management/nursing quality/nursing sensitivity indicators。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5月,检索获得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25篇。
1.1.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动脉瘤介入术病人为研究对象;2)以术后护理或康复护理为主要研究内容;3)结局指标为护理质量、康复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4)文献语种限中、英文;5)可获取文献全文。排除标准:1)与其他检索文献内容重复或高度相似;2)文献结论或数据有明显错误;3)会议类、科技报告类、标准类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实施筛选,最终纳入中文文献77篇、英文文献16篇。
1.1.2 提取评价指标
组织2名研究人员独立阅读,筛选后纳入文献,提取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按“作者-文献题目-评价指标”进行记录,限定4 d内完成文献阅读、指标提取工作,比较2人提取结果,如提取指标一致,则可作为最终结果,如不一致,则经讨论后确定;最终提取得到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共45个。按“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对指标进行整理,得到结构、过程、结果等一级指标。结构指标包括护理制度、护理团队、护理环境及护理培训相关指标,过程指标包括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相关指标,结果指标包括护理结局、病人结局、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对一级指标下三级指标进行整理、总结,可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共13个,据此构建起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1.1.3 遴选函询专家
专家纳入标准:1)工作年限超过10年;2)本科及以上学历;3)副高级及以上职称;4)神经内外科、介入血管等相关领域的临床医师、护士、护理管理者;5)熟悉研究主题;6)有函询参与经历;7)能全程参与函询。
1.1.4 编制函询问卷
研究编制的函询问卷包含3个分问卷,即问卷说明、专家情况调查、指标重要性评价。1)问卷说明:说明函询目的、问卷结构、问卷内容、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2)专家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专家的基础信息、函询内容熟悉度、函询判断依据。专家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最高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级别、工作岗位;函询内容熟悉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熟悉”至“非常熟悉”,分别计1~5分[8-9];函询判断依据有直观判断、临床经验、国内外文献参考、理论分析,对函询判断的影响有大、中、小3个级别[10]。3)指标重要性评价: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重要”至“非常重要”,分别计1~5分。每个指标后空白处均设置有意见栏,以便专家补充修订意见或建议。
1.1.5 开展专家函询
综合同行既往函询经验及专家意见,确定函询方式为电子邮件,每轮函询周期为1周,问卷处理周期为1周。研究小组向专家指定邮箱发送问卷,致电专家说明问卷填写要求与返回时间,并于规定时间统计邮箱返回问卷,整理问卷信息、统计指标评分、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重要性评分<3.5分或变异系数>0.25”[11]的指标,综合专家意见、小组讨论结果修订纳入指标,形成后续函询问卷,继续实施函询,如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则结束函询,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函询。
1.2 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1 研究对象
自2022年7月起,本院神经外科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此前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22年1月—6月、7月—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纳入标准:1)符合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标准[12];2)确定介入手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3)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情稳定;4)入院病人认知、沟通能力正常;5)病人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其他脑血管疾病;2)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3)既往无精神疾病史;4)术后反复出血;5)术后病情恶化或死亡;6)转院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对照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62.48±7.27)岁;手术时间为(2.93±0.74)h;动脉瘤部位:前后交通动脉瘤20例,基底动脉瘤22例,其他33例;动脉瘤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27例,Ⅲ级21例,Ⅳ级27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31例;年龄为(62.57±7.21)岁;手术时间为(3.01±0.71)h;动脉瘤部位:前后交通动脉瘤22例,基底动脉瘤21例,其他32例;动脉瘤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25例,Ⅲ级22例,Ⅳ级28例。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方法
1.2.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常规护理干预。护士根据现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流程实施护理干预,包括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体位管理、术后穿刺部位监测管理、术后镇痛管理、术后早期进食管理、术后肢体活动指导等[13]。2)常规护理管理。护理管理者根据现行护理规范或要求,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进行评价,明确术后护理执行率、操作规范度,统计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问题,通过与执行护士沟通,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并结合分析结果确定护理规范培训内容,通过现场演示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实施培训,以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1.2.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操作如下。1)根据指标体系开展术后康复护理。研究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细化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项目,据此编制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清单,清单包含护理项目、干预时机、执行反馈3个部分。护理项目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过程指标下三级指标,共26个,结合现行护理制度或流程明确各护理项目执行时机,执行反馈由病人自行评价,评价选项有“按时机执行”“已执行,但与时机不符”“未执行”3个。印制、下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清单,要求护士按清单开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即在要求时机执行相应护理操作,护理结束后在执行反馈栏进行自评,如勾选“已执行,但与时机不符”“未执行”,则需在护理项目后空白处补充“未按时机执行护理操作”“未执行护理操作”原因,提出改进方法,每周提交1次清单,以供护理管理者核查。2)根据指标体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研究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核查表,量表包含执行项目、执行评价、达标情况、总结评价4个部分。执行项目包含护理管理项目、护理服务项目,护理管理项目为结构指标下三级指标,护理服务项目为过程指标下三级指标;执行评价有“已执行”“未执行”2个选项,护理管理者通过临床观察、护士反馈结果进行评价。达标情况有“达标”“不达标”2个选项,以各指标对应阈值为项目达标值,护理管理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进行阶段性回顾,统计各项目执行情况,并与达标值进行比较,如≥达标值则为达标,<达标值则为不达标。
护理管理者定期评价、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基于鱼骨图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问题原因实施分析,涉及护士、护理管理、环境设备、护理制度4个方面,结合原因确定改进对策,督促各执行主体落实相应对策。
1.2.3 观察指标
1.2.3.1 康复效果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效果评价指标有并发症发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住院时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血栓、压力性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实施评价,病人日常生活能力[14],该量表有1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护士查阅病人临床资料获取其住院信息,计算住院时间。
1.2.3.2 护理满意度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满意度问卷实施调查,问卷包含护理时机、专业技能、护士态度、护理质量4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计0~4分,总分为100分,根据条目均值评价维度表现,评分大小与护理满意度水平高低一致;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2。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专家积极性采用问卷回收率实施评价,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权威度系数(Cr)实施评价,函询意见协调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评价,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数值越大,表明协调度表现越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专家函询结果
2.1.1 专家基本信息
共有18名函询专家,男4人,女14人;年龄为(46.93±8.62)岁;工作年限为(15.38±4.02)年;最高学历:本科13人,研究生5人;职称级别:副高级15人,正高级3人;工作岗位:临床医师3人,临床护士9人,护理管理者6人。
2.1.2 专家积极性
第1轮和第2轮函询发放问卷数分别为18份、18份,回收问卷分别为18份、18份,两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2.1.3 专家权威程度
第1轮和第2轮函询内容熟悉程度系数(Cs)分别为0.846,0.855,函询判断依据系数(Ca)分别为0.884,0.897,由Cr=(Ca+Cs)/2[15]可知,第1轮和第2轮函询Cr分别为0.863,0.876。
2.1.4 函询意见协调度
第1轮和第2轮函询意见协调度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92(χ2=27.048,P<0.001)、0.537(χ2=39.1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函询意见协调度表现较好。
2.1.5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第1轮函询结果。根据指标评分、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8个,综合专家意见增加二级指标1个、三级指标3个,修订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2)第2轮函询结果。根据指标评分、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二级指标1个、三级指标2个,综合专家意见修订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4个。最终形成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8个,变异系数为0.076~0.148。见表1。
2.2 指标体系应用效果
2.2.1 康复效果(见表2)
2.2.2 护理满意度(见表3)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式为基础框架,该理论已在各专科、单病种护理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有效性得到了证实;同时,研究通过循证方法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高质量文献中提取指标,保证了指标来源的可靠性,并通过专家函询对指标进行筛选、修订,以专家一致性意见为最终结果,据此形成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得到保障。研究所选函询专家均为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具有工作年限长、学历水平高、职称级别高的特征,函询专家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有着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且实践经验丰富,其评价结果、提供意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研究两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提示专家能积极参与函询;两轮函询Cr分别为0.863,0.876,而一般认为>0.7为可接受范围,表明本研究中专家权威度较高,提示专家熟悉函询内容,且函询判断依据科学;两轮函询意见协调度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92(χ2=27.048,P<0.001)、0.537(χ2=39.1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专家意见较为一致,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能集中反映专家观点,保证了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2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良好
3.2.1 指标体系应用可改善术后康复效果
本研究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康复效果评价指标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可改善术后康复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形成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全面,既包含了术后常规护理项目,又包含了术后康复护理的重点项目,如并发症监测、功能恢复等;根据指标体系编制护理执行清单,要求护士根据清单按时、按要求实施护理干预,能实现对并发症症状的有效监测,配合护理能强化并发症预防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通过术后功能恢复护理能实现对病人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锻炼,可促进相应功能恢复,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周甜甜等[16]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病人中应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肯定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但本研究在护理干预上,还增加了护理质量改进,以持续规范护理操作,强化干预效果。
3.2.2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可提升护理满意度。究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通过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介入术后康复护理项目,结合临床护理要求与规范能明确项目目标、干预时机,能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确保干预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本研究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核查表,护理管理者据表评价介入术后康复护理,并借助鱼骨图实施问题分析、制订对策,督促其落实,能实现对术后康复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能提升护士专业技能、端正护士态度,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徐园华等[17]研究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病人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认为通过并发症预防护理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能加快康复进程、改善临床预后,有助于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而并发症预防护理也是本研究中的护理内容之一,为本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
4 小结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可实现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有效评价、持续改进,有助于改善术后康复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41):3257-3266.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8):546-574.
[3] 张欧,吴瀚博,刘小倩,等.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23,58(4):439-442.
[4] 董敏,徐芳,沈洁.基于循证理念的集束化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4):102-105.
[5] 李姗姗,于奕,张凤,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29(16):2186-2191.
[6] 岳建华,李春霞.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23,21(21):2977-2979.
[7] 邵正群,王瑶.经桡动脉入路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3,23(4):62-64.
[8] 林曼蕾.神经外科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138-140.
[9] 郭玉,魏薇,白冰,等.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干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3,30(6):7-11.
[10] 靳玉萍,庄红霞,陈霞,等.神经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2,29(15):28-32.
[11] 李靖,李彦蓉,王庆珍.神经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4):3050-3053.
[1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9):634-664.
[13] 李娜.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1):61-63.
[14] 刘新坡.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2):4070-4071.
[15] 万雄飞,凃静,张怡.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药物治疗管理模式[J].中国药师,2022,25(9):1603-1606.
[16] 周甜甜,毕蒙蒙,李星茹,等.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2,23(2):98-100.
[17] 徐园华,朱园园,陈淑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6):46-48.
(收稿日期:2023-10-14;修回日期:2024-05-17)
(本文编辑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