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2024-07-10廖文献
摘要:数字经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智能化特点,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育体系、健全管理制度。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教育模式落后、课程资源不足等问题,从“树立数字思维,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建设,形成优质数字课程体系”“形塑数字文化,涵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注重统筹协调,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测评指标,构建数字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教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8-0052-05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新实用型教育模式,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0月12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我国各级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举措以构建集课堂教学、课后实践、自主学习、文化引领和帮扶指导等多模块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教育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础[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数字经济已对我国各行各业和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各个产业领域中的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正进行全面的变革创新,这就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方向和思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形成并逐步成为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引擎,为满足社会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各类职业院校就必须培养一批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一、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和发展,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迎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职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带来了巨大颠覆,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2]。面对数字经济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创新性和开放性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举全校之力,培养更多具有较强数字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一)数字经济的开放性特点要求职业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相比于传统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在信息共享能力、资源数据容量、技术平台功能和体系开放性等方面都是更具优势的。基于其开放性特点,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就必须从战略发展层面做好其顶层设计,而为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这种顶层设计就应体现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和去中心化等特点。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近年来已在积极参与各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并在竞赛中取得了不错成绩,以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促进教学效果持续提升。在实践层面,这种行为还未实现真正地普及推广,一所职业院校中还只是个别专业的个别教师和个别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中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并未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行为,职业院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未能深层次挖掘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内涵,只是将其看作一种短期投资行为。为此,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责任人应及时更新自身的理念思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深度融合社会、产业、行业、企业、学校等各类机构和平台,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打造更为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价值产业链[3]。
(二)数字经济的创新性特点要求职业院校完善教育体系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的深度融合,又实现了二者各自的升级转型,而数字经济自身的创新性特点则要求我国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市场特点和发展需求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更为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一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暴露出了明显的形式主义问题,在专业层面未能够深层次挖掘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资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企业资源数量有限。虽然很多学校已相继设置了一体化教育课程,但实践课时安排的比例不多且主要是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实训课程,未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化素养。为此,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应构建一套更为系统、全面且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好校内各类专业和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数字经济的智能化特点要求职业院校健全管理制度
数字经济的结构框架通常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大数据、算力平台和智能算法,而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要素即为智能算法,其也是数字经济能够为各领域和产业提供服务并创造更多价值的根本动力。数字治理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可以提供多样化服务,面对这一挑战,职业院校就必须在数字治理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未能够全程追踪创业型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无法为之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导致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偏低。另外,职业院校也没能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精准分类并科学管理,对其创业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不足,难以进一步激发毕业生进行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影响了职业院校自身整体的创新创业水平。为此,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全面收集并深入挖掘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表现数据,掌握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二、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困境
(一)培养目标模糊,教育过程较为单一
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充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精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清楚了解本地区各类产业发展情况及数字化转型短板,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整体教学情况制定明晰目标[4]。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都还没有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在数字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地方特色及数字属性。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力量,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的市场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产业数字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课程内容释放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职业院校所制定的数字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招生情况有着明显差别,在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养、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学生的创业动机及个体差异化特质,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有关的各类问题。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提升,且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同质化问题,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5]。
(二)教育模式落后,校企合作缺乏协同
近年来,在我国各类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数字经济发展步伐远超过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更新速度,导致当前数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理想状态还有着不小差距:一是数字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未能紧密联系起来。数字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智能化、时代化、开放性、跨学科和实践性等特点,要想实现学生专业课程教育与数字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广泛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手段并构建相应的机制体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对数字技术运用相对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数字资源、数字渠道不够丰富,不利于专业课程和数字创新创业课程的统筹规划和一体化设计。二是职业院校虽然相继建立了数字校企合作平台,但由于部分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只考虑到了学生所在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很少开展沉浸式虚拟仿真在线研学等活动,难以真正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与数字创业素养的协同提升。
(三)课程资源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为保证数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高质量组织和实施,就必须有丰富的数字课程资源作为支持和保障,但从职业院校开展数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数字课程资源不足仍是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数字创新创业课程并未形成完善的层次结构。创新创业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存在,课程设计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均衡,同时数字手段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融入不足,数字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失,无法精准匹配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质量仍需提升,尽管部分学校开始尝试数字手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融入,但仅限于课程知识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并未打通区域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路径,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一)树立数字思维,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制订出相应的数字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1.职业院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维理念,全面把握数字经济背景下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涵。尽管职业院校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互联互通,但相比于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职业院校教育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职业院校可定期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创业型企业家共同研究本校的数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充分与信息部门、就业部门进行深入联动,从中获取大量数字经济发展数据,以此为突破口,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企业就业岗位、产业变革等情况,在此基础上重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和目标,确定职业院校应尽可能向社会输送兼具较强专业技能素质、数字技能和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社会用人需求和数字产业发展环境。
2.职业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应更加重视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规律,以此为背景强化教育顶层设计,保证人才培养相关的各项内容都落实到位[6]。职业院校在确定数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应注重利用学校云平台精准掌握学生素质、特长、技能、专业、实习、爱好等数据,精准判断学生数字创业潜能,为后续数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3.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教学情况和办学特点制定针对性发展战略,构建数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配置更为完备的数字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设置多样化数字实践课程,与区域内创业型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构建更多数字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源保证。例如,职业院校要积极升级本校就业管理系统,与其他职业院校及企业协同打造数字创业项目等,建设立体化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管理机制。此外,职业院校还可把已经确定的数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将其具体分解为若干种能力和素质,同步推进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模式,高质量完成各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数字创新创业人才。
(二)推进课程建设,形成优质数字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职业院校应注重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作用,打造彰显数字经济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丰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层次并完善课程结构。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层次方面,职业院校应分阶段为学生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数字课程类别,从最初的普及性课程到之后的进阶性课程再到最后的实践指导类课程,构建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从课程结构方面出发,职业院校应在准确把握创新创业课程客观发展规律和整体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模块化数字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例如,结合各类专业的不同发展背景,适当融入“智能+”元素,开发集人工智能、集成智能在内的数据应用系统,为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提供智能化分析工具;还可以将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在线导学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联动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创造条件。
2.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之前应进行充足的理论研究,前期指派专人到市场和企业中进行考察调研,借助智能化工具全面收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数据,真正做到以数据为核心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论证评估,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估机制。据此应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精细化管理系统,运用数字智能工具将本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和学校师生等利益主体全部纳入进来,共同研讨所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职业院校还应投入更多教育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估,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形塑数字文化,涵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营造健康和谐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设置差异化的数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技能竞赛。举例来说: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且接触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可运用直播、微课、慕课等传播媒体在线组织各类数字创新创业讲座,提升学生对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的认识;大二学生已接触创业课程一段时间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可动员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调研竞赛和设计竞赛,比如可以到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智慧零售物流管理项目,深刻体会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7];大三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经验已十分丰富,在此背景下可积极组织他们参与到数字创新创业大赛、数字科研项目中,感受最新数字科技成果,提升数字创业能力。此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数字化设备,为学生参与众创空间、加速器、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提升数字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四)注重统筹协调,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机制。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数字经济的深刻认识,建立数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的一体化育人思想,推进二者协同发展。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育的评价指标中,要纳入与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各类元素,及时调整各类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将数字技术能力、数据核心素养等要素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采集意识、数据加工能力及数据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以满怀热情投入数据密集型创新活动,这对落实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与区域内的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数字技能实操课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开展线上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同步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及核心素养。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应由企业主导、学校配合:在校内教学中应注重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学习空间打造,持续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则可通过数字经济企业与学校数字技术社团合作来实现,通过开展企业运营沙盘竞赛活动、形成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场地、建设具有较强自主运行能力的创客空间等,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设施和场地[8]。
(五)完善测评指标,构建数字教育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类高校应针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和成绩单,将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客观记录下来并对其量化评价,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政策支持。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普遍还未建立数字化测评体系这一问题,应采取有效举措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9]。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应以客观性和精准性为评价原则,同步推进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模式,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评价和社会评价,优化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将学生数字化思维培育、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毕业创业率、软硬件设施配备、教学实际质量、社会声誉等指标纳入进来,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定量分析相关指标,构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另外,职业院校管理者还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所以既要考虑到短期评价指标,更要纳入长期评价指标,在创新创业信息化系统中将毕业后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情况全部记录下来,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横纵向对比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形成职业院校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闭环评价体系。
" 四、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采取有效举措以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叠加效应,在战略高度和思维深度层面实现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新机遇与挑战,职业院校应积极改革内外部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完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系统、管理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培养更多能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游刃有余并屡创佳绩的主力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加莹,霍楷.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1):75-79+83.
[2]周科朝,魏秋平,蔡圳阳,等.“互联网+”背景下材料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4(1):55-58.
[3]鲁莉华,吴现力,王菊,等.全线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3(6):83-86+97.
[4]马永霞,王琳.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旨归、变革逻辑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6):115-124.
[5]陈稼瑜,李小亮,李朝柱.产教融合赋能高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运行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23(9):54-61.
[6]程慧.数字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3(18):195-202.
[7]焦豪,王林栋.揠苗助长还是循序渐进:创业教育对国家创业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J].教育经济评论,2023(4):44-60.
[8]吕莉媛,杨泽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数字生态维度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7):135-143.
[9]彭华涛,吴嘉雯,刘勤.数字赋能视角的全周期创业教育模式与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76-182.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Liao Wenxian
(Zhejiang Industry amp;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openness, innovation, and intelligenc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It requires vocational colleges to undertake top-level design, refine educ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uring the digital era, such as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outdated educational models, and insufficient course resources, effective path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s are proposed. These pathways include establishing digital thinking and scientifically formulat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dvanc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digital curriculum system, fostering a digital culture to nurtur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emphasizing coordinated planning to optimiz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to construct a digit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Digital econom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